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顺清,1949年出生,是我国出土竹木漆器、丝织品等文物保护研究的学术带头人。
1973年,荆州博物馆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从武汉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毕业的吴顺清,成为荆州博物馆实验室的第一位学科带头人。2003年7月,荆州市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吴顺清成为首位主任。
在一百多平方米的修复室里,他夜以继日进行了成千上万次实验,最多的时候连续工作70多个小时。不关心春花秋月,只沉浸年复一年的寂静和锲而不舍的坚持。经过近十年的反复尝试,吴顺清终于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木漆器文物脱水保护方法,让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北京金陵王墓等出土木漆器类文物7000余件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形状和颜色。他苦心研发的干缩竹简润胀复形技术,令蜷缩千年的竹简最长12个小时就可以“苏醒”。他牵头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和专家共同组建课题攻关小组,通过逆向思维,研发出了一种清洗丝织品文物污染物的微生物发酵提取液,实现丝织品文物的精密修复,让出土后稍加触碰就“灰飞烟灭”的墓葬丝织品重现生机。这项技术,在江陵马山出土战国丝织品等500多件文物保护中得到应用。
如今,已经75岁的吴顺清依旧心怀对文物保护的痴迷,频繁奔波在考古现场,一年辗转上百个地方。
吴顺清先后承担或组织国家级研究课题30多项,荣获国家文物局创新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并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素材解读
这个世界上,没有可以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也没有可以让时光倒流的神奇机器,可是那些残旧的文物,因为它们被浸润、滋养在工匠们的智慧和心血中,曾经枯稿的时光能重现血肉,历史的碎片能重焕新颜。
作为文物修复专家,吴顺清几十年如一日,沉潜到以毫厘计的文物的细枝末节中,还原的不仅是具体而微的器物,更是浩大无形的历史文化。“文物修复是在时间长河里邂逅文物,与古人对话。”他目光坚毅,精神矍铄。他选择的这条寂寞且艰辛的路却从不曾动摇,他不以苦为苦,不以累为累。在我们看来,清贫的他们精神上是无限富足的。这些不断追求卓越、成就了自己也推动着行业发展的人,我们称之为“大国工匠”。
◆适用话题
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 奋发有为 精神追求
【张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