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周瑶(1998-),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音乐研究。
摘 要:“钢琴诗人”肖邦,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他首创的钢琴叙事曲体裁中的首部作品,蕴含了肖邦在华沙起义失败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这首作品的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钢琴诗人肖邦,走进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世界。
关键词:肖邦;曲式结构;和声;演奏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4-00-03
一、《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曲式结构与和声分析
(一)引子(1—7小节)
《g小调第一叙事曲》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式。引子部分由两个舒缓的乐句构成,在乐句结构上具有5+2的非方整型特点,虽然是缩减乐段,但两小节的长音停留仿佛是作曲家在叹息着关于波兰那段渲染着悲壮色彩的历史一般。引子是g自然小调与和声小调音阶,其中和弦外音是升F音与降A音,倾向于主音。这个部分由两句长短不一的句子组成,引子的终止式为II6—IV6—VI2—V7—I。
(二)呈示部(8—93小节)
呈示部主题中,主部主题是8—36小节,第一和第二乐句都是在属功能和弦下的连接中进行着。第二乐句与第三乐句是一个SII7—D7—T的下属—属—主的和声进行。其中,穿插着的离调和弦让音乐色彩丰富且具有动力化。呈示部部分开头的和声是S6—K64—D7—T的完全进行与完满终止。
由弱起旋律进入的主部主题,与调性模糊的引子相比,它是调性清晰的g小调。主部主题的结构是由4+4+4+16组成的一个乐段,核心可以看作有两个主题动机。8—16小节可以看作第一乐段,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17—35小节是第二乐段,呈示部最后是以Ⅳ6—K64—Ⅴ7—Ⅵ6在g小调上做了阻碍终止。
连接部位于36—67小节,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连接部I(36—44)是一个4+4的平行方整型乐段。连接部II是44—67小节,由三个乐段组成。乐段I是44—47小节,为2+2的平行方整型乐段,后一句是前一句高八度的向上旋律进行。乐段II是48—55小节,结构为2+2+4的扩展乐段,它相较于乐段I是一个从上往下的旋律进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声上是从Ⅶ2—Ⅰ的进行。连接部III是56—67小节,乐句结构组成为4+8,用不断的上下行琶音旋律进行,在调性上出现了从g小调—降B大调—降E的变化,是一个典型的转调乐段[1]。
副部主题从68小节开始直到82小节结束,这可以说是全曲最具有抒情性的复乐段。进入副部的调性是降E大调,72小节通过重属增六和弦转调成为c小调,第76小节又回到了降E大调。
结束部是82—93小节,为降E大调,低音部分一直在主和弦上进行,结构是4+4+4的周期性结构。从和声上看,结束部还是副部和声的补充,以及为接下来的展开部做准备。
(三)展开部(94—165小节)
展开部的主部主题是94—105小节,展开时利用了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的材料,调性回到了a小调,进行着属持续。乐段是5+7的结构,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把旋律逐渐推向高潮,通过不断的重复和模进进行,为副部主题展开做准备。
副部主题为106—125小节,这时的调性变为了A大调,106—117小节和声上有着明显的V—I的进行,117—122小节是一个主持续,而最后三小节则离调到升f小调,副部主题结束在升f小调的vii7和弦上,构成了开放终止。
插部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插部I为126—137小节,这个乐段调性为降E大调,和弦不停在做属持续进行,旋律是分解和弦并且夹杂着和弦外音,这些外音大多为倚音和换音。插部II是138—165小节,它由两个乐段构成。乐段I(138—145)是4+4的方整型乐段,和声一直在降E大调的主持续上进行。乐段II(146—166)中间于154小节离调到了升f小调,最后又转回了降E大调,162小节运用了一个快速的向下旋律进行向再现部推进[2]。
(四)再现部(166—207小节)
166—180小节是副部主题的倒置再现,调性是降E大调。再现部副部主题在和声上运用了许多副属和弦,旋律继承了呈示部的特点,增添了丰富的和声色彩和音响效果,低声部的进行保持在了属持续上。
连接部是180—193小节,呈示部中的结束部在再现部为两个主题进行连接,调性布局为从降E大调回到了g小调,为接下来的主部再现做了属准备。
主部再现是194—207小节,这里的材料相比呈示部缩减了一些,左手和声做主持续进行,调性也回归到了主调g小调。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在前半部分出现,展开部中的主部主题在后半部分出现。再现部的结束和声也是典型的K64—Ⅴ7—Ⅰ的全终止,最后一小节运用了连续的六度进行引入了接下来的尾声。
(五)尾声(208—264小节)
尾声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尾声I是208—215小节,这里的结构是一个4+4的平行方整型乐段。节拍进入尾声后从6/4拍变成了2/2拍,速度更加欢快与激昂,并且两个乐句的节奏划分十分均等,和声在Ⅱ7—Ⅴ7—Ⅰ上进行。
尾声II是216—242小节,旋律进行有着波浪般的跑动特点。它是一个重复性段落结构,呈示部中的连接部是它前八小节材料来源,八小节之后是前面材料的扩充。
尾声III是242—264小节,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六连音跑动,把整首曲子推向高潮。这里的和声是在g小调的主持续音上,在反向八度的左右手进行中音乐被推向了结尾,全曲的落幕由三个主和弦为整首叙事曲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二、《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演奏研究
(一)引子(1—7小节)
在谱例的引子部分,肖邦标注了Largo(广板)这一音乐术语,结合叙一的背景我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肖邦根据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而作,渲染的是作曲家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所以弹奏引子时,要进入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4/4拍的节奏在g小调上进行,左右手贴键舒缓地弹奏,演奏者可以幻想自己在讲述一个古老又沉重的爱国诗人的故事。第四小节左右手齐奏的三连音要保持节奏与前三小节一致。引子最后三小节结束部分的分解和弦,弹奏时身体可以尽量下沉,把声音沉淀下去,左右手尽量控制使音量弱下来,为引出呈示部做铺垫。
(二)呈示部(8—93小节)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中,主部主题8—36小节采用的6/4拍子与引子部分4/4的拍子形成了速度上的对比。这一部分像一首低沉平稳的舞曲,乐段的前三句结构相同,在弹奏时要注意力度的变化。弹奏时不仅要突出右手的旋律性,还要控制左手同时反复进行的同音连跳音,既要做到低声部和声的支撑,又不能过于喧宾夺主遮盖掉右手的主旋律。第18小节开始的第四乐句,右手跨度较大,左手的伴奏音型密集,要注意踏板的更换,由浅入深,使音乐旋律进行时干净清晰。第24小节左手的级进进行,踏板在运用时可以多踩碎踏板,以使音色干净清晰,右手的高声部旋律向下进行可以逐渐减弱。在31小节的上方作曲家标ritenuto(突慢)的音乐术语,这也提醒演奏者此时速度要降下来,为33小节持续的十六分音符快速演奏做出对比。
连接部的前半部分,旋律悠扬婉转,两个乐句结构相同,是一个平行方整乐句,在力度和速度上可以做一个明显的对比。44小节后的连接部的后半部分与之前相比有着快一倍的变化,辅助音和持续音被大量使用到和声中去,情绪高昂激烈,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渲染得更加浓厚。而持续加快的节奏对手指的跑动要求极高,弹奏时先要以清晰为主,不能漏音,大跨度的跑动还要保证手指把位的准确性,用持续的渐强把逐渐高涨的情感体现出来。而这个部分高音区和弦四五指的下键处正好是旋律的重音,所以在练习时也要保证四五指的灵活性与力度[3]。
进入副部主题开始,作曲家标记了meno mosso(渐慢、稍慢)和sotto voce(低声地),可以很明确地表达出作曲家的意图是让音乐在慢速中安静下来,弹奏左手的分解和弦时可以想象成在湖水中轻柔缓慢地划着船桨,在PP的力度下使左右手慢下键。在结束部开头作曲家标注了sempre pp的音乐术语,意味着整句要在保持极弱下做乐句对比,为呈示部的结束画上句号。结束部右手多次用到了三连音与八分音符的来回切换,练习与弹奏时要注意节奏的准确性,左手的分解和弦旋律走向上扬,是三度与四度的交替进行,可单独多加分手练习。
(三)展开部(94—165小节)
展开部由两个主题和一个插部组成,这时候的音乐色彩与之前高亢激昂的色调不同,主部展开部分将人们带回了深沉神秘的氛围中。连续的低音仿佛将人带入了爱国英雄在挽救危难中的国家的内心斗争,而副部主题展开用左右手和弦持续进行,加大了演奏力度,气势恢宏磅礴,体现了为国家奋不顾身献身之情,这种强烈的感情应该由内心传递到手指。
副部主题的双手带有各自的旋律性,右手旋律均为和弦的高声部,所以在练习时要更加突出五指的触键声音。左手运用分解和弦把音乐织体加厚,右手弹奏八度和弦时要同时兼顾速度和力度,因此对手指技巧与手掌支撑也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110小节与111小节的快速八度三连音,在弹奏时极其容易不清晰,是需要解决四五指支撑的重难点。在副部主题展开的后半部分117小节开始,音乐情绪越来越高涨,层层递进的旋律把整个部分推向了一个高潮,弹奏时也要不断地进行渐强。126—138小节,展开部进入了一个新的素材,连续的手指快速弹奏对技术是很大的考验,在演奏时不仅要保证每个音的清晰,还要使跑动有颗粒性,并突出旋律特点[4]。
在大量八度行进的乐句中,踏板的踩放一定要适宜,不然多层的和声支持就会因过量的踏板而糅杂在一起显得非常嘈杂。因为以极快的速度弹奏,在指法安排上要准确严谨。左手和弦跨度大,练习时也要注意把位的训练,提高下键准确性。展开部中的第二个插部中,是全曲技术难度较大的跑动乐句,并且整段插部使音乐来到了一个小高潮。不断渐强的乐句穿插着半音阶与琶音的快速跑动,左手大多都是八度与和弦,在左右手对位上也是一个小难点。162—165小节右手向下的音阶进行,从极强逐渐渐弱,做出从展开部进入再现部的过渡效果,并为再现部即将进入较强的音响效果做好准备。
(四)再现部(166—207小节)
进入再现部,乐曲以一个倒置的形式出现,首先再现了副部,再通过连接部过渡到了主部。双ff把左右手饱满的情绪给发泄了出来,甚至再现部左手第一个音下面标记着forzando(加强的)。不同声部交错的音型,弹奏时应该抓住重音的体现,表现出层次感。既要从大的句子中去注意强弱对比,也要在小的句子内去把握触键的快慢。
连接部标注的con forza(强有力的)表现了作曲家在此处想用一个有力并且响亮的进行来表现这个乐句,这里的三连音也要把握好速度,在快速弹奏时容易出现节奏不平均的情况。185—186两小节中的八度大跳要在练习时抓住把位的感觉,避免下键时位置出错出现不谐和音。在这段的弹奏中,小臂力量要沉下去,力量输送到指尖,把声音连贯通畅。主部再现用低沉的旋律,衬托出再现部结尾句用大量的六度音程展现出的音乐高潮,推动整个乐曲的英雄气概达到顶峰,并且即将进入尾声部分中全曲最大的高潮。
(五)尾声(208—264小节)
进入尾声,意味着进入全曲最激情澎湃的旋律,并且速度呈现出一个越来越快的趋势。手指间的旋律跨度大,练习时要做到准确无误的下键。采用一系列六连音和之前的音乐情绪形成明显的对比,像是把所有的爱国情感在此刻骤然宣泄出来。在快速的上下行进行中,手型架子要保持住,松散的手型对触键的准确性与深度有很大影响。这个时候大量的柱式和弦音型也树立了宏伟的爱国主义英雄形象。尾声最后部分,以fff的极强音量弹奏下行八度进行为整首曲子拉上帷幕,象征着英雄辉煌的一生最终英勇就义的悲剧色彩。
三、结束语
本文就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做了简要分析。从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等几个方面对全曲的和声曲式与演奏要点进行研究。
《g小调第一叙事曲》承载着肖邦的爱国心与民族魂流传于后世,为后人研究肖邦与他首创的叙事曲体裁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是体现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品,也是那个风雨缥缈时代的产物,为战争中饱经风霜的波兰人民呐喊控诉。
通过对《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深入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肖邦的魅力,认识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有很大启发。
参考文献:
[1]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冯智全.论肖邦叙事曲与混合曲式结构[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7(02):86-88.
[3]倪嘉彦.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分析[J].北方音乐,2019,39(02):22+24.
[4]张红蕾.肖邦叙事曲的诠释与演奏[J].电影评介,2008(0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