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鸿儒:“90后院士”感动中国

2024-07-30 00:00:00

俞鸿儒是我国高超声速风洞奠基人,研究风洞技术已有60余年。在国家资金紧张之际,俞鸿儒选择了省钱的研究路径,成功完成试验!在报国家奖项时,作为主要设计者的他却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最后。

1928年,俞鸿儒在江西省广丰县出生。28岁那年,他考入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跟随导师郭永怀从事激波风洞的建造。

1958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激波管组,年仅30岁的俞鸿儒担任组长。当时的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电力短缺,无法效仿国外风洞的发展路线,俞鸿儒选择了更加省钱的氢氧燃烧驱动方式。但这种方式极易发生爆炸,危险程度非常高,有一次把一个房子都炸掉了,在一次次的试错和复盘后,俞鸿儒带领团队,终于为我国风洞研究“炸”出了一条新路。

这年8月,激波风洞的核心部件——我国第一代激波管研制成功。

1969年,我国第一座大型高超声速风洞——JF-8激波风洞建成。其性能堪比国际大型激波风洞,造价却极其低廉,仅花费8万元加工费。

1988年,俞鸿儒在德国完成爆轰驱动的原理性实验,回国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爆轰驱动方法。

1998年,俞鸿儒终于领导建成了国际上第一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JF-10。

“国家的科学事业需要我们来做铺路石”这是导师郭永怀对俞鸿儒的教导。俞鸿儒也像当年的导师一样成为下一代年轻人的引路人。在他的指导下,2012年,我国建成了国际首座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的超大型激波风洞JF-12,实现了从“模拟”到“复现”的跨越,为我国航空航天重大任务研制提供了关键支撑。当JF-12风洞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俞鸿儒却坚持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最后一位。

◆素材解读

俞鸿儒,以其坚定的科研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书写了一曲动人的报国之歌。他深知科研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但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当发达国家纷纷遵循传统方式时候,他却另辟蹊径,选择了别人未走过的路。在个人的价值与科学的价值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在荣誉面前,他注重自己的实干,看重他人的贡献、集体的贡献,反而看淡的是自己的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