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4-07-31 00:00王澜瑾
成才之路 2024年19期

摘要:高职产业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重要责任。在此背景下,文章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路径优化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当前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围绕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路径,旨在为高职产业学院提供可行的人才培养路径,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9-0001-04

基金项目:2022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项目“云南高职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E22045

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高职产业学院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其人才培养路径的优化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产业学院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敏感性。然而,当前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合理、双师型教师不足等,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研究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路径,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经济的特点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各种资源、要素和技术的相互作用和组合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地域性,即区域经济活动通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如一个城市、一个省份或一个地区;二是综合性,即区域经济活动涉及多个领域和方面,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贸易、投资、交通、科技、文化等,这些领域和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三是多样性,即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产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多样性是由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水平、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四是动态性,即区域经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旧产业的衰退,以及技术进步和政策调整等因素都会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五是开放性,即区域经济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与外部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区域内的经济活动会受到国内外市场、政策环境、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影响。

二、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产业学院具有明确的产业服务对象,其人才培养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定集中度和特殊的产业服务面向,可以为特定产业和产业链培养多样化的专门性人才,然而其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专业的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偏离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部分产业学院在建设之初,未能按照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设立专业,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未能充分调研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技术需求和人才市场状况,导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存在偏差。二是课程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部分高职产业学院的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未能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实际和市场需求,使得课程内容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且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现场环境衔接不紧密,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不足。三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不足,行业协会、企业的兼职教师是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学院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兼职教师数量不多、稳定性不足、难以精准对标等问题。四是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未形成命运共同体,深度融合难。五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单一,未能根据社会需求和区域经济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高职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研究至关重要。

三、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高职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高度正相关,这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协调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和技术服务人才[1]。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新型组织形态,是学校和产业之间有效衔接的桥梁,各产业学院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基于“应用导向”的各具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如下。

1.遵循服务地方原则,人才培养强化区域特色

高职产业学院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和行业需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高职产业学院是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下的组织模式,因此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才需求成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内在要求。

2.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人才培养强调实践特色

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强化了实践性,强调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线,并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课程体系构建中。这样,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可以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与岗位的有效对接。

四、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路径

1.贴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构建专业建设格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是为了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这就意味着高职产业学院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及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必须是在对区域经济特点产生深刻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加上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特色存在差异,所以高职产业学院需要深入了解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需求趋势以及对人才的具体期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前景,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收益。

第一,对接产业布局,把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高职产业学院在建设之初应根据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趋势和特点,对接产业布局,密切配合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整合,把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按照产业链思路建设产业学院。

第二,设立信息分析部门,开展市场调研。高职产业学院应设立专门的信息收集团队或指定专人负责收集行业信息,包括政策法规、行业报告、专业机构研究成果、行业协会动态等,以便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并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流程,能够定期跟踪和更新行业信息,以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有效性[2]。高职产业学院还应定期开展市场调研,了解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职业标准和职业发展趋势等。调研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等方式进行,覆盖不同类型的企业和行业,包括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和新兴产业等。这样,可以帮助学院获取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人才培养要求。

第三,与政府合作联动,政校共育。高职产业学院应积极参与地方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与政府部门沟通、参与产业发展研讨会等方式,了解当地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高职产业学院可以为政府提供产业发展建议,而政府可以与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协同。通过这种方式,高职产业学院可以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对标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职业学院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是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的基本依据和保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3]。因此,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课程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不但会导致人才供需不匹配,还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对标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来优化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第一,更新课程理念,从“单一、单维”到“跨界、整合、重构”。基于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实际,一是在课程建设上按照“重技能、重素养”培养思路改造课程;二是实现专业课程与素质教育课程、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跨界”与“整合”;三是课程体系与结构、课程内容与形式、实践组织与实施,校企场地与师资等方面实现校企互融互通、跨界融合。

第二,岗课赛证融通,优化课程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因此高职产业学院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双师型”队伍组建和教学资源保障方面要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融通。一是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衔接,优化课程体系。产业学院牵头制定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参与职业资格标准开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专业课程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考核。二是丰富课程形式,优化教育资源。产业学院应基于岗位职责和工作过程开发岗位培训手册、活页教材、数字化资源、实训指导手册、试题库、案例库学习指南等课程教学资源,并在教学资源中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满足学生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需要。

第三,整合优化,丰富教学资源。高职产业学院的课程从来源上主要分为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学校课程以理论实践一体教学为主,由学校教师负责教学实施与考核评价。企业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主要在实际生产中教学,强调岗位技能锻炼和职业素养培养。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教育内容侧重点不同又相互连接。针对当前存在的校企合作课程融合度不够的问题,高职产业学院可在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整合优化。一是校内教师应利用自身教学优势,深入企业与企业导师互通有无,引导企业导师开发更加多样化、体现企业岗位特点的企业课程资源。二是提高实训教学岗位针对性,定期与企业交流,获取企业生产案例材料,灵活采取生产现场教学、企业真实生产项目教学等方式,将企业生产实践的真实场景引入教学。

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增长教师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

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落实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激发区域创新发展新动能、支撑行业走向中高端的重要抓手,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4]。因此,推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促进校企合作培育“双师型”队伍是高职产业学院的必要举措。

第一,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打造德技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将相关职业道德规范纳入“双师型”队伍师德教育范畴,要求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一起接受师德师风教育。二是加强师德师风考核,将师德师风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位,建立教师诚信体系。三是推行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师德档案。

第二,优化机制建设,构建“双师”共培机制。一是完善校企双向互聘制度,规范企业导师的聘用、管理及评价,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任教师到企业岗位兼职或挂职锻炼,接触前沿行业知识和技能,激发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二是校企互相交叉培养教师,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到对应岗位进行企业实践、企业导师到学校课堂听课学习的轮训制度。

第三,建立多维评价激励体系,夯实“双师型”教师队伍根基。针对兼职教师数量不多、稳定性不足、难以精准对标等问题,高职产业学院应探索“校企双向互聘”人事制度,打破人事制度壁垒。企业向学院派出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学院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通过协同共建的方式稳定兼职教师来源,同时将岗位聘期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岗位竞聘、薪酬分配等挂钩,建立与绩效改革相适应的薪酬激励机制。

4.构建多主体命运共同体,科学规划合理定位

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高职产业学院应与政府、行业、企业构建命运共同体,以共同愿景为引领,构建战略共同体、治理共同体、育人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实现多元互动,强化感情纽带作用[5]。

第一,各主体转变观念,重构职责体系。政府应制定更多利益驱动型政策,引导行业、企业、学校等主体共同建立产业学院,实现产学研知识资源共享。高职产业学院应转变办学理念,站在企业用人的角度思考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和管理等。

第二,体现企业在高职产业学院中的作用。产业学院应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吸引企业主动参与产业学院的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建立合作长效机制。

5.建设多元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

多元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是产业学院生命力的保障,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机制可确保高职产业学院的教学质量达到标准,并能灵活应对区域经济的不断变化。

第一,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职产业学院应综合行业需求、学科特点和社会期望,针对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素养等方面,制定符合高职产业学院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以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并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这不仅有助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新的职业要求,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二,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建立高质量技能人才质量监控机制。在落实职业学院、企业、行业协会及社会的多元评价机制过程中,构建全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有助于产业学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诊断与改进。一方面,应构建监控体系,设立监控指标,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多个方面,且应该涵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入学环节到毕业环节,确保对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持续的监控。另一方面,应建立质量监控信息反馈制度,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由学院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对质量监控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妥善保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毕业情况,学院可以与企业建立联动机制,收集毕业生在职业岗位上的表现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同时建立校友网络,通过定期调查、座谈会等形式,获取毕业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自主反馈[6]。

五、结语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路径的优化研究不仅关乎学院的发展,更牵动整个区域的繁荣。高职产业学院应通过贴合区域经济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构建多主体命运共同体、建设多元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措施,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满足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构筑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罗云芳,李珊珊.高职现代产业学院数字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6(03):41-47.

[2]李萍,黄凯.深度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广西工业技术学院智慧糖业产业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 2023(06):15-20.

[3]王波.高职院校专业文化课程建设:实践者的视角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2):58-61.

[4]赵莹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产教城融合育人路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3(18):101-104.

[5]方益权,黄云碧,郭丽莹.基于命运共同体的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新探索[J].职教论坛,2020(01):128-132.

[6]漆家庆.职业院校主导型产业学院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3(12):24-29.

Study on the Talent Training Path of Higher Vocational Industrial Colleges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ang Lanjin

(Kunming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Kunming 650208,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attlefield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professional talents, vocational colleges bear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hat are suitable for regional industrial needs. In this context, the article conducts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path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at are oriented toward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alent cultiv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economy, targeted optimization paths are proposed around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iming to provide feasible talent cultivation paths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Key words: regionaleconomy;vocationaleducation;industrialcollege; talentcultivation;practicaltal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