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4-07-22 00:00:00李敏孔丽云
专用汽车 2024年7期

摘要: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已被纳入国家战略,高职院校响应国家号召积极筹建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然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涉及学科面广,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明显,给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研分析,得到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专业发展现状及产业人才需求现状,并从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三个维度给予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的发展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可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收稿日期:2024-03-08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407034

1 前言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汽车被列入“十大重点领域”,“智能网联汽车”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正式提出。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及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国家将持续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发展方向,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使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对欧美的赶超。到2025年中国标准的智能汽车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将基本形成,种种迹象表明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已被纳入国家顶层规划。

2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背景

21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背景

随着汽车产业向“新四化”的加速迈进,原有的产业边界正在变得模糊,汽车与其他产业间、汽车前后市场间、汽车后市场各领域间的跨界交融速度越来越快,企业类型、业务模式、业务流程等正在加速重构。在此背景下,汽车人才类型的分界线也随之日渐模糊,职业、岗位、工作内容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能力要求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智能网联时代,重新定义汽车产业和汽车企业,进而重新定义汽车人才,已成为业内广泛共识[1]。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调研数据估算,预计智能化与网联化所带动的汽车新增产值到2025年达到8 000亿元人民币[2]。

22 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发展背景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产教融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推进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2021年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被列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各高校陆续开始该专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指出,在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向智能网联汽车专业转型升级滞后,不能满足企业急需的情况下,近年来企业已经将目光转向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等专业展开人员招聘,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计算机类专业(占比2317%)已超过汽车类专业(2001%)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从业人数占比最高的专业,其次为电子信类(1970%)、自动化类(1568%)。用人企业普遍反映这些专业学生不仅难招,而且难用、难留[3]。因此,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崛起必须进行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

3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现状

31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使用CiteSpace 对“智能网联”“人才培养”领域的在CINK发表的228篇文献进行研究,对关键词共现、发文时间和发文量、聚类和时间线、高被引文献、突现词进行分析,探寻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31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章整体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对于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有助于揭示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选择“nodetype”为“keywords”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如图1所示,最终得到N=149、E=258、Density=00234,N表示节点个数,E表示节点之间的连线数,Density表示网络密度;模块值(Modularity Q)为06651,平均轮廓值(Weighted Mean Silhouette S)为08548,模块值在03以上就意味着得到的网络模块结构是显著的,平均轮廓值在05以上可以认为聚类结果是合理的。因此该聚类可信度高,结果是具有参考价值[4]。

312 发文时间及发文量分析

如图2所示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培养文献发文量。2016年1篇、2017年6篇、2018年4篇、2019年24篇、2020年22篇、2021年53篇、2022年48篇、2023年70篇,文献发布年均增长量为162.23%,说明该领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313 聚类和时间线分析

通过聚类及时间线视图(图3)分析,得到该领域的研究有6个聚类:#0人才培养;#1智能网联;#2课程体系;#3智能技术;#4车辆工程;#5培养模式。

聚类时间线视图分析有助于了解该研究领域在每个阶段的研究热点,有助于把握项目的研究方向。通过时间线视图分析可知,虽然智能网联汽车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从文献角度分析职业院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如表1所示,仅从2017年才开始启动,2017—2023年期间,职业院校对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从传统汽车向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转型,主要围绕专业跨学科、实训基地、课程体系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未来一段时间这些热点领域的研究也将会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314 文献分析

通过对高被引、近期发表的文献得知在智能网联专业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的组建至关重要。针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解决方案方法有以下几点:

a校内师资互融共建。将传统汽车技术专业群、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电子技术专业群等专业群教师结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师团队。团队教师相互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促进教师团队在专业能力跨领域融合,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促进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转型升级。

b校内培育教师转型提升。可以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和在职深造,以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制定阶梯式教师成长制度,有针对性地培养新进教师、骨干教师和专业负责人,使他们在不同阶段得到适当的培养和发展;鼓励教师朝向复合型教师的方向发展,即培养他们在多个领域发展。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转型提升。

c外引企业优质人才。可以扩大招聘途径,吸收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加入专业师资队伍,并聘请知名汽车企业专家、互联网企业专家及高校教授组成教学团队,促进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师资力量双向流动,促进产教融合,保证教学内容与产业态势实时吻合,促进多方合作共同育人,共同发展[5]。

315 突现词分析

通过CiteSpace的Burstness功能进行突现词分析,突现词能够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得到领域关键词的起始爆发时间、结束时间和强度,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智能网联人才培养领域在某一时间段讨论的热点话题,有利于对该领域前沿动态的把控[6]。图4是项目研究领域的热点突现词,Year代表原文发表年份,Begin代表突现的开始年份,End代表结束年份,Strength 代表突现强度。

从突现强度和持续时间上看。发现“新工科”的突现强度最大,其次是“跨学科”,突现强度分别为104和086,活跃时间均从2019—2020年,进一步表明了智能网联专业,是一门多学科多融合的新专业,其专业的人才必然需要多学科共建的人才环境。

从突现时间上看。“产教融合”“传感器”“实训室”“工匠精神”是国内学者近几年关心的热点话题,也是项目研究领域的潜在发展趋势。其中“产教融合”突现强度较高,关注程度最大。

32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行业现状

向职业院校、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发放问卷,得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行业的发展现状的调研结果。

321 院校调研

使用问卷调研从师资、设备、课程三个维度,对院校进行了《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现状情况》调查问卷,参与问卷调研对象包括中高职学校、职业本科。得到以下结果:

a被调研院校中,开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或相关课程的学校占比7586%(其余院校均开设有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课程)。

b被调研院校中,从事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学的教师来源,校内培养7419%、外部引进129%、企业聘请645%。

c智能网联汽车教师组成情况,汽车类专业占8387%、计算机类专业占968%、电子类专业645%。

d调研中,院校认为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师应具备知识结构,如表2所示。

e调研中,院校认为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发展的瓶颈,如表3所示。

f调研中,院校认为影响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人才匮乏的原因,如表4所示。

g调研中,具有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实验实训设备的占比6129%。

h调研中,院校具备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实验实训设备有几点,如表5所示。

i调研中,实训设备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占比仅为1935%。

j调研中,有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校企合作单位的占比4194%。

k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校企合作单位,如表6所示。

322 企业调研

向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企业发放《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得到以下结果:

a被调研企业现有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结构本科9091%、研究生以上7273%、技工、职业院校5455%。

b被调研企业目前智能网联汽车人才比例,如表7所示。

c被调研企业对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的学历要求:大专以上5455%,本科以上4545%。

d被调研企业对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如表8所示。

e被调研企业现有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的整体特质,如表9所示。

表9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应具备的整体特质

f被调研企业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的主要来源,企业内部转化8182%、社会招聘5455%、校园招聘3636%。

g被调研企业对哪些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存在缺口,如表10所示。

4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发展难点

41 教师能力不足

传统汽车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社会急需大量掌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的人才,要求教学师资队伍具备车辆、机械、信息与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软件等多维专业背景。“懂汽车+懂IT”的复合型教师“缺”,传统工科类教师转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慢”,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42 教学体系与实际需求联系不紧密

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汽车智能化、网联化、个性化产业转型升级衔接不紧密,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薄弱,现有汽车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仍沿用传统育人模式,缺乏有效创新,难以适应汽车智能化背景下企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要求。

43 实训资源需求不适应

智能网联实训设备不足,原有汽车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实训装置功能相对单一,企业技术更迭不及时,实践教学环境与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对接不紧密,难以满足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上课及实训需求,缺乏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训平台。

44 就业岗位定位不准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化尚处在导入期,新增技术技能岗位的规模相对存量岗位而言尚不大,而且不够“显性”。另外,在新技术快速迭代的过程中,许多新技术技能岗位的定义和能力要求都处在模糊的状态,使得有强烈用人需求的众多“隐性”岗位没能引起各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关注。由于职业院校师资、设备缺乏、课程滞后,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5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发展对策

51 建立多渠道、跨学科教师培育机制

在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紧缺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吸纳人才的能力弱于企业,若仅依靠师资招聘,难以满足专任教师教学需求。校外,学校应紧密对接服务本地区域相关汽车及IT企业关于“新汽车”人才需求,校企联合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产教融合”的发展布局,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项目和应用技术研发项目为载体的教师培养机制;校内,充分调动校内汽车技术专业群、计算机技术专业群教师学科互融互用。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必然需要多学科背景的专业群来提升教学质量。

52 建立教学体系培育机制

教师混合培训、结对学习等种灵活的研修方式,并引入智能网联领域的资深专家、企业技术专家等授课,把职业标准、教学标准、技能标准、企业先进技术等融入师资培训体系,提升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对双导师团队、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师考核体系进行评价和完善,引导教师自我提升,确保教CtUfKAxHItAt39hQ1OlMjA==学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学校教师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确保学生知识的先进性[7]。

53 校企联合培训教学模式

依托企业现有实验、实训场所,为专业学生培育提供参观实习、岗位认知实习机会,为在校学生提供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为学生搭建连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行业、产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的紧密衔接。

54 校企共建育人平台

联合企业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实现多方相互赋能合作共赢,在课程开发与教学、创新实践、学生竞赛、教科研成果等领域紧密合作,深入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形成产学深度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复合型专业人才体系构建与落地,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学生精准对口就业[8]。

6 结语

a.无论从支撑产业发展,落实中央政策、地方政策,还是从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角度,推进以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为代表的“新工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都是汽车职业教育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b.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培养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在应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实训设备建设时,需要进行学科融合、专业融合,才能满足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与技能结构要求。

c.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人才大量缺口大,用人单位不仅需要具备研发能力的本科及以上学生,也需要大量的“动手实践能力强”的中高职学生,这是高职学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机遇和突破口,职业院校应牢牢把握机会,培养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d.各职业院校对于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的发展受限于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训设备等多方制约,并未形成一个清晰人才培养标准和体系。因此,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建设应把重心放在校内教师培育、课程资源开发、实训条件的改善上,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供需对接等方式,把握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方向,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化改革,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等,准确匹配人才需要。在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协同组织和实施,采用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方式,联合考察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8]。

参考文献:

[1]李卫“新汽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时代汽车,2023(5):43-45

[2]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21)[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R]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

[4]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研究,2015,33(2):242-253

[5]李然,姚艳南,吕吉亮高职院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建设方案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10):49-53

[6]谭坤彦,杨孔雨基于神经网络的舆情情感分析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22,12(8):33-42

[7]杨好丽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8]王莎汽车产业转型下高职院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建设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5(4):65-68

作者简介:

李敏,男,1989年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双群驱动模式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23B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