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理化检测课程中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2024-07-26 00:00:00许朝丽栗亚琼
食品界 2024年7期

随着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国家对食品检测行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食品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食品质量安全行业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学生缺乏真实环境下的学习体验,最终难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针对此问题,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食品理化检测课程中实践教学进行了设计,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对食品理化检测课程来说尤为重要。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了对食品检测的基本技能操作和仪器使用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食品理化检测工作。

1.食品理化检测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深入掌握食品物理和化学检测实验的策划、实施、实验技巧的应用、难题的排除及结果的分析等关键环节。该教学法助力学生掌握食品检测实验的基础技能,并促进科学思维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通过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热情,在理论的验证基础上提升实验技巧,同时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并提升其科学研究与创新的能力,从而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通过实际操作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食品安全检测关键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分析技巧,进而熟练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对食品成分和品质进行评估,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满足食品安全检测岗位的专业需求。

2.食品理化检测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从整体上来讲,食品理化检测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

2.1 内容比较单一,验证性实验占比较大

在食品理化检测的实践环节当中,水分、蛋白质、苯甲酸、脂肪等项目被涵盖在内,上述项目大都呈现出各自为阵的状况,实验样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项目基本上不具备连贯性。然而,当企业或食品检测机构对某一类样品进行常规检测时,他们往往遵循固定的检测流程,这导致实验安排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在当前的实践教学环境中,实验内容往往侧重于验证性质,这种实验形式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已学的理论知识,从而深化对理论体系的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但是,如今食品验证性实验基本上运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在进行实验活动时,学生往往处在被动位置上。在教师指令下展开实践操作,基本上不具备自由选择的空间。因此,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主动性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2.2 缺乏完整分析实验样品的能力

食品分析的整个程序如下:采集食品样品、明确实验方法、处理实验样品、配置实验试剂、校准和组装实验仪器、实验测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但是,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学生并未真正融入到实验设计这一环节中,在实验前期准备工作中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在实验阶段,尽管所需材料、设备与试剂已由教师精心备齐,学生一旦踏入实验室,其实验操作往往仅限于教材所列步骤,此类刻板的程序化过程对他们的探求精神及创新能力形成了制约。在实验环节,学生大多只参与了食品样品的初步处理和检测,而忽略了样品采集、制备和保存等关键步骤,正是这些常在标准化流程中被疏忽的环节,真正决定了食品分析的全面品质与精确度。此外,学生并未去思考实验方法是否合理、试剂选择是否恰当、试液配置方法是否有效等。因此,即便是进行了实践操作,学生依然对食品分析的整个流程与顺序并不了解。与此同时,因为学生并未真正进行实验准备活动,所以储备的实验基础操作技能是明显不足的。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无法正确配置试液和调试设备,在面对数量众多的分析方法时,显得手足无措,这也使学生在学校所获取的知识和未来的工作岗位对接出现偏差,在真正进入到工作岗位之前还需要进行二次培训。

2.3 考核机制不合理

考核是对学生自身的实验态度、储备的实验知识与实践技能、知识运用能力等方面进行有效评定的方式之一,也是对实践教学成效进行检测的载体。考核环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产生指导价值。纵观过往的实验考核体系,尽管涵盖着实验操作以及理论考试成绩,然而实验报告整体的占比相对较高。此种考核形式表现出一定的缺陷性,会导致学生更加关注实验报告的书写,忽视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操作,这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能训练与提升。

3.食品理化检测实践教学设计举措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食品理化检测实践教学工作改革势在必行,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化,降低学生学习的被动性,重视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以及科研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这也是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有效途径。

3.1 构建层次多样的实践内容系统

食品分析实践课程体系的特征是实验原料来源广泛且数量众多,需要进行的分析项目多样,检验方法种类较多,因此整个课程体系内容丰富。为了促使学生在相对有限时间中可以获取有效的训练,提升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需要关注实验安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选择适宜的实验方法时,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基础技能的扎实训练,也要充分考量实验室现有仪器与设备的实际效能和适用性。通过这样的考量,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多元化的分析与测试方法,从而确保他们能够在实验中不仅锻炼技能,还能对实验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的利用。

在进行实践教学工作时,需要落实形式多元化的实验内容。第一,对于之前实验内容比较孤立的状况,在对部分常规性的项目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个样品、多个项目”的方法。换言之,在处理同一实验样品时,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多元化的实验项目以进行全面的分析。举例来说,通过一系列综合实验,我们可以同时测定午餐肉中的胆固醇含量、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以及奶粉中的维生素B1含量。教师可以将上述实验项目的原料均转变为午餐肉,实验项目题目转变为对午餐肉品质的测定。在进行了上述调整之后,实验活动的综合与系统性得到了强化,同时能够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提供一定的保障,为学生有效掌握食品检测分析技能奠定了基础。第二,为了引导学生有效掌握多元化的检测方法,可以落实“一个样品、多个检测方法”的策略。换言之,对于同一个实验样品,运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检测与对比,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多元化检测意识。比如,在对酱油中的山梨酸以及苯甲酸进行测定时,可以运用紫外法、气相法以及液相法等进行检测,使学生可以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发散思维意识,提升对文献资料进行查阅的综合能力。在面临实验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操作。实验结束后,鼓励各小组之间进行深入的讨论与总结,以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第三,鉴于食品检测分析实验原料的多样性,前处理方法也需因材料而异。为此,教师可以实施“一法多样”的教学策略,即针对同一实验方法,选用不同种类的实验原料。例如,在进行“食品中水分检测”实验时,可以选取面包、蜂蜜等作为检测样本,结合当前实验条件,采用直接干燥法或水分测定仪等多种方法进行实验操作,以此加深学生对不同原料处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利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意识到面对不同的实验原料,需要运用的预处理方法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种实验样品,测定方法不同,最终得出的实验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促使学生提高对样品前处理及分析方法选择两个环节的重视程度。

3.2 设计综合性实验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综合性实验强调学生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多元化实验原理的运用,以此来制定出既高效又合理的实验计划。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这正是对他们学习成效的一次全方位的评估。综合性实验是对基础实验的进一步扩展,整个过程涉及实验选题、资料搜集、方案设计、教师审核可行性、学生自主操作、撰写报告以及讨论总结等环节。实验选题应依托教师的专业眼光、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实验设施等条件,同时倡导学生独立定题,确保所选内容涉及食品检测分析的核心技术及要点,一旦题目确立,学生需在一周限期内上交实验计划,教师将基于现有实验设备和条件进行评审,并挑选出最佳方案。教师在挑选方案时,必须严格恪守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准则。接着,学生依据教师审核通过的实验计划,明确实验所需的物料、化学用品和实验设备,并在实验员的辅助下开展试液调制、设备校准等初始准备作业。

在学生正式展开实验操作活动时,教师需要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性的解决方案。学生在实验时间及实验顺序方面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与灵活性,但是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出具相应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学生再次确认实验设计以及实验操作的重要环节,可以强化学生对实验问题思考的深入性,也可以为学生毕业论文的书写提供一定的助力。

在综合性实验活动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参与到食品检测分析以及研究的整个过程当中。在实践环节,学生处在相对主体的位置上,不会再被动地等待教师的安排。在确定实验题目,再到实验开展,最后到实验结束的整个过程当中,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性的思维也会因此形成,对于实践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能力也会变强,为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3.3 优化考核方式

合理地对学生的实验程序进行评定,可以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客观映射,这是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考核一方面能够对教师教学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也可以考量学生学习成效。评分标准的客观、合理及公正性水平会对教学及学习的整体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出一套相对健全的考试考核机制及评分的标准。

实验考核涵盖两个板块的内容,分别是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在进行考核工作时,教师需要将学生每次实验的表现考虑在内,创建出过程性的评价系统,重点关注学生完成整个实验活动的具体过程。验证性实验的考核体系包括学生的实验准备投入度、出勤情况、实际操作表现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其中,实验报告尤其能反映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其质量是衡量实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实验报告形式,聚焦于数据处理的精确性和结果分析的深度,鼓励学生深入探讨实验中的异常情况,并运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对于综合性实验,考核应全面覆盖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的实验表现以及课后的总结反馈。实验方案的评分不仅基于初稿和终稿的内容,还需考虑学生的个人学习水平。学生的实验表现则涵盖实验纪律、操作规范性、原始记录的真实性以及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等多个方面。这样的考核体系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成效和综合素质。课后总结主要涵盖对学生表达能力、实验特色及研究价值等内容的探讨及评价。

结语

食品理化检测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高校教育逐步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迈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根据食品理化检测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采用适合高职教育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

许朝丽(1981.11-),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本科,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食品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