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塞罕坝精神,建设美丽中国

2024-07-30 00:00:00求是网评论员

在中国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横亘着一片浩瀚的万顷林海——塞罕坝机械林场。这里茂盛生长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春有群山抹绿,夏有林海滴翠,秋有层林尽染,冬有银装素裹,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盛赞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2021年8月23日,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首先考察了塞罕坝机械林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塞罕坝机械林场始建于1962年。近60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这里留下了太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在塞罕坝干了13年,病逝后,骨灰遵其遗愿被撒在他奋战的这片土地上;超过20对夫妻值守望海楼,几十年如一日,望林海、观火情;6个青春勃发、风华正茂的热血女青年,毅然加入塞罕坝艰苦创业的大军,在荒漠上谱写她们的青春之歌……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奋斗、奉献、坚守,改变了塞罕坝的面貌。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牢记初心使命,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在为民服务的奋斗中绽放共产党人的生命光彩。

披上绿装的塞罕坝,成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典范,也成为一张传扬于世界的中国名片。美丽的塞罕坝成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今年2月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助力当地和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塞罕坝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在2017年12月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机械林场被授予联合国环境荣誉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塞罕坝是美丽中国的一个缩影,中国持之以恒地为地球编织绿色新装,打造出亮眼的“中国绿”。

(选自“求是网”2021年8月27日,有删改)

◆素材解读

塞罕坝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从治理荒沙到生态育林,从保护生态再到林业惠民,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历史的如椽巨笔,为我们留下了“塞罕坝”这段充满正能量的记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中国绿”。我们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地开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适用话题

生态文明 绿色经济 甘于奉献

【秦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