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神医

2024-07-31 00:00:00妙龄童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2024年8期

一、虎守杏林

神医的故事要从山上的杏林讲起。

那是个八月的清晨,青山刚刚褪去薄纱雾衣。头一回上山的药童小五瞧什么都新鲜,师父嘱咐的草药早就忘在了云彩眼儿里。小五站在山顶遥遥望去,见不远处有一片偌大的杏林,圆溜溜的黄果子挨挨挤挤地爬满枝头,令人不由得满口生津。

小五身板灵活似猕猴,三下两下便蹿上了树,摘了满满一大筐黄杏。正准备打道回府时,突然打林间窜出了一头斑纹吊睛猛虎,冲着小五一阵咆哮。

这可把小五吓得丢了魂儿,连滚带爬地下了山,不仅草药没采到,连筐子也不知丢在了何处。

“师父没看到,那老虎的嘴有竹筛子那般大,要不是我跑得快,它得把我一口吞了去!”小五抚了抚仍旧怦怦乱跳的心口比画着。

师父意味深长地笑了,捋着花白的长须摇了摇头:“你有所不知,那老虎是杏林的看守,并不真的伤人性命。”

“它为何要这样做?”小五仔细回想了一番,老虎确实只是用虎啸作势吓唬他,并未真的扑上来,看到小五丢掉杏子,它就立刻跃入林间不见了。

“这就要讲一讲神医的故事了。”师父满上一杯茶,摆起说话本的模样。比起嚼馍干似的药理学,他巴不得听师父说一些有趣的典故。

这也不怪他,小五是个天生天养的孩子。十年前,师父在一间鸡舍前捡到了他,当时他正赤着脚和草鸡抢谷子吃,瞧着不过两三岁的光景。没人问他乐不乐意,他就跟了师父,成了一个小药童。当别的孩子骑狗当马,满街撵鹅的时候,小五被拘着识草药、背药理、抄方子,心里别提多委屈了。

“听完故事,你明日要上山采药。”

小五频频点头:“那是自然,师父快讲吧。”

相传,东汉神医董奉住在山上的杏林之中。有一日出诊回家,偶然听到了一阵痛苦的呻吟。他循声而去,却看到一头猛虎卧在地上,张着大嘴喘粗气。

神医细看了一会儿,心中已有计较。他扬声道:“我为你医治,你可愿意听话?”

谁料这猛兽居然通晓人语,哼了一声,乖乖地俯首帖耳任神医摆弄。

原来是老虎进食太快,被一根巨骨卡住了喉咙,吞不下去也吐不出来,急得抓耳挠腮。只见神医把整个手臂探入虎口,轻轻旋转便将骨头取出。

“虎口取鲠!”小五被镇住了!眼睛瞪得老大。

“自此,老虎为报恩,甘愿世代做那片杏林的看守。”师父缓缓地将杯中茶一饮而尽,结束了故事。

“医者仁心,不论患者是谁都要尽力医治。老虎知恩图报,想来也是有慧根的。”小五听得入迷,直到叩门声响了三下才悠悠回过神来。

进门的是“臭名远扬”的流浪汉——臭麻子,他身上的臭隔着二里地都能把苍蝇招过来,即使小五捏紧鼻子也被熏得脑袋发晕。

臭麻子得了种怪病,身上像爬了千万只蚂蚁一样刺痒难耐。他到处求医,可是都因为身上的臭味而被药房医士拒之门外。

原本,小五也想冲他摆手,但是稍一转念,似乎想到了什么,于是扬声问道:“我为你医治,你可愿听我的?”

此时,恨不得手上长出痒痒挠的臭麻子点头如捣蒜。

小五以帕子掩鼻,细细察看了臭麻子的皮肤,随后便去配药。只见他斟酌着分量,把当归、丹参、苦参、蛇床子倒入药炉中,又撒了一些盐巴,文火煎熬后将药渣滤掉留下药液入瓶。

“记住,每日沐浴后用此药液涂抹患处,不出五日风团便可消退。不过你得答应我,以后注意清洁,勤换衣衫。”小五叮嘱道。

臭麻子千恩万谢地双手接过那瓶药液,脚踩风火轮一般地回家了。

不久,街里街坊都啧啧称奇,“臭名远扬”的臭麻子居然改头换面了!原来他脸上的麻子是污垢,洗掉后整个人都清爽精神起来,还找了份正经活计。

师父听闻此事很是欣慰:“看来你这故事没白听。”

“那就求您再给我讲一讲神医吧。”小五央求道。

“你的药理背到第几章了?”师父顺手把小五藏在医书下面的话本抽了出来,翻了几页,“看来你喜欢英雄豪杰的故事。”

“当然!有了一身好武艺,才能行侠仗义,救苦救难!”小五一本正经地说。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若我说学医也能救世,你信吗?”师父悠闲地泡上了一壶清茶,小五知道他又有神医的故事听了。

二、栽树抵金

神医周游天下,以医术救济世人。路过钟离县时,看到这里的百姓因战乱吃不饱饭,更不要说治病了,神医想到了一个好法子:看病不收诊金,但重病者病愈后,要在山上种五棵杏树;病轻者,种一棵。

不久,杏树种满了山林,四年后开始挂果。待杏子成熟之际,神医又贴出了奇特的告示:来买杏的人,不必通报,只要留下一斗谷子,就可以摘一斗杏。然后他用交换来的谷子,救济贫困的老弱妇孺。

原来神医不仅能治病还能救世,小五听完不由得心生敬畏,竟一改往日懒散爱玩儿的性子,认真钻研起医术来。每日天不亮他就起来读医书,师父看诊时,他便候在一旁打下手。

街里街坊都说,小五真出息呀,你师父的衣钵后继有人了!只有小五自个儿清楚,他立志要学满出师,成为像神医那样的大夫。无论何人前来寻医问药,他都来者不拒。从给小儿看积食到给猫狗治皮癣,小五日日练着技艺,渐渐懂得了“医以济世,术贵乎精”的含义。等到医馆门前的葡萄藤结了一茬儿又一茬儿的果子,药童小五练就了一身好把式,师父却更老了,白透了的发髻盘在头顶,像落雪的孤山。

腊月的一天,师父驾鹤仙去。临走时,他拉着小五的手,叮嘱他要潜心学医,当个好大夫。师父下葬那天,小五在师父的坟前磕了三个响头,从此学神医游历四方去了。

弹指十多年,药童小五成了名扬四海的五大夫,身边多了一个捡来的药童小六。

小六却不似当初的小五那般淘气,招猫逗狗、摸鱼捞虾从不沾染,念起书来也是顶顶用功的模样。本以为平顺的日子就要这么过下去了,不料天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一时间饿殍遍野,更有人因付不起诊金耽搁病情而丢了性命。

五大夫在山下的一间草堂落了脚,他让小六买来一板车的杏树苗,然后在医馆门外贴了一张告示:看诊分文不取,病患栽树抵金,重症者可由他人代劳。

一时间,医馆门前盘起一条拐了几个弯的长龙,不出三日就栽出了一片杏圃。师父眼瞧着都要累出病了,守在炉子边煎药的小六急得撂了挑子。他一脸不满地翘着鸭子嘴:出钱又出力,师父怕不是老糊涂了!

五大夫看着他皱成两条蚯蚓的粗眉,捋了捋灰白的胡须问道:“你为何学医?”

“为了糊口,我不想再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了。”小六一本正经地答道。在他心里,学医和打铁、磨豆腐别无二致,都是一门吃饭的手艺。

“倘若你现在吃穿不愁,还想学医吗?”

小六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医书晦涩难懂,问诊开方稍有差池便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这等提心吊胆的活计,不是为了糊口谁乐意做?

“那我告诉你,有人承袭官职却仍不忘行医问药,为专心编纂医书宁可辞官,你可相信?”看着小六吃惊的模样,五大夫笑了,也许是时候讲一讲神医的故事了。

三、杏林春暖

东汉末年,有位王公子路过长沙,见此处百姓安居乐业,心生感叹:“看来这里的父母官治下有方。”

然而当他走到衙门口时,却见这里大排长龙,疑惑道:“居然有这么多人告状。”不料排队的人却说:“一看便知你是外乡客,我们可不是来告状的,而是来看病的。”

原来,这里的张太守从前是个大夫,现在虽然做了官,但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依然会大开衙门,专为百姓看病且分文不取。因其医术精湛,许多外地的病人都慕名而来。这个把药铺开到衙门里的父母官,便被叫作“坐堂先生”。张太守从政期间仍不忘钻研医术,后因朝廷动荡不安,他辞官隐居岭南,编纂了享誉后世的医门圣书《伤寒杂病论》。

“行医固然是为了自个儿生存下去,但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生存下去。不论是胭脂铺还是豆腐坊,关门月余都无妨。但若医馆一日不开,便会有人因延误诊治而丧命。”五大夫抿了一口茶,语重心长地说道。

伴着茶香,小六伏在案头听得津津有味。说来也怪,仿佛只割了一茬儿韭菜的工夫,药童小六就懂事了。不论酬劳多少,他都细心问诊。哪怕分文不取,也尽力医治。偶有行动不便的病人需得上门,饶是午夜他都乐得受累跑一趟。

终于,旱灾挨了过去,春天来了。医馆门前的杏圃郁然成林,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眼看着也要大丰收,但是医馆的规矩依旧没变。付不起诊金的病人自觉种树,有人送来感谢的好物什,也被五大夫换成了粮食和钱财。除去师徒二人的花销,其余一概用以救济吃不上饭的穷人、没有盘缠赶考的书生和无人奉养的老弱妇孺。

因小六看诊心细如发,又肯钻研一些疑难杂症,在十里八乡的名号也渐渐叫得响亮起来。而他行医的闲暇之余,唯一的消遣便是听师父讲神医的故事。

一茬儿又一茬儿的杏子被摘下,换了谷子,折了银子。小六已能独当一面,而五大夫也熬到了老得要闭上眼的时候,他拉着小六的手嘱咐道:“师父不求你悬壶济世、名扬天下。只记住一样,医者仁心。”

小六跪在床边哭得喘不过气:“师父,师父还没给我讲完神医的故事呢!”

“神医的故事就到这儿了。”五大夫笑着合上了眼。

又是一年秋收,六大夫站起来掸掸袍子,收回了思绪,遥遥地望着窗外挂满果子的杏林。他知道,虽然神医的故事结束了,但是杏林的传承永远不会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