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销售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

2024-07-26 00:00:00尚雪婷
食品界 2024年7期

作为一种新兴的食品形态,预制菜凭借其制作简单、携带方便、价格实惠等优势,逐渐成为人们首选的食品消费品。不过,由于预制菜销售环节监管乏力,质量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基于此,加强预制菜销售环节的法律监管,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旨在全面梳理我国预制菜销售领域存在的法律缺失,深入剖析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和监管建议。

1.预制菜销售的消费者权益内涵与相关立法状况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习惯的改变,预制菜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然而,在预制菜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却日益凸显。针对预制菜销售领域,各国立法和监管措施不尽相同,但都着眼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食品安全。就消费者权益内涵而言,预制菜销售应确保食品安全、保质保量、价格合理、信息透明等基本权利。食品安全是消费者权益的核心,预制菜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运输储存的各个环节都应严格把控,以杜绝食品安全隐患。同时,预制菜应保证产品质量和数量,杜绝短斤缺两、以次充好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此外,预制菜定价应合理公允,并提供充分的产品信息,如原料来源、营养成分、保质期等,以便消费者知情选择。

纵观各国立法实践,不少国家已出台针对预制菜的专门法规。比如,日本制定了《加工食品品质表示基准》,明确规定了预制菜的标签标识、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方式等信息。美国FDA发布了一系列指南,对预制菜的卫生规范、标签标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欧盟出台了《食品信息提供给消费者的规定》,要求预制菜等食品必须提供全面的营养信息。这些立法举措为预制菜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国在预制菜领域的立法相对滞后,现行的《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预制菜的规定较为笼统,急需出台更加细化和有针对性的法规制度。比如,应制定预制菜生产加工卫生规范,建立全流程可追溯体系;应规范预制菜标签标识,全面披露产品信息;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应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完善纠纷解决机制等。只有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规范,才能使消费者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2.预制菜销售中常见的消费者权益受侵害问题与维权难点

2.1 常见问题

预制菜市场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预制菜市场信息不透明、普遍存在欺诈现象已成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突出问题。信息不透明主要体现在预制菜产品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准确、不到位等方面。部分预制菜企业为图便捷,在产品包装上仅提供简单的名称、净含量、保质期等信息,而对于配料表、营养成分表、过敏原等关键信息则语焉不详,或披露不全面、不准确。这导致消费者无法全面了解预制菜的成分构成、营养价值、潜在风险等,也难以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饮食禁忌等做出明智选择,知情权和选择权受到侵害。同时,预制菜生产、流通等环节的信息也鲜为消费者所知,食品安全状况、来源渠道等成为“黑箱”,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欺诈现象是预制菜市场的另一顽疾。当前,预制菜市场鱼龙混杂,一些不法商家铤而走险,采取各种欺诈手段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例如,用低成本、劣质原料冒充优质食材;在生产加工中偷工减料,导致实际净含量与包装标识不符;虚假宣传产品功效,甚至编造原料来源;在产品质量把控上放松要求,加工环境不达标、储运条件不适宜等,最终导致食品安全无保障。在预制菜市场暴利的诱惑下,这些欺诈行为屡禁不止,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造成了侵害。

导致预制菜市场信息不透明、欺诈现象频发背后还有复杂原因。一方面,预制菜行业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现有法律法规对预制菜的规定相对笼统,在信息披露、质量安全、诚信经营等方面缺乏细化、可操作的要求,执法司法也缺乏明确的裁量基准。另一方面,预制菜市场准入门槛较低,部分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受逐利驱动,在法律边缘不断试探,挑战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底线。同时,预制菜行业自律乏力,行业公约、团体标准等缺位,行业内部缺乏有效的信用惩戒机制,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重。另外,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日常巡查抽检力度不够,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不力,处罚成本过低,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2.2 维权难点

纵观预制菜消费领域,消费者维权之路可谓困难重重,个体维权成本高、知情权与商业秘密权冲突、食品安全法规不健全等难题成为横亘于消费者权益保护道路上的阻碍。首先,个体维权成本高昂,是预制菜消费维权的首要障碍。单个消费者与预制菜经营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和议价能力失衡,加之预制菜单笔交易金额较小,一旦权益受损,个体消费者单打独斗、对簿公堂的维权成本远高于其所能获得的赔偿利益。同时,在诉讼过程中,消费者可能面临因举证不能而被驳回诉讼请求的风险。即便胜诉后申请强制执行,也可能因执行难等问题而得不到实际保障。高昂的维权成本使得众多消费者在权衡利弊后,选择自认倒霉,而非利用法律工具维权。从客观上来说,这种个体维权的高成本纵容了侵权行为,加剧了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风险。

其次,知情权与商业秘密权的冲突是预制菜消费者维权面临的另一难题。知情权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预制菜作为一种特殊食品,其配料、工艺、营养成分等信息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消费者对上述信息拥有知情权。然而,部分预制菜经营者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向消费者披露相关信息。一旦产品质量或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消费者往往因信息不对称而处于明显劣势,对食品安全风险难以察觉,对侵权行为难以取证,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但商业秘密权同样受法律保护。因此,如何平衡企业的商业秘密权与消费者的知情权,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法律难题。

最后,食品安全法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预制菜的消费维权。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核心。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规范主要针对传统餐饮和食品加工行业,对预制菜等新兴业态的规定相对缺位。在食品生产许可、质量安全标准、标签标识规范等方面,目前缺乏细化、可操作的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也缺乏统一的裁判规则。法律规制的滞后和模糊使预制菜领域成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灰色地带,违法行为缺乏有力惩治,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

3. 解决预制菜销售问题的对策

3.1 立法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明确告知边界

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立法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明确告知边界等。第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预制菜生产企业应当在食品包装上标明预制菜的名称、成分、原材料、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方法、使用方法等信息,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预制菜生产企业应当在食品包装上明确告知食品添加剂、过敏源、辐射处理等特殊情况,使消费者能够做出知情的选择。第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预制菜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责任追溯系统,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食品安全责任追溯系统是指通过对食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记录、跟踪和监管,使消费者能够查询到食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信息的系统。例如,法律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溯系统,并保留食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记录、资料和物质证据。

3.2 构建公益诉讼制度,高效解决预制菜侵权纠纷

针对预制菜销售中存在的消费者权益受侵害问题,我国需要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执法、提高行业自律意识、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的保护机制。其中,构建公益诉讼制度和高效解决预制菜侵权纠纷机制是重中之重。公益诉讼制度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赋予具备一定资格的机构和组织在特定范围内提起诉讼的权利。在预制菜销售领域,引入公益诉讼制度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消费者“维权难”的困境,弥补现有法律制度的不足,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诉讼主体层面,可赋予消费者协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检察机关等机构和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这些机构和组织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能够更好地代表和维护消费者的整体利益。公益诉讼的范围可以覆盖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虚假广告宣传、标签标识违规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此外,还可以将一些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纳入公益诉讼范围,如使用有毒有害原料、严重污染环境等。

同时,应针对预制菜销售中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虚假宣传等侵权行为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介入调查处理,防止事态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费者损失。有关部门可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等机构内设立专门的调解机构,为消费者和预制菜生产经营者提供专业化、便利化的纠纷调解服务,促进双方和解,避免矛盾激化。为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预制菜销售领域不法行为的吓阻效果,应建立预制菜侵权纠纷惩罚性赔偿制度。对于那些情节严重、危害后果重大的预制菜侵权行为,除要求赔偿消费者的实际损失外,还应加重赔偿数额,形成有力的惩罚性赔偿,增强违法成本,起到震慑作用。对于那些严重违法违规的预制菜生产经营者,不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而且要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情节严重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形成有力的法律震慑。

3.3 规定消费者举证责任与企业主体责任

随着预制菜市场的快速发展,消费者权益受侵害事件时有发生,急需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针对预制菜销售中消费者维权难这一突出问题,优化消费者举证责任与企业主体责任的规定,是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重要着力点。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举证责任与经营者举证责任作了原则性规定,但在预制菜消费领域适用仍存在诸多困境。一方面,预制菜生产加工环节复杂,食品安全问题溯源难度大,消费者受专业知识和信息不对称限制,难以完成初步举证责任。另一方面,预制菜保质期短,证据易毁损灭失;生产加工信息被视为商业秘密,消费者难以查明真相,举证困难重重。同时,现行法律对预制菜企业主体责任的规定不明确,责任边界模糊,违法成本低,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有效救济。

对此,应从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入手,完善相关立法。一是根据预制菜消费领域的实际情况来细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关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定。重新平衡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举证责任,减轻消费者的举证难度,加重经营者的举证责任。例如,规定食品安全事件中消费者仅就受到损害这一事实承担举证责任,而经营者需对是否尽到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进行举证。二是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管理专门条例,进一步明确举证责任倒置适用的情形。例如,在预制菜标签标识、保质期等信息缺失的情况下,推定经营者具有过错,由其承担举证责任。三是完善相关司法解释,为法官裁判提供明确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提高消费者维权效率。

在压实预制菜企业主体责任方面,应强化信息公示义务,加大惩处力度。一是要求预制菜企业全面、准确、及时地公示食品原料来源、生产加工流程、检验检测结果等关键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对于违反信息公示义务的,将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二是细化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义务内容,明确预制菜企业在食品研发、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召回销毁等各环节应尽的注意义务,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责任认定标准。三是建立健全预制菜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落实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四是加大对预制菜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民事赔偿与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的衔接,形成严惩重处的高压态势。

结论

预制菜行业的发展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但也存在一些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执法,规范行业行为,能切实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权益,促进预制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层面,必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增加抽查频次和扩大覆盖面,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同时,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要畅通消费维权渠道,完善纠纷解决机制,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