摘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开始重视“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深度学习。在中职“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中,深度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分析指向深度学习的中职“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设计原则,探讨指向深度学习的中职“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设计策略,旨在为中职“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职;课程设计;深度学习;工程制图与识图;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9-0085-04
“工程制图与识图”是一门工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识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基本技能。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加速推进以及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学校对“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深度学习理念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在中职“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中,深度学习理念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1.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入”原则
深度学习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实现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转变。从横向维度考量,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三个核心原则。
(1)深入学生内心。为了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将课堂的主动权交予学生,鼓励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导者。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减少形式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多思考的空间,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展示成果,并表达真实想法。
(2)深入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对于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课程设计应整合课程内容,从传统的“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发展本位”。这意味着在确定课程内容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更要重视知识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作用和意义。
(3)深入问题内核。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设计应引导学生深入问题的本质,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思考。通过深入问题内核,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找到更加有效、根本的解决方法。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全面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2.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度”原则
深度学习的目标在于实现有效学习,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适应生活与面对未来世界的能力。从纵向维度考量,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四个核心原则。
(1)深度动机。深度学习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课程设计应聚焦于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个性化学习计划来深入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
(2)深度体验。强调“互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可以构建线上学习社区,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与思想共享。这种互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能延伸到课外,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优化学习效果。
(3)深度思维。在互联网拓宽学习边界的背景下,课程设计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他们发展平台性、跨界性和数据性的互联网教育思维,提升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4)深度创新。课程是培育学生创新素养最重要、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载体。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整合课程内容,使其与具体问题情境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1]。同时,教师应建立并完善评价体系,确保创新素养教育目标的落实,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活动和主题学习,深度提升创新素养。
1.以职业技能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
在“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内容设计中,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并培养其核心素养,设计需紧密围绕“学业水平测试”“1+X证书制度”“岗课赛证融合”以及“思政元素融入”四大导向。这样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活动,优化教学实践,确保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深度学习体验。
(1)以“学业水平测试”为导向进行设计。鉴于“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是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的核心科目之一,课程内容需紧密贴合考试大纲要求。因此,基础知识被划分为投影、剖面图和断面图、建筑工程图识图三大模块,特别针对投影知识这一考试重点进行重点课时分配和教学设计。通过模块化教学,能确保学生系统掌握核心知识,为升学奠定坚实基础。这种设计,旨在确保课程内容与学业水平测试的高度一致性,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准备和应对考试。
(2)以“1+X证书制度”为导向进行设计。“1+X”证书制度是深化产教融合、增强职校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设计提供明确的方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应紧密结合“1+X”证书制度标准,以强化工程图纸的识读职业技能为核心目标,将整个课程内容划分为画法几何和房屋施工图两大部分,并细分为八个具体教学模块,这些模块不仅涵盖“1+X”建筑识图初级和中级的考点要求,还注重从基础知识到复杂技能的递进式传授。通过这一课程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在理论知识上达到“1+X”证书制度的要求,更能在实践操作中提升职业技能。
(3)以“岗课赛证融合”为导向进行设计。为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课程内容要全面梳理岗位技能需求、技能竞赛标准与职业证书要求,并将其融入设计。通过“岗课”衔接、“课赛”联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技能竞赛与职业证书考核,检验学习成果,提升职业素养,这一设计旨在为技能大赛获奖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对接平台,激励其追求卓越。
(4)以“思政元素融入”为导向进行设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将其融入教学全过程。例如,在工程识图与制度标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中国建筑的发展为教学起点,融入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建筑业的历史进程,认识到每一代建筑人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正是这些努力铸就了“基建狂魔”的美誉。通过这样的教学,可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激发他们持续学习、自我提升的动力。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能为他们提供培养正确“三观”的教育环境,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以“三教”改革为动力设计课程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三教”改革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在“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中,中职学校应以“三教”改革为指引,以教师能力提升、教学方法创新、教材优化为切入点,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模式[2]。
(1)教师:提升专业与实践能力。在“三教”改革的推动下,教师的角色和能力得到了重新审视和强化。对“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而言,教师的专业与实践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在制图与识图相关方面的能力提升。通过成立专门的“工程制图工作室”,为教师提供实践平台,促进教师的集体备课和经验交流,从而加深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教法:创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随着“三教”改革的推进,“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应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时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课前,教师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通过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中,教师可以结合三维和二维计算机绘图技术,辅助学生形成空间想象能力,提高绘图和识图能力。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的学习资源和实践环节,巩固学生学习成果,提升教学效果。此外,中职学校可以大力推广项目化、模块化等多元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系统化和实践化。
(3)教材:开发活页式教材适应多样化需求。在教材方面,“三教”改革要求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针对“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应开发活页式教材,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需求。活页式教材采用活页式装订,编排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同时,教材应注重与数字化资源的结合,通过二维码等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此外,教材应融入专业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通过不同导向的教材设计,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
3.以数字平台为核心设计课程评价
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教育评价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新趋势。它依托智能技术手段,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强调“虚实融合”,并凸显“人”在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从而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中职学校应积极响应这一趋势,以数字平台为核心,构建“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全新评价模式[3]。
(1)完善智慧课堂基础设施。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应以数字平台为核心,完善智慧课堂的基础设施,确保“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评价能够依托先进的数字平台得到有效实施。首先,校园网是智慧课堂建设的基础。中职学校应加大校园网建设的投入,确保网络覆盖全面、稳定可靠,为师生提供高速、便捷的网络服务。通过校园网,教师可以随时访问教学平台、管理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快速共享和交流[4]。其次,智慧课堂的构建要整合现代教学设备。中职学校可以通过整合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形成一个高度智能化、互动化的教学环境,这样的智慧课堂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更能为“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评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构建数字化评价系统。中职学校应积极构建“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数字化评价系统,以推动课程的深度学习和评价,这一系统不仅应涵盖在线学习、练习、考试和评价等多个环节,还需实现“学、练、考、评”的一体化,为师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支持[5]。在“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中,数字化评价系统应能够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生的作业提交、在线测试成绩、实践操作的视频记录等。通过构建这样的评价系统,教师可以实时监控教学进程,捕捉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变化,发现学生在制图与识图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同时,数字化评价系统应支持学生的自我评估功能。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查看自己的学习数据和分析报告,了解学习状况和优劣势,从而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这种自我评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我激励能力。
(3)利用数据分析优化评价。在数字化评价系统中,大量的学习数据被实时收集。通过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这些数据背后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难点以及学习进步情况。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数字化评价系统中,学生的学习数据是实时、全面地被收集的,包括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线测试成绩、学习时长、互动频率等。通过数据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偏好以及擅长的领域[6]。例如,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视觉学习来掌握制图技巧,而有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了解这些学习特点后,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精准识别学生的学习难点。在“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中,不同的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学习难点。通过数据分析,教师可以精准地识别出这些学习难点,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7]。例如,对空间想象力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三维图形练习来帮助他们建立空间感;对于细节处理不当的学生,教师可以增加对制图规范的强调和练习。最后,动态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数字化评价系统不仅可以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还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动态跟踪和分析。通过对比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学习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例如,教师可以观察到某个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其在线测试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或者在识图能力方面有了明显进步。这些进步信息,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反馈。基于这些反馈,教师可以进一步优化评价方式,如调整作业难度以适应学生的进步速度,或者设计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来激励学生继续提升。
(4)实现即时反馈与互动评价。首先,即时反馈促进学生自我调整。在数字化评价平台上,教师可以即时查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信息,并据此给出具体的反馈,这种即时反馈机制使得学生能够迅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特别是在制图与识图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8]。例如,如果学生在制图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教师可以立即指出,并给出修正建议。学生根据这些即时反馈,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从而更快地改正错误,提升学习效果。其次,互动评价促进学习交流。数字化评价平台不仅支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制图作品上传到平台,其他同学可以浏览并给出评价,这种互动评价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9]。通过评价他人的作品,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忽视的问题,并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到新的制图技巧和思路。同时,被评价的学生能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新的启示和灵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制图与识图能力。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深度学习得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影响力和实践价值愈发凸显。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工具与平台为深度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支持。为了全面实施指向深度学习的中职“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中职学校要以职业技能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以“三教”改革为动力设计课程模式,以数字平台为核心设计课程评价,以此打造一个集教学、实践、评价于一体的综合学习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俊.基于案例教学法的“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教师, 2023(12):114-116.
[2]张月,杨建,徐东涛,宋华.基于SolidWorks的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课程启发式教学[J].中国冶金教育,2022(05):37-38.
[3]陈文玲.《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1(01):52-55.
[4]刘晶,张敏,陈爽.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制图教学改革[J].教育观察,2018,7(09):121-122.
[5]李奉香,周川.高职院校工科课程育人的研讨与实践———以《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为实例[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3):52-55.
[6]牟明.关于高职“建巩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21):170-171.
[7]张海霞.“工程制图与识图”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81-83.
[8]刘大维,张国泉,李泽山,劳信超,余得贤,苏蒲.基于Unity3D的《工程制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设计及应用[J].机电工程技术,2022(09):26-31.
[9]罗玉清.基于中职学业水平考试的“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探讨———以福建省中职学校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3,9(23):191-194.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of"Engineering Drawing and Recognition" Cours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for Deep Learning
Huang Jie
(Fujian Huian Kaicheng Vocational School, Huian 36214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vocational schools have begu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eep learning of the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recognition" course. In th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recognition" course in vocational schools, deep learning not only requires students to master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but also emphasizes their deep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critical thinking, and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eep learning, analyzing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the vocational"engineering drawing and recognition" course aimed at deep learning, and exploring the design strategies of the vocational"engineering drawing and recognition" course aimed at deep learning. The aim i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vocational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recognition" course.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ourse design; deep learning;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recognition; core competen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