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欣赏课程中的渗透

2024-07-29 00:00:00李子筠
艺术大观 2024年14期

基金项目:2022年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传统文化视野下学前专业美术欣赏教学研究”(项目编号:FY22CO8)。

作者简介:李子筠(1995-),女,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中国美术史研究。

摘 要:在高校美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而中国山水画则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考虑到尚未有讨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欣赏课程中如何鉴赏山水画的研究,本文以中国山水画的具体画家和作品为例,提出并详细分析鉴赏山水画的五种方向与思路,从而探讨传统文化在学前专业美术欣赏课程中的渗透之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美术欣赏;山水画;学前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4-0-03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欣赏课程中的意义

美术欣赏课程是美术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往往投身于幼儿教育行业,而幼儿期正是美术启蒙的关键时期。鉴于此,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美术欣赏课程,为非美术背景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艺术是文化沃土中孕育出的瑰宝,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出对艺术的内在欣赏和热爱。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欣赏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需求,更是一种责任,具体意义如下。

第一,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作为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文化的融入对于美育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和精神内涵,建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文化自信。此外,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智慧,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

第二,推进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作为国家精神财富和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魅力,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价值。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以其丰富的内涵和艺术表现,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美术欣赏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国美术的兴趣和热爱,还能为他们未来的艺术创作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这种热爱将激励他们主动去探索和研究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层内涵,从而在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上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创新思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挑战。通过在美术欣赏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在接触和学习不同文化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核。这种跨文化的比较和思考,有助于学生形成更为开阔的视野,从而在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中展现出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情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在美术欣赏课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未来教育工作者和文化传播者的责任和使命。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还能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幼师工作中,积极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中,以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幼师职业情操[1]。

二、中国山水画的鉴赏思路

中国古代艺术作品数量众多,瑰宝不胜枚举,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欣赏课程的课时数与教学深度等方面不比专业美院开设的美术史课程,因此需要甄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作为欣赏对象。中国古代绘画以画科分类,山水画便是其中一种,泛指以自然景观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但山水画也不仅是对景观的再现,更是一种情感、思想和哲学的表达,这种绘画形式源于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美术领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可能不如专业美术学生,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需要有所创新和调整,教师应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对难度高的美术史内容做取舍,设计出适合非美术专业学生的美术欣赏课程。本文以中国山水画为例,划分出以下五种山水画的欣赏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课程中从以下一种或多种鉴赏思路出发,可对山水画的内涵进行有效把握。

(一)感受自然之美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瑰宝,深刻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更是一种心灵与自然对话的方式。南朝时期画家宗炳的“卧游”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概念,《宋书·宗炳传》写道:“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足不出户却能够通过欣赏山水画来感悟自然之美,已蔚然成风。

在山水画中,山川、河流、树木等自然元素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它们在画家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每一幅山水画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世界,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例如,王履所绘的《华山图册》总共40幅画,均为游历华山后创作的,生动地描绘了华山的险峻之美,巧妙地营造了苍茫、空旷、幽深、秀丽、壮伟等多种意境,每一幅都独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变化多端、引人入胜的自然画册。

通过欣赏山水画,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尊重和崇尚。在中国文化中,自然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更是人类精神的寄托和灵感的源泉。山水画中的自然景观,如云雾缭绕的山峰、波光粼粼的水面、郁郁葱葱的树木,都是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和颂扬,以其独特的美感吸引着学生的目光[2]。

总之,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传递了一种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通过学习山水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环保意识,提升审美和创造力,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二)唤醒哲学思考

山水画不仅以其独特的美学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更以其深邃的哲学内涵启迪着人们的心灵。山水画中常常蕴含着道家和禅宗思想,这些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自然观。通过山水画,学生可以看到道家追求自然和谐、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态度,以及禅宗强调的内在觉悟和对自然本质的洞察。

在山水画中,画家常常运用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笔触,勾勒出山川的轮廓,用淡墨渲染出云雾的缭绕,创造出一种空灵、超然的意境。这种意境超越了具体的自然形态,指向了一种更为深远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它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角色。

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哲学观点,在山水画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山水画中,这种思想被具象化地展现出来:山峦起伏、水流曲折,无不体现着自然的节奏和韵律。学生在欣赏山水画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从而领悟到道家哲学的精髓。

在山水画中,画家通过笔墨的运用,创造出一种静谧、深远的意境,引导观者去体悟自然和生命的真谛。值得一提的是,禅宗强调“顿悟”和“渐修”,这也影响了文人对山水画的创作,明代董其昌参照禅宗的这个思想提出的“南北宗论”,是近三百年来中国山水画坛最具影响力的思想理论,南宗以唐代王维为首,不求形似,讲究意趣;北宗以唐代李思训为首,法度严谨、神形兼备[3]。

总之,中国山水画是一种充满哲学内涵的艺术形式。它以自然景观为载体,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宇宙的宏大和生命的奥秘。通过学习山水画,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更能够培养自己的哲学思维和精神追求,实现个人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品味技法之妙

山水画的技法多样性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历代名家山水画不仅展现了画家深厚的笔墨功底,还彰显出画家在构图和空间处理上的独到见解和创新。

首先,山水画中不同的笔墨技法代表了不同画家的风格特征与时代特点。学生在具体山水画作品的“勾、皴、擦、染、点”中,感受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著名画家的山水画作品,从而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领悟名家风范。例如,唐代的青绿山水以其精细的线条勾勒、浓丽的赋色和较少的墨色渲染而著称,如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五代十国时期,山水画的画风发生了显著的转变,通过加强墨色的渲染,形成了一种更加苍劲有力的水墨风格,如荆浩的《匡庐图》。

其次,笔墨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巧,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语言:用笔的轻重、缓急、顿挫,用墨的浓淡、干湿、明暗,都能体现出画家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感悟。董源所绘的《潇湘图》,山峦常采用披麻皴的技法来表现,再辅以墨点来描绘山顶的植被,营造出葱郁之感,巧妙地捕捉了江南山水特有的朦胧美。而《溪山行旅图》中,范宽以雄浑而冷峻的线条勾勒出山石的陡峭轮廓,整幅画中无论是峻峭的山体还是茂密的森林,都呈现出浓重而深沉的墨色,深刻地表现出北方山石坚硬如铁、刚毅如钢的特质。

最后,山水画的构图技巧和空间表现方法,如北宋著名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是中国绘画空间观念的独特体现。高远即山下仰望山巅,通过仰视的角度,表现山的巍峨和崇高;深远即山前窥视山后,通过透视的手法,表现山的深远和神秘;平远即近山遥望远山,通过平视的角度,表现山的辽阔和宁静。这些构图方法不仅对学生理解和应用构图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理解文人情怀

上文提到明代董其昌将山水画分为南北二宗,其中南宗便是以王维为首的文人画一脉。文人画作品数量繁多、意义非凡,是美术欣赏课程中绕不过的欣赏对象。文人画泛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具有学识深厚、格调高雅的特点。美术教育家陈师曾提出:“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文人情感与哲思的寄寓,强调的是画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内心世界的展现,它超越了自然景观的外在形态,追求的是意境与情感的内在统一。

第一,寄情于景。在文人画中,画家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寄托于山水之间,通过山水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理想。这种寄情于景的手法,使得山水画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美的再现,更是一种情感和哲理的传达。画家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观者能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画家的情感波动和思想深度。以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吴镇为例,他的画作常常以渔夫和隐逸生活为题材,通过这些描绘来表达他追求隐逸、远离尘世纷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

第二,诗画结合。明代中期吴门画派具有文人画风格,并且该画派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是诗与画的交融。沈周、文徵明等画派代表人物,不仅在绘画上造诣深厚,更将诗歌与绘画巧妙融合,常常在他们的画作上题写相得益彰的诗文。这种将文学性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做法,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诗文的韵味,体验到一种跨越视觉与文字的艺术享受。

第三,书画同源。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重要理念,它揭示了书法与绘画在艺术起源、表现手法和审美追求上的内在联系。在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均被视为文人必备的修养,它们共同承载着表达情感、抒发志趣和传递文化的功能。许多古代书法家同时也是文人画家,在挥毫泼墨时,往往将书法的线条美融入画中,使得绘画作品具有了书法的节奏和力度。此外,书画同源还体现在对自然和情感的表达上,无论是书法还是文人画,都追求一种超越形式的精神性,强调“意在笔先”和“以形写神”。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元代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的作品。

(五)厚植家国情怀

中国山水画中的家国情怀,是一种深植于画家心中的情感和责任,它体现了艺术家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理想国度的追求和向往。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艺术家情感和理想的寄托,其中蕴含着对家国的无限眷恋和崇高理想。

以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例。《千里江山图》是一幅近12米的青绿山水长卷,以精细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描绘了千里江山的壮丽景色,画面上山峦起伏、江河奔流,气势磅礴,展现了理想中祖国壮美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国家领土完整和繁荣昌盛的赞美。同时,《千里江山图》还体现了一种历史责任感。王希孟通过这幅画,不仅记录了当时的自然和社会面貌,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用自己的画笔,为国家的山河立传,为民族的历史留痕,展现了一位文人画家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向观者传达了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对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总之,以《千里江山图》为代表的山水画,以宏伟的气势、精细的笔法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家国的热爱和责任感。通过对山水画的欣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内涵,厚植家国情怀。

三、结束语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而且在艺术表现和审美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教师应当积极地将中国山水画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美术欣赏课程中,引导学前教育等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掌握从多元的视角去欣赏和理解山水画的方法,为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传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2]李凤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3]顾媛媛.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学前美术欣赏研究——中国人物画篇[J].艺术科技,2016,29(1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