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孤城重情、真诚、澄澈。如你所知,在当今这样一个坚硬、功利、扁平化的时代语境中,这样的存在必然会有些“格格不入”,他不会“混社会”,也不屑“往上爬”,必然会受到生活的“毒打”和“教育”,往往跟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无缘。在生活的庞然大物面前,孤城多以一个弱者、“失败者”的形象出现,他不扮演成功者,并不以失败为耻,而是安之若素,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直面生活的惨淡与困窘。尤其是,他写作,将这一切对象化,进行着“失败之书”,事实上这种书写本身便是勇者、斗士的行为,因为失败者是不敢正视、不敢承认自己的失败的,直面自己的失败,首先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其次才有战胜失败的可能。故而,作为弱者、失败者的孤城,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个侧面、表面甚至一个假象,事实上,他更是一个强者、勇者,作为诗人的孤城是内心骄傲、高歌长啸、睥睨一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他的诗也由之具有强烈张力。
1
《山水宴》的题材内容,多为山水、自然,这些诗或可称为现代山水诗,是一位现代人在现代语境中对于自然山水的观照与书写。这里面是有一个大的前提和背景的,即现代人家园的逝去,古典的、完整的乡村社会图景在当今已然岌岌可危、支离破碎,现代人不得不“在路上”,如鲁迅所言“走异路,逃异地”,去逃避、去追寻,过一种与古典情境迥异的人生。这样的过程,于孤城而言便是一个人的孤行、独行、远行,正如他在诗句中所写:“人世这趟,怎么挣脱,都像/孤注一掷”(《给溪流》),“我们被时代遣送——像病人一样病在所有病人的眼中”(《雨下茗洲》)……他在行走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在异地、异样、异质性的山水中寻思和品味人生的真谛,找寻并构建真正的自我。
山水于现代人而言有着复杂的意味,一方面,现代的山水与古典的山水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自然之神性的一面已被祛魅,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要变化,过去的那种面对自然山水的情感方式、价值方式已经不再有效;另一方面,山水仍然有其不变的、恒久的一面,对于饱受“现代病”、“城市病”、生态危机等问题困扰的现代人而言山水确又构成一个重要的参照和坐标,一定程度上它仍然具有疗愈和拯救等功能。孤城的诗中也体现着上述纠缠、复杂的关系,或者说,这是孤城写作的出发点。《我家田棚》中有着时间之快与慢的对比,这实际上也是两种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对比:“杯子里的酒不急/人不急/蝴蝶谷成千上万的蝴蝶/有的是时间/把曾经春红当成揉皱的心情/熨平”,之后则写了自己的精神和价值归依:“棚外群山相对出——白云洗出的/笔架/恰好适宜放下余生/这支闲笔”,“余生”与“闲笔”在匆忙的生活之中宕开一笔,人生也便具有了余裕与余味。《剩下来的时光,我打算这样度过》则直陈自己的理想“找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悄悄住下来。房子不要大,门前屋后一定要有花园/见过面的,就不再见面了。没见过面的/就不见面了/清晨,安静地与随便一片嫩叶交换/对尘世的态度/栽三两竿瘦竹,适时帮我搀扶一下/宣纸上歪斜的羊毫/每天种几粒文字,与晨光中的尘埃/相匀称”。然后,写到了自己的“小”与“微”,同时也显露出内心的块垒:“让连绵苍山教我,一遍一遍在心底默念:/渺小的小/卑微的微/与迎面下山的蚂蚁唠嗑/称兄道弟/累了,就近找一片树阴小坐/看筛了一地的阳光,回忆清贫稿纸上走过的个人史/一脸淡泊/——我挣扎过。现在不了。”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内涵。诗的最后写道:
赶上下雪天,就一个人出门
不走远
就在那一枝梅花能照看到的地方,发一会儿呆
向晚的湖边
一轮明月安详,若你恰好看见,那是七十亿分之一的
孤城
与八百里弓背的波浪一起,练习恢复平静与
归隐
这里面有着经历风雨沧桑之后的达观、淡泊,山水既是外在的镜鉴,也具有了人格特征,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或者一种映射。在《草木人间》中,孤城写道:
秋凉。晨光与暮色交替,洗换
一滴露水里的村庄
木叶翻动,动作无疑娴熟。万物倏忽
皆有葱茏的味觉。
于无形,于虚旷,食客归隐。
呐喊。一个人的海啸。卑微到
可以忽略
一切居于别处,光阴再三按捺
替灰烬
暂管真身
这里面有着对于山水、万物、时光的深入理解与体恤,体现着睿智、宽和的人生态度。事实上,孤城对于山水的书写,不仅仅是呈现外在的、对象化的山水,而更重要的是呈现他自己的人生立场、态度与价值抉择,或者说,写山水的目的其实是写人生。
2
的确,人生才是孤城诗歌真正的中心和重心,他的诗体现着人生的宽度、厚度和丰富内涵,包含着他对人生的深入理解。孤城在生活中比较内敛、不动声色,他更多的是将丰富、敏锐的感受、体验融注到文字之中。现实中的颠沛流离、喜怒哀乐,所经历的挫折坎坷,都呈现、折射、渗透到诗歌之中。《铁匠铺》一诗被列为诗集《山水宴》的第一首,可以想见诗人对它的重视和偏爱,在我看来这首诗的确写得好,在孤城诗歌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山水已有形
风物仍在碰撞。茶马古道
纳西族妇人背驮幼子,身后紧跟
另外
三块嫩铁。怯怯的
面呈酡红,内心尚未溅落锤声
人世如淬
光阴的手艺
尚未找到适合的铁砧
把孩童喻为“嫩铁”确有让人触目惊心之感,“细思极恐”,但是,认真思量又不能不叹服其准确、传神、深刻。作家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曾有这样的表述:“(年轻时)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孤城所说的“人世如淬”与王小波所说的“受锤”堪称异曲同工。“光阴的手艺/尚未找到适合的铁砧”,诗的最后预言了人在成长中所必然会遭遇的挫折、苦痛与打击,这是对于人生悲剧性的深入认知。但是,应该看到,这样的书写又并不是消极和否定的,恰恰相反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具有一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反抗性、英雄主义色彩。
由此,孤城对生活往往取“弱势”“守势”,体现出叶嘉莹先生所说的“弱德之美”。《旁观者》中说:“我且活着。只是活着/如你所见/一日日,长风无从拆走我内心的庙宇。”他对生活没有过多的欲望和期求,很大程度上“只是活着”,但是,在这过程中仍然是有坚守的,有捍卫的底线。《冰》中写:“聆听岁月的利斧声/伐向身体的深处。”这里面“岁月的利斧”与“身体”之间构成让人心惊的关系,有一种受难感,也极具普遍性,能够唤起更多人类似的感受与体验,引起共鸣。《窗花》中写道:“所有的美/都是一口一口喂刀刃,喂出来的。”令人心惊地传达出了爱、美与“伤害”之间的关系。《给一只小鹿》中写道:
我来看你,不过是想模仿和自己安静地待在一起
世道诓人,
好像也没什么好去处
透过你粉嫩的茸角
我看出锯子的形状,还有血。疼痛的泪光。然后才是
点点梅花删出来的凄美
这里面是写小鹿,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之旅不可能一直完满、顺利,伤害、血泪、挫折在这其中在所难免,一定意义上也是成长所必须的。但是,生活之中毕竟也还能够“和自己安静地待在一起”,也还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凄美”,有着珍贵的、值得珍惜的部分。《行者》中,诗人写道:“尘世有毒辣的日头/我有晒不黑的血液。”这里面便体现着强烈的生命意志和主体性力量,“晒不黑的血液”于孤城而言是在“弱”的外表之下的另一面。
3
孤城好饮,亦善饮。酒桌上的孤城每有千杯不醉、豪气干云的气概,这是在平日处于被压抑状态的“酒神精神”的显露。这种酒神状态,于孤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是与其精神心理特质高度吻合的。与酒相伴的孤城是快乐的、洒脱的、逍遥的,与友朋的相聚成为欢宴、佳节,人生既有悲剧性的一面,也有美好的、可贵的、可爱的一面。诗与酒,恰如平庸生活中的一束光,能够照亮人生,提供一种指引、召唤与想象。《在草原,做一个幸福的醉酒人》中写道:“黄河随马鞭一起,被甩手扔在身后/星空踉跄/深一脚篝火余光,浅一脚马头琴声的低回/四面八方/鄂尔多斯之夜,每个蒙古包都孵化一豆鹅黄/怎么走/都有柔美草叶,铺就叫人迷失的苍茫——”
在草原,做一个幸福的醉酒人
或者哪儿也不去
沿着杯盏的长调,栽在随意一处草丛,恣意睡去
不时扒拉开脸旁,黑骏马热气腾腾的响鼻
体现了一种恣意、出神、自由的生命状态。《夜饮小记》中则写:“犹如垂佑——一根灯线下,结三个傻瓜/三个亚光的人/挤在春夜的包厢里,慢慢便动了赴醉之情/蛙鸣未起,笑语鼎沸。高脚玻璃杯里/红色狼毒花开了几度/又谢了几回/——那些空酒瓶腾出的恣肆处,诸如暗地/诸如昏天,诸如枕海的感觉……/渐次滋生。”此处众生均已渐有“醉意”:“有人盗梦为马/暂时辞退了尘世/有人站在高寒处,临风垂泪/有人躲闪不及/做了虎口震裂,枪挑十一辆铁滑车的高宠——/一条道走到黑。”有一种飞扬、奔放的自由。“酒”的状态,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与“诗”的状态相等同的,两者都是对于庸常现实的超越,是对于理想状态、可能性生活的达成,孤城诗中关于酒的书写可作如是观,事实上他的诗歌书写本身亦可作如是观。
在诗、酒状态之中,人生可以呈现其更丰富、本真、自由的状态,获得更多的弹性与自由。生活有热烈的一面,也有冷寂的一面,有欢乐的一面,也有悲伤的一面。《伤别赋》《在哀牢山,回想郏县三苏园》《西河微茫》等之中有直面人生真相的冷峻和沉静,《梦归江南》《一步一莲花》《两个三河镇》等诗则婉约、绵长与细腻,各有意趣。孤城注重诗的余韵、余味,他的诗多为短制,凝练、蕴藉,在有限的诗行中含纳丰富的内容,正如《互为翅膀》中所写:
留一首诗不写,只存放在心底
这是紫薇,这是海棠,这是合欢……
停一杯酒不喝,细听蛐蛐儿用小牙齿
蘸月光
将别后的秋夜,磨得日渐凉薄
这里面包含了写诗的真谛,实际上同样也包含了某种人生真谛,体现着人生智慧。《养鱼经》一诗颇有意趣,同时也饱含深意:
一条鱼孤单
两条鱼乏味
三条鱼
刚好
救活一缸清水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诗中既体现着诗人日常的经验和生活的趣味,同时也有着象征性和哲理性,耐人寻味。
4
在被问及“人生应该如何度过”时,作家金庸曾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这样一种快意恩仇、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生态度无疑可以成为一种典范。对于好诗亦好酒的孤城而言,大抵也是如此,诗歌写作既是他的“大闹一场”。他一个人独行,参加人世与山水的盛会、欢宴,他热爱于此,沉醉于此,诗歌是他的宿醉一场。他写欢快之诗,也写悲伤之诗,写切近之诗,也写邈远之诗,写沉浸之诗,也写出离之诗……诗歌既是他的沉醉,也是他的大梦方醒,诗歌既是一场人世的欢宴,也是一个人的苦行。诗酒相伴,孤城有福!
王士强,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诗探索》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