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2是一类重要的脂溶性维生素,在凝血、抗骨质疏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提升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过程中维生素K2(MK-7)的产量,以纳豆芽孢杆菌ND09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进行选育,获得一株MK-7高产突变株,产MK-7含量达到26.42mg/L,为出发菌株的2.1倍。经10代传代培养性能稳定,对其摇瓶发酵装液量、接种量、发酵温度进行优化,MK-7含量最终达到38.7mg/L,为生物发酵生产MK-7提供了有利的微生物资源。
维生素 K2 被称做甲萘醌(Menaquinone,MK),其C3位的侧链是由不同数量的异戊二烯基组成的,存在一系列亚型,可记作 MK-n(n 代表异戊二烯基的个数),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类亚型是MK-4和MK-7,与其他维生素K2相比,MK-7 在人体中具有半衰期长、亲缘性高的特点,在医药和功能性食品等领域备受关注,并且MK-7是生物活性最高的一种维生素K2。它在食品中含量极少,可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有“铀金维生素”之称,主要通过调节体内钙离子的沉积,从而刺激骨组织内骨钙素的合成。此外,MK-7是哺乳动物正常血液凝固时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天然MK-7只能通过微生物发酵法获得,其中,纳豆芽孢杆菌是目前工业化生产MK-7的主要菌种。因为它不仅容易培养、生长速度快,而且产MK-7含量相对高。对于野生型的纳豆芽孢杆菌往往需要进行诱变育种提高产量,从而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ARTP)是一种通过在常压和室温下产生等离子体来引发基因突变的技术。ARTP诱变利用高能量等离子体中的化学反应和物理效应,对细胞的DNA进行改变,从而引起基因组的突变。 ARTP作为一种生物育种技术,因其操作便捷、安全、高效的特点,在生物科学领域广泛应用。本实验以前期分离保存的纳豆芽孢杆菌作为出发菌株,旨在筛选得到MK-7产量高且遗传稳定性好的突变菌株,为该菌株能够进一步应用于生产打下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材料
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由新拓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分离并保存(分离自濮阳南堤村发酵型豆酱)。
1.1.2 培养基
平板培养基:胰蛋白胨1%、酵母浸粉0.5%、氯化钠1%、琼脂1.5-2%、pH自然。
种液培养基:胰蛋白胨1%、酵母浸粉0.5%、氯化钠1%、pH自然。
基础发酵培养基:蔗糖50g/L、蛋白胨50g/L、磷酸二氢钾0.5g/L。NaCl 3g/L、pH6.7-7.0、115℃灭菌20min。
1.1.3 试剂
MK-7标准品(≥99.8 %):Sigma;异丙醇、甲醇(色谱纯):美国 TEDIA 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1.4 仪器与设备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仪(ARTP-M 型,无锡源清天木生物);高压蒸汽灭菌锅(LS-75HD,江阴滨江医疗设备有限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1260、Santa Clara、CA、USA);高速冷冻离心机(GL-21M,湘仪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分析天平(赛多利斯)。SBA-40E生物传感分析仪(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1.2 试验方法
1.2.1 种子培养
从融化的冷冻管中蘸取1环,划线于平板培养基,37℃,培养过夜。用接种环挑选单菌落,接种于50/250mL种液摇瓶中,37℃200rpm,培养6-10h。
1.2.2 诱变方法
1.2.2.1 纳豆芽孢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按1.2.1进行种子培养,使用分光光度计在600nm下每隔1h测定OD值,用无菌液做为对照,用菌液培养时间、OD值分别为横坐标和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1.2.2.2 菌悬液的制备
取对数生长期的种子液在4000r/min转速下离心5min收集菌体,将菌体用灭菌后的生理盐水重悬清洗两次,得到菌悬液后,将菌数调整到105-106CFU/mL供诱变使用。
1.2.2.3 菌株诱变
开启ARTP系统并对操作室内外消毒,取1.2.2.3所制菌悬液10ul于载片,按无菌操作放至操作室台面。在一定的照射距离及气流量下,分别采用诱变时间10s、20s、30s、40s、50s、60s进行诱变。诱变结束后,洗脱菌液至无菌生理盐水中至1000ul。之后将菌液稀释,涂布平板在37 ℃培养箱内培养24h。依据致死率,确定合适的ARTP处理时间。
1.2.2.4 致死率的测定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诱变处理前后的菌液进行培养,并计数。
致死率(%)= (A-B)/A×100
A:未经诱变处理的菌落数,B:诱变处理后存活的菌落数。
1.2.3 摇瓶发酵培养
从摇瓶种液中转接1mL种液于40/250mL无挡板发酵摇瓶中,37℃,220rpm遮光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各指标。
1.2.4 MK-7的检测
取发酵液0.5mL于5mL棕色离心管中,加入萃取剂(异丙醇:正己烷的混合物=1:2)2mL涡旋搅拌机用力摇匀10min,静置至两相分离,吸取上层有机相,用HPLC分析。配备光电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和C18 ODS柱(5µm、250×4.6mm、Thermo Fisher Scientific、Waltham、MA、USA),柱温40℃,流动相用甲醇:二氯甲烷(9:1,v/v),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54nm,进样量10µL。MK-7校准曲线在1mg/L-100mg/L之间呈线性变化。
MK-7含量=液相结果×3.5(最终有机相体积约为发酵液的3.5倍)。
1.2.5 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将筛选获得的菌株连续传代培养10代,并对每一代菌株按1.2.3进行培养,比较每代菌株发酵MK-7含量变化,以评估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1.2.6 发酵工艺优化实验
1.2.6.1 摇瓶装液量对发酵的影响
将培养好的种子液按3%接种量接种于250mL锥形瓶中,装液量设置为:10 mL、20 mL、30 mL、40 mL、50 mL,培养72h后检测发酵液MK-7含量。
1.2.6.2 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
接种量按1%、2.5%、5%、7.5%、10% ,分别接种于装有20 mL基础发酵培养基的250mL锥形瓶中(低于10%接种量的补加无菌水至10%),培养72h后检测发酵液MK-7含量。
1.2.6.3 培养温度对纳豆芽孢杆菌ND09产MK-7的影响
将培养好的种子液按5%接种量接种于装有20mL基础发酵培养基的250mL锥形瓶中,分别在30℃、34℃、37℃、40℃、43℃培养,72h后检测发酵液MK-7含量。
1.3 数据处理
各实验设置三个平行,试验数据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19 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整理及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纳豆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
根据纳豆芽孢杆菌ND09的生长曲线(图1),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前4小时处于迟滞期,4-8小时是对数生长期,8-12小时是生长稳定期。针对ARTP实验需要,我们希望选择处于对数生长的中后期的菌液作为实验对象。因此,我们决定收集第6小时的菌液进行诱变实验。这个时间点对应了纳豆芽孢杆菌ND09的对数生长的中后期,有利于诱发变异并保持菌株的生长状态。
2.2 致死率曲线
表1可以看到,随着ARTP诱变处理时间的延长菌株致死率持续升高,我们选择致死率80%-85%的处理时间定为ARTP的诱变剂量,故诱变时间确定为40s。
2.3 诱变菌株的筛选
ARTP诱变后从平板上挑选出92个形态较好的单菌落,分别接斜面固体培养基进行扩培,再分别进行摇瓶发酵培养,筛选产量高的菌株。筛选到正突变株15株,突变株ND09-A6产量达到26.2 mg/L,高于其他突变株,确定对其进一步研究。
图2 突变株的筛选
2.4 突变株稳定性分析
为了评价突变菌株ND09-A6遗传稳定性,将其连续10次传代培养,并进行摇瓶发酵检测MK-7产量。以未经传代的ND09-A6的MK-7产量为基准计算变化率,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到ND09-A6菌株的各代MK-7产量保持在26mg/L左右,各代的变化率在±4%以内。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2.4.1 摇瓶装液量对MK-7含量的影响
根据实验结果(表3),发现装液量为20mL时,MK-7的产量最高,随着装液量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可能是因为ND09-A6菌株属于需氧菌,若装液量过大会造成发酵过程中溶氧偏低,而装液量过小水分蒸发会导致菌体早衰。故确定装液量为20mL。
2.4.2 接种量对MK-7含量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到,随着接种量的增大MK-7的产量趋势先增大后减小。接种量为5%时,MK-7的产量最高。可能接种量过大会使营养物质快速消耗,而接种量过小会影响菌体内某些辅酶扩散,这些都不利于MK-7的合成,故选择接种量为5%。
2.4.3 温度对 MK-7含量的影响
由表5可知,MK-7的产量随着温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温度为 40℃时,MK-7含量最高,这可能是由于40℃是MK-7合成关键酶的最适反应温度,更有利于MK-7合成。
结论
以实验室保存的ND09为出发菌株进行ARTP诱变选育,ARTP诱变处理最佳时间为40s。经过多次筛选,最终获得1株MK-7高产菌株ND09-A6,并连续传代10次进行摇瓶发酵培养,MK-7的发酵含量平均 26.42mg/L,达到出发菌株的 2.1倍。然后对发酵条件接种量、装液量、温度进行优化,优化后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5%,装液量20mL,培养温度40℃,培养72h后发酵液中MK-7含量达到了38.7mg/L。本实验表明,采用本研究中的菌种诱变方法选育出的高产菌株ND09-A6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后显著提高了MK-7含量。若要全面提高菌株的发酵水平,还需要对菌株进行一定的改造,对培养基配方和发酵工艺进一步优化,从而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作者简介
杨林(1982.10-),男,汉族,河北保定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发酵工程。
*通讯作者
张建国(1972.11-),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生物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