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是培养高素质、全方面人才的重要措施,更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食品营养与安全是食品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其思政元素丰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深挖课程思政要素,智育与德育并抓,为培养专业素养高、职业道德素质强、“德、规、技”兼备的新时代食品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教育部2020年5月制订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价值塑造更是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价值观的塑造。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专业应用及研究人才的重任,更肩负着学生的价值塑造及思想引领。因此,除思政课程外,高校中专业课程也需实现“课程思政”,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融合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教授专业知识同时,实现“价值引领”。本文以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为例,探索课程思政教育必要性及实践路径。
1.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 顺应发展趋势
2019年全国营养调查显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及肥胖等慢性疾病发病率迅速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同时,食品安全问题如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害化学物质超标、生产过程不卫生等频发,影响国民身体健康。《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 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强调,营养对于维持人体生命、促进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国民营养健康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指出“健康是促进人体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食品的营养健康已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新需求,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研究也将是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因此,培养系统掌握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同时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食品专业人才将会对未来食品产业发展产生极大助力。
1.2 高度贴合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特点
食品营养与安全是研究食物营养、食品卫生与人群健康的综合性课程,内容涵盖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营养素功能及来源、不同食物营养价值、食品及环境中有害因素及其预防、各类食品卫生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该课程教学目的是改善人们营养状况、保障人体健康,是食品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发展现代食品工业及培育食品从业人员的重要课程。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综合性,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将该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深入挖掘课程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并结合课程知识融入教学设计,实现专业课程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加强课程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为培养专业素养高、社会责任感强、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坚守食品安全的新时代食品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2.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
2.1 细化教学目标
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的综合目标是培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牢记安全红线、具有系统营养安全知识与技能、较强社会责任感和较高职业素养的“德、规、技”兼备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可细分为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
智育目标:系统掌握食品营养理论知识;掌握各类食物营养价值及评价标准;掌握不同人群营养特点;掌握食品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了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科学独立分析食品营养与卫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其今后从事食品生产及质量管理、食品营养与安全评价、营养健康指导或科学研究等奠定基础。
德育目标: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诚实守信、责任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中国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求实创新的工作态度、科学的研究思维、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职业道德素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2.2 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设计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是思政建设重中之重。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出发,探寻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思政元素,建立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思政资源库,见表1。
2.3 强化师资力量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力量。思政教育属于隐形教育,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及时关注学科前沿的创新研究成果、社会热点及食品行业动态,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教学团队要充分发挥组织作用,定期组织教师研讨交流,进行集体备课、磨课及课程竞赛,提高教学水平;充分整合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资源,可通过“结对子”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交流学习,开展“课程思政”专题讨论,丰富思政理论知识,优化思政融合点,增强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此外,教师在思政教学过程中,要“言传身教”,通过言行举止展示良好的师德师风及人格魅力,传递正能量。
2.4 创新教学方法
思政专业知识理论性强,内容相对枯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填鸭式”说教,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多采用案例分析、主题研讨、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润物无声中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授营养食品制作内容时,将班级学生分成营养配餐小组,每组为不同人群(如正常成年人、糖尿病人群、高血压人群等)配制一日或一周营养食谱,各小组进行食谱汇报,小组间进行营养食谱评价分析,最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平衡膳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在讲授食品安全知识时,结合社会热点和食品安全问题如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安全问题产生原因、解决方法、制度缺陷以及如何预防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牢守安全红线、为人民群众食品安全负责的意识。
2.5 拓宽教学渠道
拓宽教学渠道,理论实践结合,线下线上并行,课内课外联通,校内校外融合。充分利用线下课堂主渠道,拓宽线上授课新方式,发挥超星学习平台、慕课及翻转课堂等线上平台优势,将课程资源库、授课PPT、视频和案例、课程测试等内容引进线上授课系统中,方便学生获取资料。邀请校外食品专家及企业高管与专业课教师形成合力,将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充分整合,使学生了解食品行业新动态及新技术,增强知识储备,以适应未来行业发展。此外,实践活动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建立食品营养与安全相关社团与社会实践团队,定期开展“食品营养安全进社区”等活动,向人们普及食品营养基础知识、慢性病预防的饮食模式、安全食品的选购及鉴别方法等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同时提升食品营养安全知识的普及程度,实现“学社融合”,构建课程思政新形式。
结语
食品营养与安全是食品类专业的重要课程,该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细化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同时借多元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渠道,将专业知识和德育元素传递给学生,初步探索了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但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思政建设仍面临很多挑战,在今后教学活动中,还需继续丰富课程思政资源库,提升教师思政素质和课堂教学效果,完善学生考核方式及课程思政评价方法等,以建立更加完善的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能力塑造,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基金项目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校级重点课程XJXK202203。
作者简介
罗亚惠(1996.04-),女,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天然产物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