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4-07-31 00:00郑若鹢
成才之路 2024年19期

摘要:理工类专业是集科学理论、实践运用和技术创新于一体的专业,既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与执着的信念,迫切需要课程思政的引领护航。高校理工类专业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应基于在体系建设、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水平、思政元素挖掘、成效评价等方面的困境,优化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协同推进专业发展与师德建设,促进创新突破与精品示范同向同行,科学挖掘思政元素,明确评价指标,切实提升育人效果。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理工类专业;立德树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9-0041-04

基金项目:2022福建省职业教育研究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的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创新研究”(编号:GB2022021)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切实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2]。课程思政的实践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理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探索也伴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实而越发深入。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1.课程思政是培养理工类人才的内在需求

理工类专业是集科学理论、实践运用和技术创新于一体的专业,理工类专业培养的科技人才,是我国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建设的主力军,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3]。因此高校理工类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及应用、操作技能方法,也要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优秀的人文素养、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奉献精神、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等。在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与实施“课程思政”,以强化“立德树人”为目标,以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内容为引擎,能实现理工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协同推进,共生共长。课程思政作为现阶段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为培养具备“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新策略、新办法[4]。理工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需要教师的深入思考与主动引导,使学生在理工专业知识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思考科技的发展方向与蕴含的人文精神,种下“求真、守正、感恩、向善”的种子,培养人文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贡献。

2.课程思政引领理工专业的知识建构

理工类专业要培养的是某一领域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侧重向学生传授该领域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运用方法,还要培养其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合作沟通能力、跨学科应用能力等。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课程思政的引领护航。基于此,以课程思政为着力点,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专业知识传授及实践技能训练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感悟科学知识、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中蕴藏的价值观、创新思维及探究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不断提升,反过来对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又能起到引领、推动作用。教师要深入分析理工类专业课程中的典型案例,理清案例之中的内涵、机理、逻辑,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与技能中的内在规律形成清晰的认知,并进行加工和重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课程思政全面助力理工类专业学生的知识建构。

3.课程思政支撑人才培养的价值实现

一个人要创造更多人生价值,就要在有限的生命中,用心去生活,以爱去聆听,肩负起社会、工作单位、家庭的责任,努力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祖国、为社会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5]。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成为高职教育中人才价值观塑造的支撑性手段,以专业理论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以科学故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专业实践来承载工匠精神,以职业规范浇筑使命担当的坚定基础,能够帮助学生摆脱功利性和应付性学习,上升到观察思考、价值认同的高度,让每个学生的人生都能闪烁独特的光芒。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审视

1.理工类专业培养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合力还需凝聚

随着课程思政实践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的课程思政葳蕤蓬勃,进步显著,但也出现一些问题。部分高校在专业培养的诸多环节上没有紧扣课程思政,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创建、实训基地建设等环节没有一以贯之地融入课程思政,没有形成一个可供复制、可借鉴的行动方案,各环节之间的育人合力无法凝聚,无法形成整体教育场域[6]。这就使课程思政在专业培养中无法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无法实现专业培养与课程思政的充分统一,课程思政的落地效果受到影响。

2.理工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有待加强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专业课教师必须在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上下功夫,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7]。但在理工类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些专业教师更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德才兼备”中的“德”字,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重视不足,没有认识到专业教学中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

3.理工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亟须提高

课程思政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组织与管理等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然而部分专业课教师更注重专业能力的提升,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上,导致教学方法、技能、手段等方面的欠缺,不善于用语言、文字、肢体动作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与技能,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不能让学生在获得专业理论、接受技能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会、理解、领悟教学内容,不能“润物细无声”地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8]。

4.理工类专业中课程思政的教学元素尚须科学挖掘

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实施,很大程度依赖于专业课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只有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才能切实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课程思政元素虽然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取,或从思政课教材中提取,或由思政课教师提供,或从教师自身对思政的认知中采撷,但这些材料生搬硬套或机械地加入到专业课程中,可能会阻滞课堂教学的推进,影响专业教学质量。当前,部分高校并没有建设各专业的课程思政案例库,筑牢课程思政的根基,使得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课程中涉及的历史背景、科技发展成果、专业理论、生活实践应用等,需要从社会需求、家国情怀、职业道德、文化传统等多角度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备课效率低。

5.理工类专业中的教学评价融入课程思政有所欠缺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对教学工作质量的分析和评定。在理工类专业教学评价中,部分高校只是粗放地增加“是否融入课程思政”判断条目,既没有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测验考试等多个教学环节是否细腻无形地融入课程思政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与评价,也没有根据课程思政与传统专业知识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评价的策略和手段上进行创新,从学生专业学习成效、学生主观认知反馈、评价者的观察判断、教师的投入与收效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评价,无法对融入课程思政的过程与效果进行准确的论断。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1.专业培养与课程思政多维融合,优化顶层设计

要实现“三全育人”,就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创建、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等人才培养环节中。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是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纲领性方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有明确的总体要求,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在“组织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和教案”“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改进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等部分中,指出形成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的路线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职业院校党组织负责人、校长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应组织相关专家在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手段应用等多个环节,研讨并形成统一的“课程思政”参考标准,用以规范全校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行为,同时提供可借鉴的“课程思政”实施范例给全校专业教师学习参考。

2.专业发展与师德建设协同推进,引领师资建设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直接执行者,是课程思政成效高低的关键。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要使课程思政真正入脑入心,就要靠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召人心,触及灵魂。亲其师则信其道,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精神的指明灯,是学习的榜样、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言行举止都会深刻影响学生。因此,高校必须将专业发展与师德建设协同推进,做到既强师能,又修师德。在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创新师德激励机制树立正面典型,通过师德提升机制塑造价值灵魂,通过师德评价机制实施有效督导,实现教育教学与师德师风建设“深度互融”。

3.创新突破与精品示范同向同行,提升育人水平

要提升理工类专业的课程思政育人水平,必须从一个新的角度、新的高度出发,为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注入内部动力。理工类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如果没有遵循理工类专业课的知识特点和规律,没有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在知识层面契合、逻辑层面相仿,那么课堂结构必然松垮,教学进程就会滞涩,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为了全面提升理工类专业育人水平,使课程思政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可以应用“5W2H分析法”,打开创新思路,为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提供创新的落实路径。在分析教学内容阶段应用5W2H分析法,可以把握教学内容的内涵,寻找课程思政最好的切入点,为教学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进行教学设计阶段应用5W2H分析法,核心是解决“how”的问题,即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方法与操作步骤,认真推敲如何在教书中“育人”,确定教学的策略与方案,利用隐性教育方式,发挥理工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同时,学校和系部应通过政策引导与组织实施,打造课程思政“精品课程或精品课堂”,发挥“精品示范”的作用,引领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升育人水平。

4.科学挖掘与精耕细作多措并举,获取优质资源

信息时代,各种思政资源浩如烟海,要从这些数据资源中挖掘与课程相契合的思政元素,最有效合理的方法就是大数据技术。高校应合理应用大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等关键技术,遵循理工类专业课程的特点,科学采集、汇聚、处理、存储、分析、挖掘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具体来说,应以理工类的专业群建设为基点,从专业和具体课程出发,挖掘蕴含国家需求与价值立场的思政元素,以及知识技能的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辩证思维和哲学原理等思政元素,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案例库。这样,专业课教师能够方便地从案例库中查阅与专业教学相关的思政资源,数据库也能记录教师访问思政案例库的时间、次数以及承担的专业课程等信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自动地给不同教师推荐课程相关的思政资源,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

5.效果为王与润物无声统筹兼顾,明确评价指标

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传统的教育评价标准,应该从教师教学视角与学生接受视角两个方面进行。从教师教学视角看,教学设计应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学生学习视角看,课程思政应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刻骨铭心。因此,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构建课程思政评价标准。评价课程思政的开展效果要重点考查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过程中是否做到专业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实现理想信念上的精神指引,同时尽量避免随意性、机械性和碎片化育人方式。由于课程思政具有隐蔽性、依附性、浸润性的特点,效果显现的时间跨度大,准确进行教学评价是一道新的难题,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新节点和新目标,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要结合自身专业及课程的特点,与专业逻辑、知识逻辑、价值逻辑以及历史发展逻辑紧密结合,梳理和整合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科学挖掘和设计思政元素的生长点,使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充分融合,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探寻课程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显隐结合、相辅相成。这样,才能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由灌输说教向隐性渗透转型,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水平,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理工科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 OL].(2020-04-22)[2023-12-2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 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 OL].(2020-05-28)[2023-12-2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 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易晓春,康明已.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与改进路径探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2):36-39.

[4]吴星,林圣存,吴丽萍.“双高”院校以“匠心文化”建设为目标的课程思政路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3(12):25-28.

[5]曾琦斐,罗东.创新、合力、机制: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新课题[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2):115-121.

[6]高洁,于健,刘志强,等.程序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软件导刊,2023(04):186-190.

[7]张晨钟,刘文秀.高校专业类课程思政空间阐释与策略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91-100.

[8]张娜.发挥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探究[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28(02):62-65.

Study o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Zheng Ruoyi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are majors that integrate scientific theory,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y ne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s well as their comprehensive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They also ne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excellent moral character and persistent beliefs, and urgently require the guidance and protection of curriculum ideoPRsvgvieqeL3XHgwo9XSGlq6d7nirCB0j0UdSGsj6Ks=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en carrying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in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top-level desig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ifficulties in system construction, teacher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level,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Collaborativ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ethics construction, promote innovation breakthroughs and high-quality demonstrations, scientifically expl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larify evaluate indicator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