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与文化自信

2024-07-30 00:00:00王紫潇

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的特质,兼收并蓄的胸怀,使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彰显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多元一体的文明生成中铸就了文化自信的根脉。从产生于上万年前的史前栽培农业,到距今6000年左右的农业发展,再到距今5000年前后良渚文明的出现,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范围内一些地方相继出现了以宗教祭祀和军事指挥为特点的“王权”,标志着这些地域率先进入了区域文明社会。一直到约3800年前,华夏区域内的许多地方分别建立起自己的“王国”,中国步入古国文明的时代。中原区、燕辽区、江浙区、海岱区、巴蜀区等众多地理单元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文化样态。大量考古事实证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纷繁多元、相对独立的发展,使得不同文化在互动传播中逐渐形成了相互交流、和合共生的基本特点,使中国史前呈现为一种重瓣花朵的“多元一体”的文明特质,这是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独树一帜的深层原因,也是文化自信的根脉。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厚植文化自信的定力。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源泉。从世界观层面看,儒释道的互鉴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修齐治平的人生观、厚德载物的价值观,从而为中华民族察大势、应变局、观未来、谋发展提供了富有中华智慧的理念和视角。从方法论层面看,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为原则,形成了“礼之用,和为贵”“包容贵和”的伦理传统,以及处处体现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崇德尚礼、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谦卑为怀、宽宏大度的精神追求。

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激发文化自信的活力。在中外交流史上,无论是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启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先河,还是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播撒了和平和友谊的种子;无论是盛唐时期“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还是宋元时期贸易大港泉州创造了不同文化元素和谐共生的文化奇观;无论是鉴真东渡传播中华文化,还是利玛窦来华搭建起中西方交流的桥梁,历史上的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概念,融合外来文明,实现交流互鉴,使开放包容成为中华文明亘古通今的鲜明立场。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1月7日,有删改)

◆素材解读

这则时评中心突出明确,结构条理严谨,论述过程中,例证和引述丰富且得当。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特点,通过多元一体的文明生成、文化强国的大力建设、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为文化自信铸就根脉、厚植定力、激发活力。我们要了解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联系,学习掌握大量有关中国文明史的标志性材料,建立较为全面的认知框架,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主动做传播文明的使者,切实增强文化自信感和自豪感。

◆适用话题

文化自信 文明交流互鉴 文化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