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变革视域下高职虚拟教研室构建研究

2024-07-31 00:00危英
成才之路 2024年19期

摘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教研室变革的推动与结构、任务、人员和技术四个方面的变革机理密切相关。虚拟教研室的构建成为高职教研室组织变革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为高职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组织变革视域下,高职院校应从目标管理与学习型文化构建、资源整合与开放边界调整、敏捷型教研共同体的打造、成果导向与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四个方面出发,构建高职虚拟教研室,不断探索“智能+”教研改革,以满足时代需求。

关键词:高职教育;虚拟教研室;组织变革;教研共同体;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9-0053-0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资助课题“组织变革视域下高职虚拟教研室构建与实践创新研究”(编号:XJK23BZY003)

近年来,为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和加强教师队伍能力提升,教育部相继颁布相关文件,着力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教研室作为高职基层教学和科研组织,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传统教研室存在组织形式不灵活、协同育人动能不足、资源共享效果不佳、管理机制相对固化、组织效能封闭低下等问题,已不能适应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数字化升级、“三教”改革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要求。在多项政策推动与保障下,探索基层教研组织新形态,深化高职“智能+”教研改革,开展虚拟教研室组织创新探索,成为以研促教提质培优的着力点。

一、基层教研室建设研究现状

1.关于教研室建设的研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学者就开始研究教研室的建设,以高校教研室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对于高职基层教研室的研究则始于二十一世纪早期。学者们认为教研室建设对推动高校学术创新和教学改革有重要作用,强调教研室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和学术资源等方面的建设,应适应时代需求和发展趋势,并提出加强内涵建设、优化组织模式和促进师资合作等建议。高职基层教研室作为实现内涵建设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实体,面临工作职能偏颇、人员松散和教师合作意识不强、赋能潜力与结果相差甚远等诸多挑战。为支撑教研室的本土化再建和特色化发展,学者们提出一些关键策略,包括创建学习型教研室、完善评价体系和发挥教师协作效能,并构建“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结合的发展体系[1],为高职院校基层教研室的实际建设提供经验与启示。

2.关于虚拟教研室的研究

“虚拟教研”概念伴随美国教育“虚拟社区”出现,从教育虚拟社区开展教学学术活动,逐步发展到虚拟教研室、区域虚拟教研中心。2021年7月,教育部启动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以来,已分两批布局657个建设试点,取得积极进展。近三年,国内学者围绕高校虚拟教研室“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展开探讨,从建设模式、理念、机制和实施策略等不同角度探讨本科教育领域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实践和应用,分析虚拟教研室在教学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的实际意义。虚拟教研室是传统教研室的创新发展,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便捷性等特点,使教师间的共享交流成为可能,成为高校教学组织建设和教师培训的新思路和新范式。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学术交叉融合助推了教研室变革,虚拟教研室通过创新组织内容形式、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打造教与学互动新空间解决智能时代教师教和学生学面临的挑战[2]。建设虚拟教研室时,应遵循问题导向、交叉融合、前瞻研究和动态建设等原则,确定目标追求和价值导向,结合不同教研室的特点搭建个性化的组织、资源和互动架构[3]。虚拟教研室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教育的数字化改革和发展。

3.基层教研组织相关理论研究

学者们在基层教研组织研究中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激励理论、组织生态系统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和协同学理论等多种理论。其中,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教研室的建设提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目标、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能力五个方面的要求;激励理论强调完善动力、考评和培养机制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生态系统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提供指导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框架和原则;协同学理论认为协同效应是虚拟教研室生成的需求牵引机理,协同程度对虚拟教研室的水平有重要影响。

二、高职教研室组织变革的阶段与机理

高职教研室组织变革是为了适应高职教育领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教研室进行组织调整和改变的过程。根据库尔特·勒温的组织变革理论,教研室的变革可以分为“解冻—变革—再冻结”三个阶段[4]。管理学家哈罗德·李维特指出,组织变革主要涉及结构、任务、人员和技术这四个要素的变化。解冻、变革、再冻结阶段与结构、任务、人员和技术四个要素的变革机理相互关联,共同推动高职教研室变革朝着更具适应性和创新性的方向前进。

1.解冻阶段

解冻阶段是组织变革的开始,教研室需识别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重视变革的必要性。在结构方面,教师职责缺乏清晰的界定,导致工作重叠,缺乏专业性;缺乏高效的流程,阻碍了决策效率提升;沟通渠道不畅,协作机制不完善,限制了信息共享的及时性,削弱了团队合作能力;缺乏积极的工作氛围和激励机制,抑制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任务方面,教研任务与专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导致研究成果不能有效应用于实际教学和实践教学,无法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创新性研究任务,研究工作缺乏前瞻性和深度,未能为高职教育注入新的思想和成果;缺乏长期规划与持续性研究,更注重短期目标的完成,限制了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提升。在人员方面,结构不合理,面临数字化技能短板,教研室无法应对新的教育需求和技术变革;缺乏为人员提供专业发展机会的制度和平台,缺乏交流合作机制,限制了教研室在专业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整体发展。在技术方面,教研组织方式单一,尚未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设计、资源共享和教学评估,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协作平台,限制了教研成果和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2.变革阶段

在变革阶段,重点是将解冻阶段的认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实施,使教研室适应高职教育环境的变化和挑战[5]。第一,结构重塑。打破传统教研组织的层级制结构,实现从管控型至服务型、赋能型的转变。赋能型教研组织应帮助成员明晰工作责任,区分专业方向与优势领域,以实现自我提升与发展,并提供机会与资源,革新服务机制,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应促进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和协作,建立高效的沟通和协作模式。第二,任务优化。建立匹配专业发展需求的教研任务体系,确保教研工作既能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又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教师开展具有前瞻性的课题研究,建设一流核心课程和编写优质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促进教师的长期规划和持续研究。结合提质培优各项计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各项重点任务,有效实施成果导向与质量管理,助力教研改革与专业内涵高质量发展。第三,人员培养。对标建设双师型团队,提升教研团队素质。整合教研室内外部资源,建立校企、校际协作共同体,合作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校企项目等,并制定人员培养、资源共享、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运作机制。持续关注专业与教学领域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培训支持,并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学习社群和合作平台,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第四,技术创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工具,构建能实现教师教研活动智慧化、高效化的“智慧教研”模式。创新教研形态,实现资源互联,利用虚拟教研室提供信息资源和共享平台,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研活动与教学实践,满足教研场景变革的多重需求[6]。

3.再冻结阶段

在再冻结阶段,教研室需评估和巩固变革成果,确保变革的可持续效果。同时,教研室应根据新环境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和改进,以保持自身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持续优化管理机制和协作机制,关注教师发展和团队合作,确保组织的稳定和凝聚力,定期更新和升级技术设备平台,提高教研效率与质量。

三、组织变革视域下高职虚拟教研室构建策略

1.高职虚拟教研室的目标管理与学习型文化构建

作为基层教学组织和信息化整合的全新产物,虚拟教研室符合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对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时代变革需求,应定位为战略型组织。虚拟教研室的组织目标应体现宏观战略与微观目标的统一,以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使命,以“融合创新、协作共享”为理念,致力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结合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指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基建”五大任务———建好专业、建好课程、建设师资队伍、重视实践、建好教材,高职虚拟教研室的具体目标可围绕金专、金课、金师、金地和金教材建设设定[7]。虚拟教研室可以借鉴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打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教育创新、强调协同合作,关注教研成果实际效能的数智型、思维型、学习型团队,其价值导向应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核心价值,将学习和创新融入组织的“DNA”,进而影响教研组织的决策、行为和文化,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

2.高职虚拟教研室建设的资源整合与开放边界调整

“政策+项目”引领的职业教育改革作为促进高职基层教研组织建设升温的驱动力量,要求在协调组织目标指向和发展效率的同时,重新调动和整合人财物等资源要素。这种改变迫使传统教研室重新调整开放边界,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职业教育新基建背景下,高职虚拟教研室需要加强专业的设置和优化,开发适应行业需求的优质课程,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加强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并不断完善教学资源。高职虚拟教研室应注重解决变革与项目管理中的专业、课程、教师、实践教学环境、教材五个维度的资源协同。通过整合资源平台、促进专业团队协作、开展教师培训与交流、进行实践基地合作以及建设教材资源库等方式,形成一个统一的、协作性强的资源网络。应建立积极的、合作的、公平的和受益于各个维度资源整合的共赢机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高职虚拟教研室通过虚拟平台和在线协作工具,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组织边界变得模糊,成员可以更自由地参与合作,为教研室提供协作机会和创新潜力发挥的条件。在虚拟环境中,每个成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自律性和自我激励能力,有效管理时间、任务和资源。实施组织结构柔性化的措施,如引入横向协作、设立灵活工作组合、推行倒车管理、实行平权共识决策、建立灵活绩效评估和提供持续学习机会等,虚拟教研室可以更好地适应变化,提高团队和个体绩效,并实现自组织管理。

3.高职虚拟教研室的敏捷型教研共同体打造

敏捷组织是及时、有效和持续地自主进行组织变革的组织形态。敏捷组织具备共享愿景、团队赋能、快速迭代、以人为本、技术领先等五个特征,有助于价值共创、增强内驱力与协同性。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核心在于教研共同体的打造,采用敏捷组织的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共同体的协作效率和创新能力。高职虚拟教研室打造敏捷型教研共同体需要有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同时关注调研分析、团队构建、教研计划、流程设计、资源支持和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以提升教研效果和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明确目标和愿景。确定教研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并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或改进的领域;设定愿景,明确共同体的发展方向和期望的成果。第二,调研分析。对教研活动、教师合作等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现有的教研模式、资源和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需求。第三,构建团队和角色。确定教研团队的成员,并根据团队的专业背景和能力进行角色确定,为每个角色明确职责和定位,确保团队协作顺畅。第四,明确教研计划和流程。制订教研计划,包括教研主题、时间安排、教研方法和评估指标等;设计教研流程,明确教研活动的每个阶段和参与者的具体任务。第五,提供支持和资源。确保教研共同体成员可以获得必要的培训和支持,提供相关的资源和工具,高效开展教研活动;鼓励教研共同体成员之间分享经验和资源,促进合作和互助。第六,实施教研活动和评估。按照设计的流程和计划进行教研,并形成阶段性成果;收集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研活动和团队合作。第七,持续发展和改进。建立持续学习的机制,鼓励教研共同体成员进行自我提升和专业发展,并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不断改进教研共同体的运行方式。

4.高职虚拟教研室的成果导向与人才培养质量管理

虚拟教研室在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与管理作用。为使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需整体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级,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应以成果为导向,贯穿全面质量管理,实行质量控制,即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循环开展人才培养。以专业为依托的虚拟教研室在促进专业建设中,可以通过PDCA循环来实现不断优化和提升。计划(Plan):将专业发展目标纳入虚拟教研室的规划中,确保教研室的发展与专业建设相衔接;设定具体的专业发展项目和重点工作任务,明确推动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专业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准备、教学方法等。执行(Do):信息化系统支撑的虚拟教研室在执行阶段可以通过落实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提供多样化教学资源、开展在线教学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建设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等方式来促进专业建设。检查(Check):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对专业建设质量进行评估,定期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了解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找出存在的短板和改进的空间。处理(Act):结合评价结果制订相应的改进计划和措施,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形成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建设高职虚拟教研室,能为教师提供数字化教学支持与创新实践的平台,推动高职智慧教研创新和教学质量提升。高职院校在建设虚拟教研室时,应结合政策导向和项目需求,合理配置教研组织的各类资源,注重培养教研组织成员的协作意识,建设组织文化,确保变革成功实施,并通过优化虚拟教研室的功能与服务,不断提升教研创新水平,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程江平,麻来军.高职院校教研室发展的现状、堵点及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7):67-75.

[2]战德臣,聂兰顺.虚拟教研室:协同教研新形态[J].现代教育技术, 2022,32(03):23-31.

[3]桑新民,贾义敏.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21(11):91-97.

[4]田振华.组织变革理论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勒温模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5):32-35.

[5]黄琳莉.关于组建高职区域性“工业机器人虚拟教研室”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1):4-6.

[6]刘慧,冯修猛.“智能+”时代虚拟教研室新型组织体系构建路径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3(08):82-91.

[7]胥郁,曾娅妮.科教融汇视域下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变革与运行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13):21-28.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Wei Ying

(Accounting School of Hunan Busines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410205,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promotion of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room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echanisms of reform in four aspects: structure, tasks, personnel, and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jecting new vitality in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tart from four aspects: goal manage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arning culture,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open boundary adjustment, the creation of an agile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mmunity,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to build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ontinuously explore "intelligent+" teaching and research reform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 organizational chan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mmunity;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