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乡村是不缺文气的。“傍及万品,动植皆文”,生态化的自然和常态化的民风构筑起与乡土中国相得益彰的文学风情,以主流姿态在历史发展中始终昂奋。
文学是时代情感的投射。从鲁迅的《故乡》到沈从文的《边城》,再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国的乡土文学一直以怀旧、依恋、审视甚至是批判展现出巨大的张力,映照着作家们对时代的回应和思索。从“终老是乡”到“离乡”再到“回乡”,以文字铺陈地理之形,并沿着历史之路吟游,通过地域风韵、乡土人情传导独特审美意蕴的同时,也折射出时代和乡村之变。
但传统和乡土,始终具备强大的情感连接能力,因为中国社会本质就是乡土社会,一方乡土是我们的精神原乡,是一步一脚印的来路和念念不忘的归途。“回得去的故乡”便成了如今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命题和无法抛却的新的发展使命。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曾经那些附着于文字中的贫苦的、萧瑟的、破败的故乡,早已换了模样。故乡与祖国的同构,不再只体现于文字的情感联系中,也体现在了发展的同频共振上:鲁镇、未庄的桨声欸乃不再似叹息,而是“浪里飞舟逐日行”,文旅发展伴潮生——浙江的“千万工程”不断深挖这些村庄的文化资源和内涵,让“故乡”有了具体的时代“影像”;需要水路转陆路十几天行程才能到京城的湘西边城,已经建了机场,纵使静卧边陲,亦有大鹏之羽,“乡下人”离“城里人”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生活差距越来越小……“回得去的故乡”已成为现实,并开始重塑乡土文化空间,彰显时代文化自信,乡土与文学的结合将家园意识引向生命意识,让我们的情感有了皈依。乡土中国,其命惟新。
◆素材解读
文学源于生活,乡土是精神原乡,是念念不忘的归途。乡土折射在文学之中,有怀旧、依恋、审视和批判,而“回得去的故乡”成为时代的文化命题和发展使命。乡土与祖国的发展同步共振,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为重塑乡土文化空间提供不竭动力,让“回得去的故乡”成为现实。文学为乡土中国注入文化的因子,是乡土中国发展的文化映照。
【陈艳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