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艺术特征与演唱赏析

2024-07-29 00:00:00姚晶
艺术大观 2024年14期

作者简介:姚晶(1978-),女,黑龙江鹤岗人,硕士,讲师,从事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 要: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这首将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的艺术歌曲作品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特点。笔者从气息归韵、咬字行腔、音色控制技巧等多个角度探讨演唱者应当如何处理才能够准确传达歌曲的意境与情感,所得出的结论能够为音乐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本文也通过对文字和音乐语言的深刻剖析,来更加全面地解读艺术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富含哲思与情感的诗篇。通过这些分析,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中所展现的对人间真情的歌颂与追求,为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首作品开辟新的路径。

关键词:艺术歌曲;古诗词;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4-0-03

苏轼作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作了大量具有深厚民族精神文化气质和高超文学艺术水平的诗词作品,仅仅通过对苏轼作品的朗读就能够体会到其中雅致的意境和文字的音韵之美。特别是他在宋神宗熙宁九年创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地位,被认为是宋词艺术的巅峰之作,是古代文学艺术精神集大成之体现。而艺术歌曲作为一种作曲技法复杂而严谨,旋律伴奏技术和艺术性俱佳,演唱规范性要求较高的声乐艺术作品,在歌词的选用方面也多选择艺术性、文学性较强的诗词。艺术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情感内涵而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评。本文旨在对该曲的演唱与情感表达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揭示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本文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对该主题研究成果体系的不足,能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理论思路。在实践层面,本研究也能够为艺术歌曲的爱好者和艺术歌曲的声乐学习演唱者了解和表达这种作品提供相应的路径,从而进一步推动该作品的传播和发展[1]。

一、艺术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

古诗词艺术歌曲,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形式和创作手段相互融合而诞生的一种声乐艺术形式。其较早可追溯于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留学的廖尚果(青主)先生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歌词所采用的也是苏轼的另一首不朽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但由于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需要较深的文化及艺术功底,因此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发展一直受到了客观的限制。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一大批优秀音乐人才的成长,也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

(二)词曲作者简介

词作者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性情豁达,虽然为官仕途和个人生活屡有波折,但都能够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予以应对,其所创作的诗词作品也极少有愤世嫉俗、感慨讽刺的意味,大都能够呈现出豁达恬淡的思想风格。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他在遭到贬黜后所创作的作品,他的作品和人生态度激励着无数后辈,他的人格魅力与文学才华同样受人敬仰。

曲作者陆在易,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艺术最高奖项金钟奖的获得者。他1943年出生于浙江,1955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后顺利进入大学部学习作曲。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市京剧院、上海乐团进行工作,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他在各类声乐和器乐作品的创作方面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特别是在艺术歌曲领域贡献极大,他创作的《彩云与鲜花》《桥》《家》《盼》《我爱这土地》等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界所推崇,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在艺术歌曲领域有世界性影响的音乐人[3]。

二、艺术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音乐本体分析

(一)曲式结构分析

该作品为“带减缩再现的三段式”曲式结构,总体而言被分为两大部分,具体如表1所示,作品由引子、呈示部、连接部、展开部、再现部五个部分组成。

第1—13小节为作品的引子部分,其中前九小节使用了钢琴独奏,织体由高声部八度旋律与低声部和弦琶音构成。后四小节为引子第一部分与呈示部分的过渡阶段,钢琴也从独奏角色转变为从属角色,也为呈示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呈示部(14—29)以展开二段式呈现。A段(14—21)的结构非常严谨,其2+2+2+2的乐句布局巧妙展现了“起承转合”的古典声乐韵味。起始乐句(14—15)以传统五声调式材料开篇,具体以F宫系统五声调式为主轴,音域跨越适中,展现出扬抑格的魅力。“承”句(16—17)巧妙运用切分音,与主句相互呼应,展现了音乐的承接之美。“转”句(18—19),音乐性格突变,抑扬格与切分音交织,律动感十足,与前句形成鲜明对比。“合”句(20—21)巧妙融合,虽未完全重复起始,却以折中材料收尾,实现了音乐的和谐统一。A1段(22—29)更是将音乐推向高潮,调性转变、材料丰富、伴奏织体革新,展现出音乐从叙事到歌唱、从舒展到激昂的华丽转变,令人陶醉不已[4]。

连接部分(30—37)为钢琴独奏,通过半分解和弦与八度旋律的和声补充交织为听众呈现出了一幅深邃的音乐画面。

展开部(38—54)是作品的高潮部分,使用了对比二段式的设计,进一步凸显出了音乐的主题情感。乐段B(38—45)在伴奏织体与音乐性格上,与呈示部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就使得作品的音韵风格有了冲突与碰撞。发展到乐段C(46—54)更是颠覆了之前的风格,高声部的震音与开放排列的分解和弦,宛如管弦乐队中的弦乐与竖琴的交响,大二度转调至D徵,展现出憧憬的音乐色彩。尾句巧妙地回归C音,预示着再现部的到来,同时也承担起三部曲式展开部结尾的过渡角色。

再现部(55—64)以减缩再现的形式,重现了A1段的精华,并以长音收尾,为整首作品画上了完美的句号[5]。

(二)词曲结合分析

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也与苏轼在作品中所表达的从徘徊矛盾到最后超然豁达的心理状态相契合,从而实现了音乐精神的高度统一。例如,作曲家巧妙地将诗词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句作为歌曲展开段B,通过G大调的突然转调与“憧憬、幻想”的演唱,营造出戏剧性转折,体现了苏轼从徘徊到超然的心理升华。这一转调不仅短暂直接,而且通过和声技法保持了民族音乐的风格,增加了音乐的紧张度和明亮感。又如间奏中的G大三和弦与转调后的G大调片段相呼应,预示了苏轼心境的变化。全曲高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通过G大调乐句的变化再现,实现了苏轼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的弘扬。可见,作曲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巧妙地用音乐来表达了诗词的意境,使得这首词的内在精神跃然于音符之间[6]。

三、艺术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演唱分析

(一)演唱速度分析

在作品的最开始,作曲家就将速度与表情术语设定为“中板、舒缓、歌唱地”,在演唱时速度大概为每分钟76—88拍。在展开段B段(38—45)之前的间奏(30—37)被标记为需要用“più mosso”(稍快)的速度,此处也与苏轼作品中所表达的豁达态度的转变相配合。而进入第38小节,作曲家并没有做出回原速的术语标记,但此时的演唱仍然以回到原速为宜,这是因为B段的歌词与呈示部歌词所表达的低落情绪是相似的,并没有因间奏的情绪热烈而有所转向。这一特点在间奏的最后两个小节(36—37)就有所体现,这两小节的力度逐渐减弱,在第38小节钢琴声部上的力度符号为mp,可见B段回到原速进行演唱更为符合作品的情感变化特征。而此时即使间奏要求演唱速度稍快,也要保持在每分钟88拍以内,这样才不至于让后续的演唱出现减速过快而感觉过于突兀的情况[7]。

进入C段之后,调式转至G大调,此时演唱的速度达到了中速的最低标准,也就是每分钟76拍左右。特别是在最后的三个小节(52—54),演唱的力度从mf转变成了mp,最后一个长音在F大调属七和弦上延长至八拍并伴随渐强,因此进入再现部A1段演唱的速度要进一步加快,但为了整体演唱速度的和谐,也只需要与间奏保持一致为宜。而演唱到最后的4个小节(61—64),作曲家在第61小节设置了一个“rit.”的标记,此处应理解为“ritardando(渐慢地)”的缩写。演唱时可以通过两拍为单位倍量增加时值的方式进行减速,这样才能够保证音律的完整和平缓自然。

(二)咬字与行腔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以明月为核心意象,也将之作为作品情感的最终载体。而作曲家的创作也是将这样一个皓月当空、清风拂面的夜晚通过音乐的形象呈现在听众面前。作为一首用汉语演唱的古诗词歌曲,做好咬字和行腔的处理是表达好这首艺术歌曲情感的基础所在。一个字的演唱发音可能被分为四个部分:字头、介母、字腹、字尾或归韵,需要通过喉、舌、齿、唇的配合才能够实现合理的咬字、吐字与收声,简而言之要做到“字正腔圆”以实现咬字清晰,收声干脆,结合特定的演唱语调,让听众准确体会到作品的情感。例如,在演唱“几时有”的“有”字时,需要软腭上抬,将声音与气息快速结合,并且保持喉位稳定。又如演唱“我欲乘风归去”一句正处于高音区,此处的咬字需要灵活自然。“乘风”两字都有韵母“eng”,因此会用到鼻腔共鸣,全剧的最高音在“清”字位置,演唱字腹“i”时需要喉结向下移动,唱出“e”的色彩,从而产生一种浑厚的效果。通过认真的练习和刻苦的钻研,演唱者才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咬字与行腔的关系,也能够实现作品的更好表达[8]。

(三)气息的控制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一首意境深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对于表演者气息控制的能力要求极高,表演者要通过气息的变化调整来实现声调的变化、强弱的对比,呈现出古诗词艺术歌品“中和雅致”的美感。特别是歌曲的演唱速度整体较为缓慢,并且作品当中长线条的乐句居多,因此这对于演唱者的气息底蕴都有较高的要求。演唱时并不能任意断句,即使是不同乐句也要做到音断气不断,不然就会使得听众的思维产生跳跃,有艺术欣赏上的不适感,最终破坏了作品的整体氛围。在具体的气息控制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气息的保持,几乎整个过程中都要实现气息的自然流动,要为每一个字的演唱提供充足的气息支持,最终延长效果才能自然通透。作品开篇“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演唱犹如诉说,又是疑问,因此在气息运用时不必过于用力,这样也能够保证音色相对柔和,体现出一种娓娓道来的情绪。而随着后续情感的深入,特别是进入展开部之后,不同小节之间的音域跨度变大,气息在此处要更加注重灵活运用才能够实现作品的意境展现,如演唱“转朱阁”的时候要保持横膈膜的紧张,从而实现声音的连续,总之气息的灵活控制极为重要[9]。

本文通过分析这首作品的演唱特点与情感表达,深入了解了作曲家超脱的艺术创作思维与灵活的情感表达技巧,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这首作品通过音乐元素充分展现了文学语句的情感色彩,使听众能够从音乐的角度去理解诗词内涵,更好地体会诗人的处境。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也揭示了要想更好地表现这首作品,演唱者要有扎实的咬字吐字、气息归韵以及文学艺术功底,这样才能归纳出作品的情感层次,并且使用不同的音乐技巧来呈现出歌曲的内在意蕴,让观众感受到歌词的真实情感,进而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郭欣.现代审美观下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思考[J].黄河之声,2024(02):178-182.

[2]卢士琳.陆在易古诗词艺术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意境探索与演唱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3.

[3]田雨.简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与演唱处理[J].黄河之声,2023(10):82-85.

[4]周欣欣.艺术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陆在易版本为例音乐分析[J].音乐天地,2023(04):59-64.

[5]刘亚鲁.陆在易艺术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演唱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23.

[6]毕梦杰.陆在易艺术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演唱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22.

[7]张丹琪.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点与演唱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20.

[8]刘宏伟,贾坤.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与演唱处理[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1):100-111.

[9]巢思南.从黄自与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创作看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创新[D].青岛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