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与对策探究

2024-07-31 00:00刘彦
成才之路 2024年19期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常用的音乐教学法,倡导原本性、综合性、参与性等教学理念,提出音乐教学要向本源回归。这对于学生学习音乐、了解音乐、鉴赏音乐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对于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文章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阐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思维发展的价值,并结合音乐教学实际,提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旨在为音乐教学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音乐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学生;思维发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9-0057-04

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欣赏与表现音乐时,音乐能够激活大脑右半球,使儿童的思维更加敏捷、处理信息能力更快,为后天形成良好的创造力、想象力、记忆力打下坚实基础[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地位,能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更自由地、更有效地进行思维开发。据此,本文结合前沿音乐教育理念,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介绍,分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价值,从几个方面提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路径。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在世界上影响非常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方法之一,该方法是由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提出的[2]。1924年,奥尔夫与舞蹈家歌特(Gother)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结合音乐、律动和旋律的冈特学校,他在观察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了解到,儿童学习音乐应该从培养节奏感开始,先让儿童从节奏乐器中体会音乐的乐趣,再逐渐加入旋律和声等因素,形成基于儿童自身经历的音乐感,该想法逐渐发展并形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该教学法主要强调儿童的音乐本能,培养儿童即兴地唱、奏、舞蹈的创作能力,让儿童情感自然流露,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呈现出综合性、原本性、多元性的教学特点,有助于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形成。

1.原本性

奥尔夫教学法认为教学应该回归到最初的样子,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并不是一个人在舞台上表演,其他学生在舞台下观看。当音乐响起和节奏开始时,每名学生都可以随着音律自由舞动、哼唱,大胆地探索尝试各式各样的可能性,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就是人类最初情感的抒发与宣泄。奥尔夫认为,原本的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根植土壤,顺其自然,亲近肌体,教师要采取拍手、打击乐器、哼唱等最基本的音乐方式,唤醒学生内在的对音乐的本能,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3]。青少年对各类事物的认知还处于探索阶段,更容易对一些原始的节奏产生情感共鸣。原本性的音乐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对事物的客观认知规律,愉快的教学氛围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可能。学生们通过实践探索和即兴发挥来学习,形成音乐的初步感官印象和认知的动力,本能地创造音乐,促进质疑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形成。

2.综合性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并不是以一种单一的形式而独立存在的教学法,它是集语言、乐器、节奏、舞蹈、乐律等综合元素于一体,让学生不是作为倾听者,而是要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创作活动中,或是歌唱,或是跳舞,或是演奏乐器,这恰是学生的本能,是直达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表达方式[4]。在奥尔夫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可通过一个歌曲的片段,让学生进入到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体会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还可将音乐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等视觉艺术相结合,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创作,由此发展成为较为完整的音乐作品。

3.倡导全人教育

瑞士教育家艾伦凯、德国教育家赖伊在研究中指出,全人教育是指儿童在社会、身体、情绪、心智等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是以促进学生认知素质、情感素质和自我实现为教学目的的教学理念[5]。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体现在全人教育上,包括歌唱语言、乐器演奏、动作舞蹈、音乐欣赏等四大类,主要倡导在学习中启动学生所有感官,让学生带上自己的感情,通过理性思考来获得高效的学习过程。奥尔夫课堂的教师经常营造出一种类似于儿童游戏世界的氛围,让参与课堂的学生能感受到环境的舒适,不一定要告诉学生游戏和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也不强调教给学生特定的音乐技能与演奏技巧,而是让学生通过自然舒服的学习,在音乐课堂中探索音乐的可能性。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听觉、视觉能力,体现出全人教育重视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的教育新理念。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

思维是人类的大脑对客观事物作出的总结性、间接性的概述过程,是通过已有的内在认知结构联系事物之间的必然规律,找出事物的共同属性或者联系,加以总结、提炼、想象、创造、加工形成新的事物的过程[6]。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是受到大脑发展水平以及活动影响的。当学生有好奇心、独立性、审美性等特质,思维的发展就会表现出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差异。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手段,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作为个体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认识客观存在的事物,还能够有效拓展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范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自主思维方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节奏、乐器、动作、歌唱等融为一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视听觉的关联能力,使学生发挥创意和想象思维,获得最为生动的音乐体验,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乐曲的时候,首先调动听觉神经,再形成视听觉共同感知体验,将听觉感官与视觉感官联系在一起,在思维中形成一副优美的“音乐形象”,有助于培养想象力,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性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作为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是引起联想、诱发想象、激发灵感的重要因素,这种思维方法以观察力为基础,更接近人类的原始本能[7]。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通过音乐、舞蹈及动作等诸多元素,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各种心理体验与音乐同步构成,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从而获取对客观事物最直接的体验。如音乐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变化、声调的强弱等,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会促使学生各个感官神经产生共鸣,感受到音乐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由此引发相应的视觉性和听觉性感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意境体验和形象的立体空间,进而在头脑中形成形象思维。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通过采取联想、思维扩展和想象等方式,突破原有既定思维条条框框的束缚,触发自身内在的想象力,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智力结构三维模式理论可知,发散性思维是人类思维能力形成的核心,其需要经过“注意—认知—解决问题”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实现过程可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实质就是思想迁移的过程[8]。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与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式本质相同,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作为外部信息进入学生的大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接受新的事物,感受音乐带来的愉悦,不断去探索新的认知方式,并在基于原有音乐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即兴的、创造性的、感性的方式,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学生接收教师输入的视觉信号、声音信号,在头脑中进行加工,通过认知、探索、想象的过程进而形成发散性思维。

三、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并没有一个准确遵循的系统方式,它是一个基础的原则,更像是一种教学思想,目的在于营造宽松和谐、生动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自由发挥,刺激学生多感官运作,对学生的心理行为、情感态度产生影响,进而激发想象、产生联想,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在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时,教师既要坚持尊重音乐的原本性特质,又要兼顾时代性和多元性特点,让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课堂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构建科学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联觉

在人类众多的感官神经中,视觉、听觉神经最为敏感,视觉、听觉之间存在共通之处,所以奥尔夫教学中音乐属于听视觉的艺术。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中,情境的构建更注重利用通感理论中的视听觉关联。音乐教师要注重用多感官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与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等关联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关联视觉、听觉等的多感官联系,并通过设计一些巧妙的冲突,让学生突破原有思维的束缚,刺激学生产生“同构联觉”体验,形成多种感官参与的创新经验拼接,从而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牧场上的家》为例,为了让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开启童真的幻想,去广袤的牧场聆听一场盛大的音乐会,教师可使用手势、声势、律动、音乐游戏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表演,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去感受音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乐曲调动听觉感官,聆听乐曲中草原上动物的叫声,由此联想到生活中的实际场景,与自己大脑中的记忆关联,由听觉产生视觉的联想,最终在大脑中对场景进行再造。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奥尔夫声势律动的方式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并引导学生用这种方式拍打歌曲节奏。这种音画联动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仿佛置身在茫茫草原之中,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2.开展即兴表演创作,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即兴表演是奥尔夫最为提倡的教学理念,奥尔夫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都与即兴相挂钩,每一堂课都需要引导学生参加,即兴迸发出音乐创作灵感,由此来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但这种即兴的表演创作过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要建立在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驱动学生产生天马行空的想法,并以此作为基础发挥想象力,以达到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奥尔夫教学中,每节课都应安排即兴创作或创编活动,允许学生自由创作。教师要为学生发放不同的乐器,让学生自由打击和聆听,不提出任何的强制条件。尽管这种即兴创作的教学方法起初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刚开始演奏出这种潜意识的作品并不熟练,甚至经常会出现表演中断问题,但是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会形成自己的即兴创作习惯,对乐器敲击的节奏感把握得更为准确,在释放天性中探索音乐的魅力,获得宝贵的音乐体验和感受,这并非照本宣科的音乐课堂教学所能够达到的,也并不是教师简单的直接传授所能实现的。这种即兴的感觉让学生找到了创作的意图,探寻出音乐所蕴含的基本乐律,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唤醒。所以,教师应合理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作,让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得到认可,使学生在“肆无忌惮”中发表内心的想法,为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注入灵魂。

3.利用乐器演奏教学,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也是衡量奥尔夫教学法成效的重要指标。根据罗森塔尔效应可知,当在教学上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肯定暗示,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受这种暗示的影响,进而树立自信心,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倡导公平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产生的新颖想法,教师应充分给予正向的反馈信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学生在接受教师的鼓励、信任和喜欢的同时,就会主动探索自己的内在行为,音乐的潜能也会随之激发,创造性思维也会随之被唤醒。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乐器是重要的教学工具。教师要根据不同乐器的特性,采用单一乐器或多种乐器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程度,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乐器感受音乐节奏,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运用笛子及各类节奏乐器模仿和创作大自然的声音,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张海浪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利用笛子模拟出海鸥的叫声,利用豆子的摇晃声模拟出海浪的声音,也可以让几名学生用鼓模拟出雷声,想象雨滴开始落下的画面,模拟海面波涛汹涌。这时,鼓声、笛子声音量逐渐加大,笛子吹奏逐渐由C部旋律转向D部旋律,随着演奏的深入又进而转向F部旋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不停地更换场景,让学生通过乐器演奏展现海面的变化,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创作中,充分给予学生赞美、肯定和支持,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断强化,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强化节奏动作教学,培育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的形成主要是在人们头脑中形成表象,从而获取客观事物最直接的体验,这是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尔夫音乐节奏与动作教学,需要结合声音的强弱来进行节奏训练,以此对节奏进行引导,通过音乐、舞蹈及动作等诸多元素,运用铃鼓、打棒、沙锤、碰铃等乐器,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思维在有组织的音乐时间节点上流动,由听觉神经关联其他感官神经,由此感受到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创造自己熟悉的艺术形象,进而在头脑中形成形象思维。这些看似简单的教学动作,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思维敏捷度,把音乐变得形象,让学生利用形象思维进行思考。例如,音乐中学生直接感知到的是听觉形象,学生在聆听模仿鸟语的音乐时,头脑中就会不自觉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听到牛羊叫声的音乐,就会主动想象到蓝天、白云、茫茫草原,听到海浪的音乐,就会想象波光粼粼的浪花、汹涌澎湃的大海,使形象思维跟随音乐的旋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

四、结语

总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相较于音乐课堂传统教学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深度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性,深刻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策略,把握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音乐学习需求,将奥尔夫音乐理论深入融入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实现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从而打造更加优质高效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周越.奥尔夫教学法对幼儿音乐的启蒙探究[J].戏剧之家,2023(21):100-102.

[2]钟丽娟.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融合的价值及路径探微[J].成才之路,2023(01):13-16.

[3]冯婉斯.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的渗透[J].甘肃教育,2022(03): 108-110.

[4]陶金.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y5k2wCSvBfxP2GISIiHrQw==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音乐,2016(10):30-32.

[5]谢雯.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浅析[J].青海教育, 2021(04):40.

[6]余晓红.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 2021(24):85.

[7]高博.普通小学低年级阶段音乐课中奥尔夫乐器的教学应用[J].人民音乐,2018(12):42-43.

[8]吴一波.奥尔夫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突破[J].中国教育学刊,2016(05):85-88.

The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rff Music Teaching Method on Student Thinking Development

Liu Yan

(Shunhua School,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Orff music teaching method, as a commonly used music teaching method, advocates teaching concepts such as original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participation, and proposes that music teaching should return to its original source. This has important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value for students to learn music, understand music, and appreciate music, and is crucial for developing and enhancing their thinking abilit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ff music teaching method,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value of Orff music teaching method in thinking development, and combines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music teaching to propos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promote student thinking development,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music educators.

Key words: music teaching; Orffmusicteachingmethod; students; developmentofthinking; teaching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