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领先!

2024-07-21 00:00:00汪洋
环球人文地理 2024年6期

以盈补虚、因木望山、幻方、珠算、隙积术……华夏沃土不仅绽放着多彩的文化之花,也厚植了无数启迪心智的智慧之树。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劳动中掌握了丰富且实用的数学知识,应用在天文历法、土地测量、买卖交易、器物制作与织绣纹样等领域,不仅解决了许多生存与生活难题,也在世界数学史上留下瞩目成就。

提及古代数学,人们通常想起古希腊的辉煌成就。

其实,我国古代数学并不逊色于同时期的外国。2002年,里耶秦简“九九乘法口诀表”木牍,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遗址一号井出土,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数学就已经成为华夏先民生活中的组成部分。

商高、刘徽、祖冲之……中华数学群星闪耀时

中国古代数学,从先秦萌芽到汉唐奠基,至宋元全盛,最后于明清时期中西合璧。漫漫发展长路,无数优秀的中国数学家,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周初期的商高是世界上第一位被记载在史册的数学家。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毕达哥拉斯定理(也称勾股定理)问世。但其实,商高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已经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概念,比毕达哥拉斯早了约500年。除此以外,商高还使用矩作为测量工具,将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应用在“测天量地”实践中,为后期数学家提出的“测望术”奠定了基础。

最早证明勾股定理的是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他在耕樵之余钻研古算,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作注。他在著作《勾股圆方图注》中,仅以五百多字便将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弦的关系阐明。同时,赵爽还将分数运算概括为“齐同术”,为后起之秀刘徽提出齐同术铺下基石。

刘徽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著作《九章算术注《》海岛算经》是珍贵的学术资料。除此以外,他还采用“割圆术”,用极限的方法证明了圆面积的公式;在球体积的计算上,刘徽创造性地采用了“牟合方盖”立体模型。

刘徽在数学上的伟大成就,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2021年5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中国在嫦娥五号降落地点附近给月球地貌命名,此次一共命名了8个地貌,“刘徽”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祖冲之家喻户晓。他的祖父是朝廷负责建造的官员,因而他从小受家庭熏陶,对科学知识兴趣浓厚。祖冲之制定了著名的《大明历》,还写出数学专著《缀术》,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而他最大的成就,是首次把圆周率准确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后人将这个精确推算值用他的名字命名为“祖冲之圆周率”,简称“祖率”。

宋元时期,数学发展步入全盛阶段,诸多成就斐然的数学家踊跃而出。美国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曾这样评论一人,说他是“汉民族的、他所生存时代的,同时也是贯穿古今的一位最杰出数学家”,这位被赞誉的数学家就是——元代平民数学家朱世杰。

数学著作《四元玉鉴》记录了朱世杰在世界上首创的“四元术”和“招差术”,以及几何、代数上的若干问题,是宋元数学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著作中的招差术,是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正确列出了三阶等差级数的求和公式。要知道,这一方法与“牛顿公式”一致,却比牛顿提出的时间早了近四百年,可谓遥遥领先。

算筹、算盘与《九章算术》古人的数学工具与教材

“礼、乐、射、御、书、数”为古代六艺,数则设有专门的课程,西周贵族子弟从9岁起就需要学习认识数字与计数方法。隋唐时期,国子监除了设算学馆,还安有“算学博士”和“助教”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后来的科举考试中也增设了明算科。

而提到古代数学教材,《九章算术》必须榜上有名。这本传世著作是一部以问解方式编纂而成的古代数学问题解题集,涵盖了先秦到东汉初年的数学成就,它的出现,代表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已具规模。

在明末西方数学传入我国之前,《九章算术》一直是数学学习的首选教材,堪称古代数学宝典。此后,《九章算术》作为教材传入日本、朝鲜以及亚洲其他国家。诸如分数、比例之类的算法还经由西域传入了欧洲等国,可谓是影响深远。

除了实用的专业教材,计算工具也不能少。

中国古代特有的主要计算工具叫做“算筹”,是以竹子、木、骨、铜、铁等材料制作而成,外观为长短粗细一样的小棍,制作简单,可以系在腰间随身携带。当需要计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就能摆弄使用。之后,随着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为便捷、实用的算盘出现了。算盘发明后,不但传入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还把原有筹算术的四则运算方法逐渐转变为了珠算术的运算方法。

口诀也在数学的学习中占了一席之地。西方最早的乘法口诀表是在1600年前发现的,而里耶秦简“九九乘法口诀表”木牍的出土,说明我们发明乘法口诀表比西方早了600多年。

关于九九乘法口诀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齐桓公广招贤士却不见能者踪影。后来有一人觐见,声称自己可以熟背“九九”乘法歌。齐桓公听罢便调侃此人道:“你会背九九歌,算什么本事呢?”那人坦诚回答:“背九九歌算不得大本事,但若您以礼相待,还怕比我高明的人不来吗?”月余后,果然有志之士从各地前来。从这个故事也能推断出,九九歌诀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在民间传唱,久久不息了。

量体积,测农田,助生产古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果阅读我国古代数学专著就会发现,古人偏爱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以解决一些生产生活问题。《九章算术》收录的例题就常常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例如,如果古人有一块田,那么如何测量农田的面积呢?只要打开《九章算术》的第一章就能得到方法。里面为了迎合统治者征收田赋,还提供了不同形状田亩面积的计算方法。

“以盈补虚”,也称出入相补。这是古代劳动人民解决面积、体积、勾股等问题的方法之一。古时候长方形的田地称为“方田”,面积公式为“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也就是说,东西步数和南北步数的乘积就是农田的面积;三角形的农田叫做“圭田”,面积公式是“半广以乘正从”;还有直角梯形形状的农田古称“邪田”,也是采用出入相补的方法计算面积。此类方法,在现代数学教学中也有所体现。

中国古代数学萌芽于先秦,发展于汉唐,鼎盛于宋元,一千多年以来,创造了无数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元末以后,中国古代数学陷入低潮,朱世杰传世之作《四元玉鉴》已然成为宋元时期的数学绝唱。

明清两代,封建皇权高度集中,原本科举中的“明算科”被完全废除,唯以八股取士。此时,不仅没有能与《数书九章》《四元玉鉴》相媲美的数学杰作,就连曾经的“天元术”“四元术”等宋元数学精粹也失传。16世纪,文艺复兴浪潮席卷欧洲大陆,近代数学在欧洲蓬勃兴起。

(编辑 陈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