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数日内皮肤、黏膜和巩膜呈现黄疸的一种常见现象。大部分新生儿黄疸属于生理性黄疸,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足月儿1~2周自然消退,早产儿在3~4周自然消退。然而,新生儿黄疸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表现,需要引起重视和及时处理。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并指导您如何应对这一常见问题。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皮肤和黏膜呈现黄色,常见于出生后2~3天内发生,且在出生后第一周内逐渐加重的现象。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宝宝体内积聚过多所引起的。胆红素是由于血红蛋白代谢所产生的,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和排泄,但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其胆红素代谢能力不如成人,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造成黄疸。并且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生理性黄疸较为常见,生理性黄疸出现晚、进展慢、程度轻,但对于低出生体重儿或危重新生儿仍有潜在危险,同样要引起关注,而病理性黄疸则可能由感染、溶血、先天性代谢障碍等原因引起,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新生儿黄疸在出生后2~3天内开始表现,通常从头部开始,逐渐向身体其他部位蔓延。重度黄疸可能伴有神经系统方面的表现,如烦躁不安、抽搐等,应及时就医。
皮肤、眼睛和黏膜发黄:这是新生儿黄疸最为明显的症状,通常从头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发黄程度会随着胆红素含量的增加而加重。特别是眼白部分的发黄更易被察觉。
黄疸延迟消退:正常情况下,新生儿黄疸会在出生后的一周内逐渐消退,但如果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两周仍未消退,可能需要及时就医。
食欲不振:新生儿黄疸可能会导致宝宝食欲减退,表现为吃奶不好、哭闹不安。食欲不振也可能会加重宝宝的体重下降,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小便颜色深黄:由于胆红素过多,在排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小便颜色深黄的情况,甚至略呈棕色。若发生发烧、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其他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
表情不稳定:宝宝出现黄疸可能会使其不适,情绪上可能会表现出不安、易激动、哭闹等不稳定情绪,要及早发现并及早治疗。
皮肤搔痒或者有皮肤炎症:iv64pmBbrgWX/fy8KnKDVlPZ9t7l98tP3DePciHB7aw=宝宝皮肤黄疸可能伴有皮肤搔痒感或者皮肤炎症,引起不适情况。
定期产检:新生儿母亲为RH阴性血,父亲为RH阳性血在孕期12~16周、28~32周和36周测定血型抗体,及早用药干预,必要时给予孕妇抗D免疫球蛋白。
定期随访:进行产后医疗服务,及时就诊并接受新生儿全面健康检查,医生会检查新生儿黄疸指数(TBIL)水平,评估黄疸的严重程度,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预防感染:感染是导致新生儿黄疸的一种常见原因。预防新生儿宫内感染,保持宝宝周围环境清洁卫生,勤洗手,避免宝宝接触有感染风险的人群或环境,可以有效预防感染导致的黄疸。
维持良好的水分和营养状态:确保宝宝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同时保证宝宝正常的饮食和营养摄入,有利于促进胆红素代谢,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定期日光浴: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有助于促进皮肤中的胆红素代谢,定期进行适当的日光浴,有助于减轻新生儿的黄疸症状。
自然排毒:保持宝宝排便通畅,不要过度干燥宝宝皮肤,可以通过适当的按摩和抚触来促进宝宝排便及排毒,有助于预防黄疸的发生。
注意避免药物不当使用:在宝宝出生后,特别是在出现增加黄疸时,不要私自给宝宝服用药物,以免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总而言之,在面对新生儿黄疸时,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新生儿黄疸虽然常见,但却不容忽视,及时的预防和治疗对宝宝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通过本文介绍的预防方法和应对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应对新生儿黄疸,保护宝宝的健康,共同为宝宝的健康和成长努力,打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作者单位: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