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自动驾驶万亿赛道

2024-07-23 00:00:00邓思邈
财经 2024年15期

激活万亿元规模自动驾驶产业赛道的信号逐渐清晰。

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北京《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的截止时间为7月29日。其中所指自动驾驶汽车包括有条件自动驾驶(L3)、高度自动驾驶(L4)、完全自动驾驶(L5)功能的汽车。

虽然北京不是最早制定自动驾驶地方性法规的城市,但一位曾参与过类似地方法规制定的业内人士认为,北京的政策法规体系的整体架构较为完整,涵盖地方立法、相关管理规范及执行操作。

北京《征求意见稿》的一大亮点在于,首次明确支持自动驾驶汽车应用于网约车、汽车租赁等场景,这大大扩展了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的想象空间。

这也意味着中国自动驾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光大证券在7月2日的研报中提出,此次北京《征求意见稿》标志着车路云技术框架下的高阶自动驾驶,从小范围测试验证阶段全面进入大规模示范应用的新阶段,有望从地方区域内标准逐步推广至全国。

全国性的政策也同步推进。7月3日,工信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五部门确定20个城市(联合体)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北京市也位列其中。而1月公布的《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的通知》中提到,申报应用试点的城市需满足“具备支持开展应用试点的地方性法规或管理政策、组织协调机制等政策保障条件”这一要求。

拓展应用场景

北京《征求意见稿》共六章三十八条,其中有四个方面最值得关注。

在创新活动场景方面提出,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城市公共电汽车客运、出租汽车客运(网约车)、汽车租赁等城市出行服务三大场景。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表示,这意味着今后自动驾驶乘用车的应用场景不仅仅局限于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领域。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预计,当前网约车和巡游出租车每年营运收入达到5000亿元规模,汽车租赁收入每年约为千亿元规模,未来无人驾驶出租汽车和租赁汽车产生的营运收入预计不会低于目前规模。当前全国专职从事网约车和巡游出租车的数量约为500万到600万辆,社会租赁车辆约为200万辆,对应车辆置换也是一个万亿级市场。

在备受行业关注的交通违法行为处理方面,北京《征求意见稿》指出,自动驾驶汽车上道路行驶期间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由公安交管部门按照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和认定。车内有驾驶人的,依法对驾驶人进行处理;车内无驾驶人的,对车辆所有人、管理人进行处理。

事实上,对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这一点,深圳和江苏的相关法规此前均作出了相关规定。

《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规定,有驾驶人的智能网联汽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智能网联汽车一方责任的,由驾驶人承担赔偿责任。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在无驾驶人期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智能网联汽车一方责任的,由车辆所有人、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

新修订的《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中表示,有条件自动驾驶汽车、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发生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机动车驾驶人实施处罚;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发生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汽车所有人、管理人进行处理。

就此来看,北京《征求意见稿》与其他地方不存在实质性差别。前述曾参与过地方法规制定的业内人士表示,“各地对责任认定没有什么区别,因为都不能超过《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

不过,纪雪洪指出了其中的细微差别,《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和《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要求高度自动驾驶车辆需要车内配备安全员驾驶人,出现责任事故归安全员负责。目前很多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发展到了车内无需安全员的阶段,按照北京《征求意见稿》,当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发生责任事故时,由车辆所有人、管理人负责。

此外,北京《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自动驾驶汽车企业应当完整、真实、准确、客观地宣传汽车自动驾驶功能。

顾大松认为这条规定也至关重要,一些企业对于自动驾驶功能存在虚假宣传、打擦边球的现象。例如,曾发生过法律上属于辅助驾驶,但一些企业自称其车辆功能为自动驾驶的情况,这样的宣传方式会误导大众,也存在安全隐患。

在影响评估方面,北京《征求意见稿》提出,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每年定期对自动驾驶汽车创新活动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形成年度报告报市政府,并向社会公开。

顾大松表示,自动驾驶仍处在创新发展中,无论是测试阶段还是示范应用阶段,自动驾驶企业并未详尽披露相关数据,公众对此认知也比较模糊,例如“接管率”(接管是指自动驾驶汽车从自动驾驶状态转由安全驾驶员进行驾驶的过程)等指标。如果明确规定企业定期向政府报告,并向社会公开相关数据,能够让公众及时了解自动驾驶的相关情况,也能帮助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北京立法的意义

在北京之前,深圳、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武汉等地已先后就智能网联汽车出台地方立法。

其中,《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最早于2022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于2023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无锡市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苏州市智能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分别于2023年3月1日、2023年12月1日、202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据《湖北日报》6月21日消息,《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草案)》已进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阶段。

对此,纪雪洪认为,北京《征求意见稿》整体比较完整,包含管理机制、产业创新发展、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创新活动规范、安全保障等方面,涉及了自动驾驶比较关键的领域。

前述曾参与过类似地方法规制定的业内人士表示,北京、深圳、上海浦东等地拥有较高的地方立法权限,能够对自动驾驶行业进行管理和规范,而地级市出台的地方法规属于促进法,其主要是支持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而非管理。同时,北京《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将进一步完善其政策法规体系,为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修订提供参考,进一步激活产业发展的动力。

企查查数据显示,中国现存5539家自动驾驶相关企业,近十年注册量呈现波动式增长态势。其中,2021年注册1048家,同比增长32.49%,达近十年注册量高峰;2024年上半年已注册263家,同比增长9.13%。

从城市来看,深圳现存901家自动驾驶相关企业,居全国首位。石家庄、北京分别现存356家、133家,居全国前三。此后是南京、西安、惠州等地。

北京市对于自动驾驶落地的探索已有成果。从2020年9月开始,该市规划建设了全国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围绕“车路云网图”五大要素,开展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关键技术验证。目前,示范区累计为31家测试车企发放了路测牌照,自动驾驶测试的里程超过2800万公里,年内计划实现全市600平方公里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全覆盖。

筹谋产业升级

2023年底以来,中国自动驾驶行业频频传出政策利好消息。

2023年12月,奔驰、宝马、智己、长安、极狐、深蓝、阿维塔、赛力斯问界、比亚迪等多个汽车品牌宣布获得了L3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2024年6月4日,工信部、公安部、住房和城市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发布消息,中国首批确定蔚来、长安等九家汽车生产企业和使用主体组成的九个联合体,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七个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试点产品涵盖乘用车、客车以及货车三大类。试点过程中将系统开展产品测试与安全评估,探索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准入管理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

2024年5月15日,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在武汉首次亮相。图/IC

2024年7月3日,工信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市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五部门确定20个城市(联合体)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

“车路云一体化”与“单车智能”“车路协同”代表了不同倾向的技术路径:“单车智能”是指通过安装传感器等设备让汽车具备自主控制能力,由于其传感器可获取范围有限,因此受到使用环境限制也较多;“车路协同”是指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并在全时空动态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车辆主动安全控制和道路协同管理,充分实现人车路的有效协同,保证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从而形成的安全、高效和环保的道路交通系统;“车路云一体化”则是将车辆与道路数据同步云端,通过实时交互实现自动驾驶,因需要道路实时数据,要铺设大量道路信息获取设备,成本高昂。

前述曾参与过地方法规制定的业内人士认为,“车路云一体化”把“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这两种技术路径融合到了一起。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克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单车智能”和“车路云一体化”属于技术发展的过程。“单车智能”是“车路云一体化”的基础,“车路云一体化”是单车智能的升级。

这也符合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整体发展趋势。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曾多次公开表示,“电动化是汽车变革的上半场,下半场将是智能化,汽车变革的下半场将带来万亿级规模的新业态。”

王传福在2018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表示,这里的“万亿级规模”指的是整个汽车智能化产业链发展催生出来的新业态,“譬如互联网、信息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道路出行、保险,甚至城市公共建设等都可以参与进来”。同期,王传福还预测“2035年,(全球)将全面进入汽车智能化时代”。

前述业内人士也认为,在电动化上半场中国目前已有优势,为了维持这一优势,接下来就是要向智能化、网联化阶段发力。

纪雪洪认为,从北京《征求意见稿》到国家层面的自动驾驶政策部署,一方面反映出,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进入了快速更新迭代的时期;另一方面,相继出台的新政策和法律法规,是希望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积极进行各方面准备,从而引领产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