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的材质

2024-07-31 00:00:00凌丽君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2024年8期

不知道小读者们有没有留意过衣服的材质?衣服的材质就是指做这件衣服用的材料。买来的衣服上都会有一个标签,上面标注了制作它使用的材料。总体而言,现代人的衣服材质主要分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两大类,天然纤维有棉、毛、丝等,人造纤维有涤纶等。

和今人相比,古代服饰的材料大部分都是天然的。人类最开始用树叶等遮羞保暖,后来以狩猎为生后,开始用动物的皮毛制作衣服,这一点同样可以从汉字中得到证实。有个古文字形写作 ,它表示某一类衣服。你可能会疑惑,这个字看起来像刺猬,怎么会和衣服联系起来呢?

想要知道这是什么字,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衣”的古文字写法—— 。稍加观察,就能发现 和 字形整体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

在 的基础上又做了一圈装饰。这些装饰的笔画是什么呢?其实是动物的绒毛。什么衣服外表是一层毛呢?如果小读者留意观察生活的话,你会发现,冬天人们最常穿的外套是羽绒服,但也有人穿一件毛绒绒的衣服,摸上去又暖和又柔软,这种衣服我们称为“裘皮大衣”。古文字 记录的正是这种衣服。

早期社会,人们以狩猎为生,直接将捕获到的动物的皮毛作为衣服。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古人渐渐学会了如何加工处理各种皮革。用来制作裘衣的皮毛有很多种,如虎、狼、豹、熊等,不同品种的皮毛制作出来的裘衣等级也有所不同。身份最尊贵的天子,穿的是黑羔羊皮制作的裘衣;贵族穿的一般是用狐狸皮制作的,狐裘中又数狐白之裘最珍贵。它是拿狐腋下的皮毛制作而成的,又轻又暖,而且都是白色的。由于制作一件狐白裘需要集很多狐腋,因此后来就有了“集腋成裘”的说法,比喻积少成多或者聚合众人力量以成大事。

好的裘皮大衣又轻又暖,所以古人常常用“轻裘”来指称这种衣服。《论语》中有一段话记录了孔子几个学生的不同志向。其中有位叫子路的学生,他的志向是把自己的好东西分享给别人:“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路愿意把自己比较珍贵的东西——乘坐的车马和穿着的裘皮大衣,和朋友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这里的“轻裘”就是指珍贵的裘皮大衣。

除了动物的皮毛,古代服饰的材质还有丝与麻。上一期我们讲到桑、蚕,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的丝绸业很发达。在古文字中很早就有了“丝”的字形,写法众多,如 ,总体看上去都像捆绑起来的两束丝,字形唯一的区别是上下端是否捆扎着。

虽然中国很早就开始种桑养蚕,但由于当时技术不发达,将蚕丝从蚕茧中一根根抽出来,是非常复杂的一道工序,因此,实际能够生产出来的蚕丝量比较有限。“物以稀为贵”,蚕丝自然相对就贵重,只有社会地位高或者年纪大的人才能享有。正如《孟子》这部书中所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意思是在五亩大的住宅旁边,种桑养蚕,到了五十岁就可以穿上丝绸衣服了。这里的“帛”就是指用蚕丝纺织缝制的衣服,由于蚕丝珍贵,“帛”在古代也成为一种珍贵的礼品,和“玉”具有相同的价值与地位。中国有句古话叫“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古代的武器,把武器变为珍贵的礼品,言外之意就是把战争转化为和平。

和穿着绫罗绸缎的贵族相比,普通百姓一般只能穿用“麻”制作的衣服。“麻”是一种纤维植物,把它的茎干放在水中泡软,像从蚕茧中抽丝一样,同样也可以从茎干中抽出一些纤维,这些纤维就是制作衣服的基础材料。用麻线编织成的料子称为“布”,麻布是一种质地比较粗糙的衣料,一般是地位低下的平民所穿。慢慢地,“布衣”也逐渐成为百姓的代名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诸葛亮曾经就这么称呼自己,他在《出师表》中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意思是“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

由于桑、麻在古代与人们的穿着密切相关,因此它们是古人经常种植于住处附近的两种植物,也经常被诗人们写入诗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皎然《寻陆鸿渐不遇》)。今天了解了古代服饰的材质后,再来读这些诗歌,是不是发现它们不仅仅在描写田园风光,也为我们留下了寻找古代农耕文化的线索?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