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刚刚牙牙学语时,妈妈就教我读诗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每一句都朗朗上口,我在不知不觉间喜欢上了诗词。在我三岁那年,《中国诗词大会》开播了,我成了这个节目的铁杆粉丝,每一季每一期都不曾错过,背会了越来越多的诗词,了解了越来越多的诗词文化。
在诗词里,我看到了历史的缩影与变迁,看到了古人的风雅与睿智,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美景、真情。
诗词,让我懂得了赤诚与忠烈。战国时期,吟诵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表现出了为国家牺牲自我的毅然决然和大义凛然,虽然“昔时人已没”,但其赤子之心却史诗长存。再到后来,无论是写下绝笔“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还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心只想“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辛弃疾,抑或是用生命书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都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国家的昭昭红心。
诗词,让我读懂了亲情和友情。身为女子的花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是子女对父母的孝与敬;“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则体现了对朋友的真挚与深情。当我看到爸爸妈妈因照顾生病发烧的我而焦虑担心的脸庞时,我不由得在心里默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我和好友分离时,不由得想问“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词,让我懂得了胸怀与大气。“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为底层百姓的生活艰辛而慨叹的白居易,让我知道了心中要有人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被眼前困难所压倒的李白,总让人激起满腔壮志。
诗词,让我感悟大自然的规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正是告诉了我们自然交替之规律吗?当美丽的春天来临,灿烂的阳光照射大地时,我会不由得吟出“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夏天,漫步在荷塘边,我又会不禁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看着满地落叶,我会感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冬天,白雪覆盖大地,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哪是行走在春夏秋冬四季里啊,分明是穿行几千年的中华诗词中,浸淫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里。
诗词,让我守住一份宁静。你瞧,读着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我似乎化身为隐士,弹琴、吹箫,与山林为伴,与明月为伍。而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又把我带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境界,在那里告诫自己“心远地自偏”。
在诗词里,我净化着自己的心灵,提高着自己的文化素养,就像康震老师所说的,“美好篇章成了内心的文化自信”。当头脑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诗词,我对自己、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越来越渴望成长为一个满腹诗词、满腔中华文化的中国人。
(指导老师:赵炜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