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是端午节日之后首个交易日,*ST 正邦、*ST 金一因撤销退市风险警示而停牌。此前,A股市场曾因ST退市潮引发了一场股价波动,证监会于6月6日表示,预计短期内退市公司不会明显增加。
据iF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1日,A股市场在2024年共有12家上市公司撤销了退市风险警示,包括新华联、西域旅游等。此外,6月11日,*ST 正邦、*ST 金一均因撤销退市风险警示而停牌。
正邦科技因2022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于2023年5月5日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证券简称变成“*ST 正邦”。在最新的2023年财报中,正邦科技实现营业收入69.92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 99.98亿元。
因符合申请撤销退市风险警示的条件,正邦科技于2024年4月29日向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交了撤销公司股票交易退市风险警示的申请。复盘之后,公司股票简称由“*ST 正邦”变更为“正邦科技”。
金一文化因2022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同时因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个会计年度经审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且2022年度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于 2023 年5 月 5 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 金一”。
因不再满足退市风险警示条件,金一文化申请了撤销退市风险警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正邦科技,金一文化虽然取消了退市风险警示,但仍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复牌之后,金一文化的股票简称由“*ST 金一”变更为“ST 金一”,股票交易的日涨跌幅限制仍为 5%。
近日,金一文化收到了北京监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据悉,金一文化2020年及2021年存货减值不充分,导致公司2020年虚增存货6.10 亿元,占当期期末总资产的 5.92%,虚增利润总额6.10亿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21.21%;2021年虚增存货6.37亿元,占当期期末总资产的7.03%,虚增利润总额0.28亿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1.89%。
上述事项导致金一文化2020年、2021年的年度报告存在错报。金一文化的上述行为违反《证券法》相关规定。北京证监局对金一文化以及时任高管进行了警告,并处以罚款。
具体来看,金一文化被处以150万元的罚款;时任董事长王晓峰被处以70万元的罚款;时任董事、总经理王晓丹被处以70万元的罚款;时任财务总监刘丹丹被处以60万元的罚款;时任财务总监蒋学福被处以60万元的罚款。
2024年以来,A股市场多家上市公司被实施ST以及*ST。在“国九条”发布之后,退市新规对于企业有了更高的要求,市场还因ST退市潮引发了一场波动。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以来,沪深两市新增99家公司股票被实施ST或*ST;其中,ST公司44家、*ST公司55家。这一数量高于2022年的78家以及2023年的81家。截至目前,沪深两市ST板块共有169家上市公司,其中,ST公司85家、*ST公司84家,数量略少2022年的184家,略多于2023年的164家。
值得一提的是,退市新规明确,自2024年10月30日起,若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总市值均低于5亿元将面临退市,在此之前仍按股票总市值低于3亿元作为退市标准。目前,A股共有6家上市公司市值低于3亿元,包括*ST美尚、*ST越博、*ST深天等。
近期,部分ST公司出现了集中“脱帽”。ST实达(实达集团)、ST国安(中信国安)、*ST富吉(富吉瑞)和*ST慧辰(慧辰股份)于6月11日脱帽,此外*ST正邦(正邦科技)在内的4家公司将于6月12日“脱帽”。
就6月11日的ST股行情来看,市场出现明显分化,一边是*ST开元、*ST巴安、*ST迪威等约20股涨停;另一边是*ST美讯、*ST富润、ST中装、*ST洪涛等超30股的跌停。
华金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政策和基本面是导致当前ST板块偏弱的主要原因。新“国九条”对分红不达标的公司实施ST,加大对财务造假、内控失效的退市力度,调高财务和市值指标的退市下限;新规的长期影响较广,绩劣公司风险较大,根据测算,长期来看重大违法类、规范类、财务类、交易类强制退市公司数量可能都会有所上升。
业内人士告诉南都·湾财社,新“国九条”落地后,退市新规的执行会更加严格。存在问题或者业绩情况不佳的股份,即便暂时没有触碰风险处理红线,也会面临二级市场更严格的考验。上述人士同时表示,退市新规短期内会造成市场的一定波动,但从长期来看,有助于守好“入口”,促进整体市场的优胜劣汰,实现良性生态。
6月6日,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就近期上市公司股票被实施ST、退市情况答记者问。
郭瑞明表示,今年以来,沪深两市新增99家公司股票被实施ST或*ST;其中,ST公司44家、*ST公司55家。与往年相比,沪深两市2021年、2022年、2023年同期新增此类公司117家、78家、81家,今年到目前为止变化不大。截至目前,沪深两市ST板块共有169家上市公司;其中,ST公司85家、*ST公司84家,数量略少于2021年(202家)、2022年(184家),略多于2023年(164家)同期。
根据市场规则,每年4月30日年报披露结束后,问题公司的股票会因各种原因被实施ST或*ST,包括财务数据不达标、大额资金被大股东占用、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等。按照4月底新修订的沪深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今年的主要变化是,为严惩造假行为,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行政处罚但未达重大违法退市标准的,将被实施ST,目前已有7家。
郭瑞明同时指出,ST、*ST制度的目的是向投资者充分提示上市公司相关风险,满足一定条件后可以申请撤销。其中,ST为“其他风险警示”,不会直接退市。这些上市公司的相关问题和风险,大多已通过立案公告、责令改正措施、财务信息披露等方式多次反复提示。*ST为“退市风险警示”,今年以来,已有33家公司触及退市标准,其中面值退市22家,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正在逐步形成。2023年全年退市47家,退市新规设置了一定过渡期,预计短期内退市公司不会明显增加。
此外,郭瑞明还表示,上市公司退市后,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对于退市前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仍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责任。证监会高度重视涉及退市的投资者保护工作,坚持对上述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一追到底”,对退市过程中的市场操纵、财务造假等行为依法严惩,并多渠道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今年已依法将17家涉嫌犯罪的退市公司及责任人移送司法追究刑事责任,后续司法机关将根据查办进展依法公布案情。投资者因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产生损失的,我们支持投资者依法通过诉讼等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也将引导和支持投资者积极行权,近期已通过支持诉讼、代位诉讼等方式,起诉多家存在违法违规的退市公司和风险警示公司,2家已获一审法院胜诉判决,5家已获法院受理。请投资者密切关注相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谨慎作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