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徐曼(1976-),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影视编导研究;樊青青(1999-),女,山西洪洞县人,研究生,从事影视创作研究。
摘 要:电影《归来》是由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一部文艺电影,主要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劳改犯陆焉识逃跑回到了家中,然而,他的归来却因为女儿的恐惧而被举报,这使得原本期盼团圆的妻子冯婉瑜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多年后,陆焉识终于得到了彻底的平反,但此时的冯婉瑜却已记忆模糊,她的记忆始终停留在那个接陆焉识回家的火车站那天。陆焉识无奈地接受了与冯婉瑜相伴一生,却永远无法被接纳的命运。这部电影凭借其出色的年代感、演员精湛的演技,以及导演一贯坚持的情感叙事风格,将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呈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部斩获多项大奖的文艺电影来说,其镜头语言、色彩运用、声音效果等方面的运用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本文将对电影《归来》的视听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从镜头、色彩、画面构图、音乐等角度切入,分析影片中极具艺术表现力的视觉元素和情绪深邃的听觉元素的魅力所在,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其电影的艺术魅力和导演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视听语言;人物情感;电影《归来》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4-00-03
一、视觉语言——影视艺术的表达
(一)镜语之境:导演创作的视觉深意
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主要通过镜头画面、人物对白、背景音乐等不同的方式传情达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给电影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电影《归来》在镜头运用上极具艺术表现力,通过巧妙的镜头设计和运用,成功地塑造了陆焉识、冯婉瑜等人物形象。在影片的开头,导演通过一系列的长镜头和跟镜头,展现了陆焉识在劳改农场的生活场景,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等手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压抑、沉闷的时代氛围中。同时,通过特写镜头捕捉陆焉识脸上的疲惫和无奈,以及眼中的渴望和期待,传递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渴望回家的人物情感。
在陆焉识第一次逃跑回家想见妻子冯婉瑜的片段,两人约定了第二天在火车站碰面,次日冯婉瑜趁着女儿睡着去火车站找陆焉识,这一段是影片中无论是画面感还是节奏感都极具艺术表现力的视听片段。在火车站陆焉识大喊冯婉瑜,冯婉瑜却看到了追捕陆焉识的人,大喊让陆焉识快跑,至此开始了三条线的追逐,第一条线是陆焉识不顾危险去追冯婉喻,两人在桥面上双向奔赴的场景;第二条线是女儿丹丹追着冯婉瑜,想要阻止母亲与父亲见面;第三条线是想要抓捕陆焉识回去劳改的人。在此片段中,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全景、近景和特写镜头,生动地展现两位主人公在火车站上演的一场撕心裂肺的感人画面。然而,导演的意图远不止于此,他还通过多人追逐的戏份,隐喻地揭示了深层次的社会现实。导演运用特写镜头与近景镜头来展现两人的窘境,近在咫尺却不能相拥,最终陆焉识被抓,冯婉瑜被人推倒,血流不止。女儿丹丹在母亲身边哭泣,亦是埋怨劳改犯父亲的逃跑,亦是对母亲执着的不解,更是对自己命运不公的宣泄。此时,没有人会意识到几位主人公的命运都将随之转变,周围来来往往的群众仍然我行我素,仿佛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已经形成了对这种事件的淡然。导演用了远景、全景镜头来展现来来往往的人群与陆焉识一家三口的处境。通过这样庞大的取景方式,向观众传达出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的冲突的深刻意蕴,陆焉识一家的缩影亦是当时社会背景的真实写照。导演的镜头深意在隐喻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尘埃,尽管拥有丰富的人物感情和人生阅历,但时代的列车是滚滚向前的,无法因为个人的情感而阻挡潮流的正常走向,也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悲欢离合而停滞不前。导演通过全景、近景、特写镜头对火车站环境的细腻刻画,传达出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无奈与辛酸,展现爱情、家庭和责任在困境中的力量,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1]。
影片在镜头调度上的考究可谓细致入微,它不仅是一种拍摄技巧,更是导演所精心编织的一种情感。在电影《归来》中,导演大量使用近景镜头和特写镜头,捕捉人物面部的表情和细微动作,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在影片后半部分,陆焉识终于得到平反回到家后,却发现妻子冯婉瑜失去了对自己的记忆,进而设计了一场用弹琴唤起妻子冯婉瑜的记忆的片段。这一段中陆焉识看到冯婉瑜回来,便准备弹钢琴,冯婉瑜听到琴声,疑惑地上楼直到看见家中陆焉识在弹琴,彷徨间仿佛认出了自己的丈夫。这一情节的表现,导演通过近景镜头和特写镜头的快速切换和晃动,使观众产生主观代入感,更贴切地感受两人二十几年重逢后的内心情感,让观众忍不住想象冯婉瑜的记忆在这一刻被唤醒。这种镜头运用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情感状态,也加深了观众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理解。
在影视创作中,镜头语言是导演用来传达信息、情感和主题的重要工具。通过不同的镜头运用和构图方式,导演能够巧妙地呈现角色的内心世界、故事的发展以及深层的意义。镜头画面与构图交织在一起,不仅赋予了画面视觉上的美感,更承载着深邃的意蕴,是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之笔。在一些紧张或压抑的场景中,导演运用了斜线构图来增强画面的动态感和张力。比如,陆焉识藏身在桥底下等待妻子冯婉瑜,多次探头出去看妻子到底来没来车站的镜头,运用了斜线构图,突出人物此时内心深刻的紧张与焦急,这种构图方式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情节叙事的发展[2]。
因此,在电影艺术的瑰丽世界中,镜头语言无疑是导演手中最为精妙且有力的表现手段,通过细腻的叙事传达、深沉的情感基调传达出深邃的主题内涵。电影《归来》中导演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运用和别出心裁的构图方式,巧妙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觉体验,更使观众能够深入领略电影艺术的魅力。《归来》这部文艺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内涵和出色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二)纯粹色彩:简约画面的情感张力
在电影艺术的细腻编织中,色彩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极具表现力的造型元素,不仅能够精准地捕捉并再现现实环境的丰富细节,更在无形中推动电影的叙事节奏,丰富电影的情感基调。画面中每一帧的色彩运用,都凝聚着导演对影片独特而深刻的寓意,它们如同隐形的笔触,在银幕上绘制出导演心中的世界,引导观众沉浸于电影的情感与故事中。电影《归来》在色彩运用上简洁而克制,全片色彩趋于暗淡,一如大时代压抑的环境,还原出那个年代本真的生活质感。
电影《归来》中画面的色彩运用是根据影片叙事的发展而做出改变,形成了前后部分强烈的色彩对比,这也是导演色彩运用的巧妙之处。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导演主要采用了冷色调和暗色调,如灰色、黑色等,这些色彩的运用隐喻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压抑和沉闷。导演通过暗色调的渲染,暗示了影片中人物内心的挣扎,突出个人命运被时代环境所裹挟的无奈。比如,在陆焉识逃跑回家的场景中,导演用暗色调来呈现陆焉识的焦急与局促。导演运用影片的色调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人物心理活动仿佛已经具象化地展现在镜头面前。色彩的运用在影片中也具有象征意义。比如,陆焉识逃跑回家的画面中,他身后逐渐拉长的身影的深意镜头具有象征意蕴。一方面象征着他对自由和家庭的渴望,另一方面也为陆焉识逃跑回家的结局走向作出了暗示,进而推动影片叙事的发展。同时,影片中的画面色彩还具有映射人物的情感状态的作用,在陆焉识试图唤醒冯婉瑜记忆的情节中,导演通过运用冷色调及特写镜头来营造紧张、不安的氛围,使观众更能主观感受两人的情感变化。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物命运的转变,色彩也逐渐变得明亮和温暖。影片中的红色、黄色等暖色调的运用,象征着希望和温暖。影片前后两部分的色彩对比,不仅为影片增添了视觉美感,也加深了观众对时代变迁的感知和人物命运的期盼[3]。
二、听觉语言——影片的音韵魅力
(一)音乐音响:情感共鸣与氛围营造
电影《归来》中的音乐音响运用展现了导演对声音艺术的极致追求。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导演采用了激昂、悲壮的音乐来营造氛围和表达情感。影片中音乐不仅与画面相和谐,也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和体验。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渔光曲》旋律,不仅是主人公们情感交流的纽带,更是他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曲子在影片中承载着深情回忆的寓意,每当它响起时,都能唤起观众内心的共鸣和感动。比如,在陆焉识设计的用弹琴唤起妻子记忆的片段中,导演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增强画面的紧张感和不确定性。冯婉瑜上楼的脚步声、喘息声、陆焉识弹琴的琴弦音乐被有意地放大,音乐超出了真实听觉的范畴。此时的《渔光曲》更多的是丈夫与妻子之间的感情纽带,是陆焉识内心渴望唤醒妻子的主观诉求。直到冯婉瑜上楼看清楚弹琴的人是陆焉识,不可思议地把手搭在陆焉识的肩上,钢琴声《渔光曲》戛然而止,背景音慢慢地替代为女高音的哼唱和小提琴的演奏声,伴随着陆焉识和冯婉瑜如泣如诉的画面,陆焉识仿佛感受到冯婉瑜已然清醒,但陆焉识的想象随着冯婉瑜的一巴掌被拉回了现实,冯婉瑜依然停留在自己的世界,永远无法清醒,至此陆焉识开启了陪冯婉瑜一起等待“冯婉瑜记忆中的陆焉识”归来的漫长旅程。此时画面中每处音乐声的微小变化,都能让观众有所联想,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进而达到烘托影片情绪的作用。
在音响方面,导演特意在细节方面做了极致的处理,做到了还原客观真实的效果。在陆焉识逃跑回家的场景中,导演对于雨声音响的刻画栩栩如生。雨声的大小随着镜头所呈现的画面不同而进行变化。从楼道开始,雨滴落在地上、自行车上的声音,每个音效都不同。随着镜头由屋内转向窗外,雨声也由沉闷变得更加清晰,雨打在楼顶和树叶上的声音也层次丰富地呈现出来。这种多层次的雨声设计,不仅展现了当时的环境氛围,也为后续的情节铺垫了情感基调。还有,陆焉识第一次敲门的声音,受潮的木门使得敲门声略显沉闷,这种细节处理巧妙地揭示了陆焉识内心的复杂情感,怕自己偷跑回来的事情被别人知晓,但又期待见到家人的心情,此时这种复杂的内心情感,由于音响声的衬托,加上演员精湛的演技,丰富的人物情感也在画面中呼之欲出,更能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声音设计,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导演对声音的细致处理,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更能够深刻地体验到人物的情感世界[4]。
(二)人物对话:情感传递的桥梁
在电影《归来》中,影片中的对话设计富有深意,通过对话的内容和语气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状态。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角色的眼神、动作,还是场景的布置、光影的运用,都充满了深意,让观众在无声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特别是影片中的情感表达,没有过多的煽情和张扬,却能在细微之处触动人心。在影片中,陆焉识与冯婉瑜的对话并不多,但演员的每句台词都是导演匠心独运的设计,他们的语气和用词都透露出对彼此的深情和执着。在火车站的戏份中,陆焉识和冯婉瑜一声声地呼喊对方,两人感情之深,思念之切通过人物台词凸显出来,使得画面充满情感的力量和深度。这种对话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加深了观众对人物情感和命运的感慨。导演在人物对话中的设计更为高超的一点是,“无声胜有声”地还原客观真实。比如,陆焉识用钢琴弹奏《渔光曲》试图唤醒冯婉瑜的记忆。在长达数分钟的片段中,没有一句文字对话,只有悠扬的琴声在耳边回荡,画面则细腻地展现了两人内心的变化。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冯婉瑜迷茫、困惑的眼神和陆焉识坚定而温柔的弹奏,这种无声的表达更加深刻地触动了观众的心弦。陆焉识和冯婉瑜之间的爱情,经历了时间和记忆的考验,依然坚韧而深沉。他们的情感不是通过华丽的台词或激烈的动作来展现,而是通过彼此的眼神、微笑、泪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传递。导演通过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设计,凸显人物细腻而真实的情感表达,让观众在感动之余,也能思考爱情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5]。
三、结束语
在电影《归来》中,导演通过镜头语言、色彩运用和声音效果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和运用,讲述了陆焉识一家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缩影,成功塑造了陆焉识、冯婉瑜这两位复杂而深刻的人物形象。影片中表层所表达的是一个妻子在漫长岁月中等待丈夫归来,但丈夫归来后,妻子因过度的心灵创伤,已然忘却了丈夫的模样,但内心仍然坚守着等待丈夫归来,妻子的等待似乎没有尽头,也没有终点。此外,导演更深层次的创作意图是隐喻那个黯淡时期厚重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唤起观众对影片深意的思考。电影《归来》是导演为观众带来的一场视听与心灵的双重盛宴。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影片也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参考文献:
[1]王凌云.电影中的人物情感表达方法分析——以电影《归来》为例[J].声屏世界,2023(07):48-50.
[2]魏子凌.电影声音的主客观“听点”设计探析——以影片《归来》为例[J].现代电影技术,2022(08):49-53.
[3]高立新.影视剧作中人物情感的有效表达——以电影《归来》为例[J].传媒论坛,2021,4(24):122-124+127.
[4]罗旋.审美艺术探索与真挚情感回归——浅析电影《归来》[J].声屏世界,2021(03):38-39.
[5]安宁.路焉识——浅析影片《归来》[J].赤子(上中旬),2015(20):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