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项目:文章系2023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JKTY2312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巧英(1981~),女,汉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摘 要:文章分析大单元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希望可以在展开新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真正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累积更多的素材,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关键词:大单元视域;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7-0019-05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工作的逐渐推进,整本书阅读和大单元教学被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布置学习任务群,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性的呈现。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要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基于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展开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此外,在教育的过程中也要体现相关单元的主题,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一)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强调一个“整”字,有“完整”的含义。整本书阅读区别于书籍章节的节选和片段式的阅读,它强调学生进行全书脉络的了解和对书本综合思想的延伸。“本”是阅读的计量单位,可以是“一本”,也可以是“多本”。而阅读则有精读、略读等多种形式,同时也可通过课内、外的阅读,帮助学生累积知识素材,获得学习经验。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过程中,整本书的阅读对象通常是指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文化典籍等。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要以“学习任务群的组织”为形式来展开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类目,在教师所制订的阅读计划中去学习知识,不断提高个人的阅读技能。教育工作者还可借助多种形式进行阅读引导活动,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学生也可以在阅读课堂中进行交流和对知识的探讨。学生在累积整本书阅读经验的过程中,也能够形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个人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整本书阅读还能够强化学生对书籍中相关人物的理解,如果只是以简短片段了解人物的形象和心路历程,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而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学习过程,则更能理解人物心境变化的历程。同时,整本书阅读也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与交流伙伴同行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学习的快乐,在交流和深度探究中巩固学习的成果,产生学习的满足感。
(二)大单元教学
“单元”是教材的基本单位,通常一门学科的单元内容有共性,可以构成完整的一本教材。而“大单元”的“大”字并非强调“多”,而是强调整合单元中的重要知识内容,体现出教育引导的全面性。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在教育过程中设计大观念、大项目、大任务、大主题。“大”强调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应拥有整体性思维,关注学生综合技能的发展,重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高尚品格的养成,让学生也将学习的着眼点放在更加宏观的视角上,去深层次学习和探究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同时,大单元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对教学时空的拓展,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延伸,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探究知识。学生不仅在课上可以了解相关知识内容,也能在课后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不断累积语言素材,提升知识应用的意识和能力,逐渐形成单元知识图谱。在相关活动中,学生也能够发展个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模式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需要针对某一个特定的主题,逐渐延伸出一系列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展开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教育工作者想要提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教学水平,也需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和相关单元的主题,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原则
在展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不注重阅读规律,而是细致入微地“指点”阅读,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难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要想高效地进行阅读指导,提升阅读整本书的质量,教师应遵循特定的教育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整本书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整体”,在读书活动中,教师始终要有整体观念。基于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对书籍的内容进行深度思考,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中,有些书籍可以大略把握,而有些书籍则需对细节进行分析。细节和整体之间有着特定的关联,但总体而言,学生只有对书籍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从整体视角去解析阅读素材,才能够掌握中心要义,不断提高阅读水平。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漫步世界名著”的单元活动中,主要教学目的是阅读情节连贯性较强的小说类作品,教学中要让学生抓住人物和时间的主要线索,在头脑中形成连贯的、整体的印象。指导整本书阅读《鲁宾逊漂流记》时,可以让学生画一张鲁滨逊的漂流图——他几次出海依次到过哪些地方?发生了哪些事情?他经历了怎样的至暗时刻和心灵抗争?这样,学生可以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故事情节的走向,初步形成对本书的整体印象。然后随着整本书的逐步深入阅读,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细节的深度挖掘。最后,再从整本书结束,形成一个闭环阅读,确保学生头脑中对整本书形成一个完整印象。
(二)趣味性原则
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工作者只有激发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沟通技巧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中可以巧设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整本书的题材特点,以精彩内容导入、题目预测导入、矛盾冲突导入、联系实际生活导入等不同的方法激趣,让学生充满阅读期待。
(三)因材施教原则
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文本所适用的阅读学习形式存在极大的差异。教育工作者只有灵活运用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对相关文学作品的分析水平,才能够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四)方法引导原则
整本书阅读教学应当强调遵循方法引导的原则。阅读不是最终的目的,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才是真正的教学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计划时要强调连贯性,在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传输必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在整本书阅读的各个环节开设诸多阅读活动,借助诸如导读兴趣类活动、书籍分享类活动、讨论思辨类活动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阅读和成果展示的过程中真正享受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突破学习中的阻碍,从而增强个人的语文学科知识探究能力。
三、 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不足
在大单元视域之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仍旧缺乏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视度,不了解大单元的概念。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所选择的资源内容和创设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相关教学过程也仍旧相对单一化。所以,教师应重视这些在教育方面的不足,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充分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在资源选取上能力不足
当前,部分教师在选取整本书阅读资源时并没有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和年级阶段的成长情况,合理筛选整本书阅读资源。或者所选择的阅读资源并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内心期待,这也导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水平有限,相关资源的应用效率不足。虽然部分教师会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但这些书目缺乏与学生学习需求的对应性,教师更多的是从考试的角度出发,推荐一些必读书目,这容易使学生本能上产生抵触心理。而且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阅读资源推荐类目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影响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推荐经典且契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书籍,比如,低年级学生天生爱幻想,充满好奇心,我们可以选择与学生思维特征相符的幻想类书籍,如《爱丽丝漫游奇遇记》《中国神话故事》等,这类书籍故事中充满了神奇的魔法、宝贝,可以刺激学生产生想象力。而高年级学生书目的选择除了以儿童文学为主外,可以兼顾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优秀读物,如文学方面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科学类的《昆虫记》《地心游记》等。
(二)教学目标设计片面化
教学目标是展开课程探究活动的基础,教师只有根据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特点和大单元教学模式的要求,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才能够引导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当前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目标设定较为片面化,很多教育工作者没有考虑学生多方面能力成长的需求。在选择书籍和进行阅读引导时,没有系统性布置任务,来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也缺乏逆向设计,很难发挥大单元教学模式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比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快乐读书吧以“读读童话故事”为主题,第一次出现了读整本书,体现学生阅读形式的转变,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整本书《“歪脑袋”木头桩》教学目标的可设计如下:①通过读读、画画、唱唱、演演等多样的阅读活动,感受童话的美好,从而爱上阅读。②走进木头桩和丁丁的故事,了解人物特点,明白做人不能自以为是,骄傲虚荣的道理。
(三)教学活动和任务相对单一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及具备层次性的教学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当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并没有系统性设置整本书阅读导读单。而且在教育资源的应用方面,更多以纸质书籍以及单一化的阅读形式为主,让学生刻板地学习知识。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过程,而且也不善于运用线上学习工具,去整合资源内容,学习相关知识。尤其是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并没有打造多样化教学体系,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水平。从某个主题出发展开辩论赛活动、表演活动的机会极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由于整本书阅读课程相对较为单一化,大单元教学中的知识整合程度不足,也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生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养成。
四、 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大单元视域下展开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任务的安排方面下足功夫。在资源选择上,小学语文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和语文单元课程的特征,合理筛选资源,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拓宽学生语文学科知识面的目的。
(一)选择优质资源,提高阅读水平
为了更好地在大单元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教育工作者要在整本书资源的选择上多下功夫。教师可以通过拓宽资源选择的渠道,结合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优选资源内容。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书目,这些书籍经过了时代的洗礼,历史的沉淀,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有着对人类永恒的吸引力。借助这些经典的阅读书目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展开大单元教学过程,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比如,在引入《昆虫记》这本书时,作品中的语言十分严谨,又形象生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人文性层面上了解法布尔看待昆虫一生的态度,从而感受作者对生存的认知和对生命的敬畏。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以“生命之美”为主题,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生命生命》《十六年前的回忆》《桥》《猎人海力布》《敬畏生命》等阅读素材整合在一起,在特定的主题下丰富资源内容,展开大单元阅读教学过程。借助经典书目普及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一些经典文学著作的写作手法。同时,在思维层面上,也可通过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梳理和整合,来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驾驭能力。
再者,教师也可联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当中的内容来选择阅读书目。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父的园子》这篇文本内容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展开大单元教学过程,以“萧红文学”为主题,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也可通过对单篇知识的总结,多篇文本的关联,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这“三位一体式”的阅读模式更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也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行文风格,不同类型作品的语言表达特色等。又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民间故事”为主题的大单元阅读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推荐一些诸如《山海经》《中国民间故事》等的书籍,让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从而在单元主题中拓宽知识面。
(二)把握教学目标,提升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可以引导教学活动开展,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把握新课程标准中的纲要内容,了解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要求。同时,也要提炼出大单元教学模式中大概念的元素,优化相关教学环节,体现教育的系统性。在展开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群,借助整本书阅读模式,布置层次性的阅读任务,强化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和汇总能力,并基于对学生阅读兴趣和态度的引导,培养学生个人的核心素养,展开书籍交流和分享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主动去探究知识,分享个人的阅读经验,不断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目的。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小儿辩日》教学中,关于《论语》中的知识点较多,一些人生哲理的深奥性极强,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大概念进行提炼,让学生拓展阅读和学习《论语》,并强化学生多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如对古文言文字词句的疏通、对论语中人生哲理的深度分析、联系实际生活了解相关人生哲理等。在教育引导时,教师也可让学生自主设计阅读计划,进行灵活阅读,而非对所有学生采取单一的引导形式,设置一样的学习目标。在阅读教学的目标设定过程中,教师还可对目标进行分解,从而以大单元的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例如,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故事”为主题的整本书单元式阅读教学在目标设定时可以细化成四个主要目标:一是神话诞生的原因以及长久以来神话流传的方式;二是神话想象有哪三个维度;三是引导学生以类比分析、思维导图等形式来分析经典的神话故事;四是对具体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尾进行分析,同时引导学生撰写完整的故事情节。该教学目标的设定较为细致,教师可以利用大单元教学的模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基于对中国神话传说的阅读探究,提高学生的故事创编能力及文化自信心。
(三)丰富教学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为了有效地展开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还需在阅读各个阶段,持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检索式阅读
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展开“检索式阅读”,通过对相关书籍封面、作者信息、目录、插图的学习,来理清阅读思路。同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对书籍目录、插图进行想象与联想,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期待,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也能够更加专注。
2. 悬念式阅读
在整本书阅读的教育引导中,教师可以设置悬念,在故事情节的转折处停顿和分析,从而使学生想象相关情节的开展形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字把控能力、阅读学习能力。如指导阅读《西游记》第十三回到第三十一回时,这是取经团队组成并磨合的第一个回合,主要写了9个故事。在阅读中,教师巧妙设计任务单:探讨孙悟空需不需要戴紧箍咒儿?通过这个话题的探讨,设置阅读悬念,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发散思维,激发兴趣。
3. 情境式阅读
教师还可通过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更能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比如,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故事大道理”为主题的单元阅读活动中,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巧妙创设情境,借助市博物馆举办“博物馆奇妙夜·中国古代寓言专场”活动,让学生“穿越”千年,身临其境般走进寓言,感受阅读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
4. 沉浸式阅读
教师在学生展开单元式的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可让学生适时加以朗读,从而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使学生在沉浸式的氛围中增强学习兴趣,与作者对话。还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化资源,如影视作品、动画、音乐等形式,增强学生阅读的代入感和相关阅读文本的画面性。比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童话故事”为主题的单元活动中,教师可以罗列诸如《小猴子下山》《雪孩子》《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王子》等作品,并且适当引入相关信息化资源,帮助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但是在诸如影视作品等内容的选择上要非常谨慎,教师要避免让学生有先入为主之感。
5. 挑战式阅读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布置一系列具备挑战性的任务,适当把控任务的难度,帮助学生逐渐提升阅读能力。教师也可借助一些交流活动等集体性任务,让学生分享个人的阅读心得,驱动整本书阅读活动。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漫步世界名著花园”为主题的单元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汤姆·索亚历险记》展开整本书阅读,教师可以布置一系列的小组任务,如让学生制作汤姆索亚的作品人物展板、罗列汤姆·索亚的主要经历表、发布他的朋友圈动态信息。学生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作品进行回顾,对作品中有争议的部分进行交流,借助思维导图来罗列书籍中的人物和相关情节。这种以任务为引导的形式能让学生全方位理解书籍内容,加深学生对冒险类作品的了解。
五、 结论
综上所述,大单元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是基于统编教材、整本书阅读、生活实践统整,基于阅读、表达、研究性学习融合的学习任务群。教学过程中寻求大单元教学手段和整本书阅读教学结合的有效路径,则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和应用能力,真正在阅读学习中获得有益于自身长远发展的养分,享受阅读学习所带来的愉悦感受。
参考文献:
[1]孔维卓.小学语文高年级整本书阅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
[2]孟亦萍.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基于真实情境的大单元教学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19(10):12-16.
[3]马建明.在大单元教学中轻叩诗歌大门——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设计与思考[J].语文建设,2020(8):14-18.
[4]贾秋萍.三维目标融合,在真实情境的大单元教学中实现——以统编本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19(11):15-18.
[5]秦艳.指向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大单元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设计与思考[J].语文建设,2020(8):4-8.
[6]李丽,刘飞.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及其课程化建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4):61-66.
[7]郭跃辉.基于文本解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20(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