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思远(1998-),男,河南三门峡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音乐学研究。
摘 要:黄河作为孕育我国文化的摇篮,诞生了数不尽的文化瑰宝,而位于黄河三角洲的蒲剧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产物,灵宝蒲剧作为我国传承时间最久的民间戏曲艺术之一,具有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灵宝蒲剧俗称“乱弹”,又称蒲州梆子,山陕梆子等,因发源于古蒲州(今山西永济一带)而得名。蒲剧在灵宝因其与当地方言较为接近而广受欢迎,成为灵宝发展最好的戏曲种类。通过研究灵宝蒲剧的腔韵特征总结其戏曲创作与演唱的地域特征,从而揭示灵宝独特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灵宝蒲剧;行腔特点;腔韵关系;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4-0-03
灵宝古时称“桃林县”,因传说中夸父逐日时弃杖于此化为桃林而得名,自古以来歌舞表演便在此地盛行,唐玄宗时,因在此地获得一枚宝物而改名灵宝,歌舞表演也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而逐渐繁荣起来,到了宋朝,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始出现蒲剧,其渊源与形成在今天有两种说法:一说其发源于晋南与陕西东部的宋、金时期的饶鼓杂戏,迄明朝中叶受其他音乐影响,衍变为“乱弹”“梆子腔”;另一说是元曲散亡后,其遗音流传在今山、陕一带,并与山、陕民歌小曲、典艺结合,至明初到明中叶受青阳腔(清戏)的影响形成了“西调”“乱弹”,其后到康熙、乾隆年间,又被称为“梆子腔”。蒲剧也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不论起源如何,蒲剧在陕、晋、豫交界三角洲地区发源是无可争论的。
旧时,灵宝地方逢年过节或大集上当地士绅阶层为了彰显自身实力与提升影响力便会聘请戏曲班子搭台唱戏,有些家底雄厚的甚至会自己出资组建班社,再加上其使用方言演唱并与灵宝方言基本相同,使其在传播时阻碍较小,传播速度快等,这些都为蒲剧在灵宝的传播提供了物质与文化基础。
蒲剧流入灵宝于清末,起初邀请山西的戏班子在灵宝的民间古会、庙会、节日等活动中演出。“1890年,灵宝老城人王耀存在老城办起了灵宝县第一个蒲剧戏剧班社——‘王耀存戏班’,为灵宝引进和发展蒲剧艺术奠定了基础。后来,灵宝县、阌乡县相继出现了一些由乡绅、富户和艺人办的戏班。这些戏班的成立和发展不仅促使了蒲剧的普及,而且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表演人才。”[1]但当时物质条件较为艰苦,再加上戏班基本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剧团的道具、服装等设备较为简陋,乐队配置也比较落后,演出的也是一些封建教条的剧目。随后到了抗战时期,受晋南战争影响,一大批蒲剧优秀艺人迁入灵宝,为当地的音乐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地域文化特征
灵宝市位于河南省的最西部,是豫、秦、晋三省交界之地,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和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接壤,灵宝市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历史上素有“黄金之城、苹果之乡、道家之源”的美誉。灵宝市的地域风俗文化自明清以来,虽然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受陕州或河南府管辖,但在文化方面受秦晋影响更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陕州文化区。在地理上由于其位于秦岭山脉的末端,从而导致了其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灵宝市的婚姻、丧葬、岁时等风俗习惯比较独特,不仅融合了部分豫秦晋的地方风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这种三省文化交融的特征构成了灵宝市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方言片区划分,灵宝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的汾河片,但具体可以细致划分为西半县方言和东半县方言,西半县方言更接近于陕西渭南方言,即中原官话区的关中片,而东半县则更接近于山西运城方言,即同一中原官话区的汾河片。这导致了灵宝方言既有陕西方言的豪迈又有山西方言的韵律感。“灵宝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3]而在蒲剧演唱当中这种方言的影响导致了其在听感上更接近于关中片的方言,不同于运城蒲剧的汾河片方言演唱;在剧本的歌词创作上则较多地使用了汾河片的方言词汇。虽然二者在某些词汇上有相通之处,但也有一些差异,这也是为何蒲剧在运城和三门峡发展较好,而在邻近的渭南市却发展不前的原因之一。
二、行腔特点
灵宝蒲剧的行腔不仅有着蒲剧普遍的特征,更受到灵宝本地地域文化与方言习惯的影响。其韵文押韵受到灵宝本地方言的影响,唱腔也受到本地民俗文化与民间故事的影响,尤其是唱腔中的数板。此外,灵宝的地形条件也影响了方言的说话方式,使得大部分声音靠真声“吼”出来演唱。
(一)灵宝蒲剧的韵文特点
灵宝蒲剧有着独特的用韵押韵体系,其韵文的押韵体例与诗词相似,偶数句必须押韵。但用韵则比较灵活,不严格遵循诗词的规则,更多的是使用戏曲押韵的方法。其语音与通语大体一致,但韵辙系统相对宽泛,与北方戏曲十三辙有许多相同之处,各韵辙的宽严程度、韵字使用频率各不相同。同时也有自身独特的韵辙混押现象,这些混押现象受中古音来源、现代音色、方言入韵及创作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此外,蒲剧韵文还反映了晋南方言的历史语音特点,如某些声母的合流与分化,以及特定韵母的读音规律。
(二)灵宝蒲剧的唱腔特征
灵宝蒲剧的唱腔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于叙事的数板性质的唱腔,字多腔少,一般在叙述结束或断句中间夹杂有几个字的旋律;另一种则是行腔性质的唱腔,字少腔多,适于渲染气氛与感情,再配合蒲剧特有的唱腔,即真声演唱,基本上没有什么歌唱技巧,大部分声音都是用嗓子“吼”出来的,对演员的声带损害比较大,到了近代才开始向其他诸如京剧、秦腔、豫剧等戏剧学习发声方式而逐渐科学,曲调类型也逐渐多样化。灵宝蒲剧声腔属于梆子腔,并吸纳昆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音乐;唱腔为板腔体,通过板式的变化来适应戏曲故事内容的变化。灵宝蒲剧有[慢板]、[二性]、[紧二性]等八种基本板式,其中[慢板]是抒情性质的板式,多用于生、旦抒情时所唱,净、丑则不用;[二性]是灵宝蒲剧板式中应用最多的板式,灵活多变,一板一眼,长于叙事与抒情,各个行当都可以使用;[紧二性]是由[二性]演化出来的一种板式,有板无眼,多用于表达感情。灵宝蒲剧使用的调式与其他戏剧不同,其使用的是加入中立音后与传统五声调式结合而成的七声调式。七声不仅全部使用,而且经常使用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不常出现的4、7,在灵宝蒲剧中4、7和3、6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苦音”和“欢音”两种截然不同的唱腔类型,而这也为灵宝蒲剧之后的改革加入西洋管弦乐提供了基础。
(三)灵宝蒲剧的润腔特征
灵宝蒲剧的润腔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垫字润腔、节奏型润腔和装饰性润腔。音调高亢嘹亮,曲调婉转,使用晋南汾河片方言演唱,有些声调则与陕西关中话相似,真声假声结合运用,唱腔、曲牌丰富,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不仅起调高而且唱腔旋律起伏大,常有十一度到十四度的猛跳,腔高板急。早期灵宝蒲剧唱腔大多是“吼”出来的,抒发的是慷慨激昂的感情,但近些年也开始渐渐地吸收其他戏曲唱腔的抒情唱腔,曲调逐渐增添了一些婉转抒情。灵宝蒲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因剧目和表演上的特色差异而被分为西路派和南路派,南路戏文雅,重文戏,主要表演故事情节,以传统二十四本为主要剧目;西路戏内容通俗易懂,注重舞台张力和唱腔艺术。而近代的灵宝蒲剧西、南两路融会贯通,取精去糟,已无明显界限。
三、腔韵关系
腔韵在王耀华的论文《论“腔韵”》中的解释是:“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一种较为特殊的腔节:腔韵。从规模和在乐曲中所处的结构层次位置来说,腔韵与腔节属于同一个范畴,腔节包括一般性腔节和腔韵,腔韵是腔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腔韵是戏曲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重复性的旋律,而本文中所说的腔韵关系与特征则是在“腔”与“韵”之间的探讨,本文中的“韵”不是指戏曲音乐中的音乐片段,而是指戏曲音乐独有的音乐特色与音乐风味。
灵宝蒲剧中腔韵的风格、感情、故事情节等,不仅通过音乐与唱词的配合得以表现,还有伴奏乐队的烘托以及帮腔得以进一步渲染。“灵宝蒲剧乐队主要在演员开唱前与间奏时使用,其伴奏方法有‘引腔’‘扶腔’‘随腔’‘填空’四种。”[4]“引腔”即在演员开唱前铺垫感情与情景,“扶腔”是在演员唱完后乐队进入烘托情绪所用,“随腔”是紧跟着演员演唱,不能留有空隙,“填空”则是乐队接着唱腔的尾腔加强节奏感以增强感情感染力。灵宝蒲剧的音乐形象构建是综合了文学、舞蹈、美术、音乐的艺术共性。
“腔”和“韵”在灵宝蒲剧中是表现形式和表演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腔”是指曲调、旋律,是演员表演时配合鼓乐的曲调与节奏。“腔”的运用可以帮助演员掌握节奏和情绪,用音乐旋律来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来打动观众,增强表演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而“韵”不仅是指押韵的技巧,还代表了戏曲音乐与其他音乐的独特之处,让听众不仅可以在听感上分辨出来,而且可以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演员在表演时需要根据台词押韵,使得表演更加生动有趣。“腔”和“韵”的结合可以使得表演更加富有节奏感和美感,不仅可以更加细致地体现人物的心情并引导剧情的发展,更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5]。
灵宝蒲剧中“韵”的基础主要通过行腔中的润腔与韵文的配合体现出来,韵文押韵的地域性与润腔的独特性的配合使得蒲剧体现出独特的韵味,蒲剧使用本地方言演唱,无论是唱词还是唱白都透露着灵宝方言的特征,使它彰显出与众不同的风味。戏曲的创作与演唱需要遵循“字为主,腔为宾”的原则,追求在“字正”的基础之上达到“腔圆”,而类似于歌曲创作中的“倒字”等现象则是在戏曲中绝对不被允许的。灵宝蒲剧的创作与改编也遵循着这样的原则,依据本土方言的发音与韵辙创作及改编音乐,从而使得灵宝蒲剧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在灵宝蒲剧音乐中,板式、行当、行腔、演员等元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具有不同风味但根植于灵宝当地文化的灵宝蒲剧的相同的“韵”。
四、传承与发展
蒲剧本身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不仅是山西“四大梆子”之首,而且在2006年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更是豫陕晋三省交界地区广受欢迎的戏剧。
蒲剧历史悠久,艺术风格自成一派,自明代嘉靖年间出现以来便广受欢迎,其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反映了当地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近些年来,灵宝蒲剧团不仅在乐队配置、舞台声光、剧本编创方面进行了改变,还努力吸收年轻的专业演员。其乐队配置极其丰富,伴奏音乐贯穿全场演出。伴奏乐队配置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乐队多为管弦乐器,主要使用板胡、笛子和唢呐作为主要乐器,再配以三弦、二胡等作为辅助乐器;武场乐队则多为打击乐器,如大锣、大镲、碰铃等。到了近代,因为乐队发展,以及受近代国际化思想影响等,晋南蒲剧团开始尝试加入西洋乐器如大提琴,作为伴奏乐器使用,之后逐渐普及到附近各个民间蒲剧团与地方政府蒲剧团,但受全球化、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的影响,蒲剧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小,听蒲剧的大部分是退休或在农村的老年人。笔者认为,蒲剧应拓宽自身的宣传渠道,多在网络上拍一些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作品,以拉近与大众的距离,进而使其得到传播和传承。
五、结束语
灵宝蒲剧的腔韵关系关键在于“腔”的体现,以体现戏曲音乐“字正腔圆”的魅力,“腔”是为了“字正”,而“韵”则是戏曲音乐中的独特韵味,不仅包括了“腔”,还有戏曲音乐中的念白、方言、伴奏等各种戏曲音乐的组成元素。可以说“腔”不仅是戏曲音乐的特色,还是为了体现“韵”而服务的,是“韵”的组成部分;而“韵”不仅由这些元素组合而成为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而且因为其地位的存在而影响了这些元素,从而使它们由单纯的音乐元素而变成了综合的富有美感的有机结合。“腔”和“韵”不是一个一方从属于另一方的关系,而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发展的紧密联系的关系。
纵观灵宝蒲剧的发展,虽然其作为中国古老的戏剧表演形式在明朝嘉靖年间已经出现,流入灵宝当地的时间也比较短,但其通过自身独特的魅力与其本身的方言优势在当地吸引了一大批的忠实听众,并且不断地吸收其他戏曲的专长并改进自身剧目、创作新剧目,使其在短时间内成为灵宝当地最受欢迎的戏曲艺术。
作为地方戏曲剧种,蒲剧通过其曲牌传承和弘扬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地方文化等。这些曲牌中蕴含的民间音乐元素和古典艺术风格,使得蒲剧在音乐表现上独具魅力,深受观众喜爱。
灵宝蒲剧作为地方戏曲剧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剧目内容广泛,包括历史、神话、民间故事等,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追求。通过欣赏灵宝蒲剧,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感受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灵宝戏曲志》纂委员会,编.灵宝戏曲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2]王耀华.论“腔韵”[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4):6-28+4.
[3]王欢欢.灵宝方言研究[D].浙江大学,2010.
[4]董仙梅.浅议蒲剧表演中的特技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9(08):19-20.
[5]纪华林,任书德.灵宝蒲剧的现代价值及其创意开发模式建构[J].四川戏剧,2019(01):123-126.
[6]孟凤英.浅谈灵宝地方戏:蒲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