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宣传特色与启示

2024-07-21 00:00张莉卓刘岳麓
传媒 2024年12期

摘要:1931年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大会召开后,《红色中华》成为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宣传的重要阵地。其对文化教育的宣传内容主要包括政策发布、工作进展与批评指导三个方面。在宣传策略上,《红色中华》将文化教育宣传同革命形式、阶级性质、群众工作进行结合,同步进行了战争动员、经验普及、干部培养的宣传。《红色中华》表现出的文化教育宣传特色,对于确立党报宣传重心、提升党报宣传作用、完善党报采编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红色中华 文化教育 中央苏区

有学者指出,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史研究至今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笔者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考察和梳理,发现当前学者主要的关注点是政治教育和革命教育,相关研究包括中央苏区教育的内容、意义与启示等方面。其中,关于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宣传的研究却十分有限。而《红色中华》作为中央苏区临时政府机关报,其在文化教育的宣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目前学界鲜有针对《红色中华》文化教育宣传的研究。鉴于此,笔者通过梳理和总结《红色中华》文化教育宣传的内容与特色,探究其对当代党报改善新闻舆论工作的启示。

一、《红色中华》开展文化教育宣传的原因

《红色中华》开展文化教育宣传的原因与苏区文化教育水平、中共中央要求、自身使命与任务息息相关。

1.苏区文化教育水平落后,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央苏区前,粤闽赣等国民党管理的地区,文化教育面临内忧外患的处境,具体表现为内部文化教育水平低下,外部遭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国民党政治腐败使得地方的文化教育十分落后,闽西地区250万人口只有几十所中学,同时文化教育机关还被地主阶级操纵,人民无法自由地进行文化学习。而此时国内正处于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国家趁机进行文化侵略,通过开办教堂、教会等机构的方式,宣扬民族优劣论,试图奴役中国人民的思想。毛泽东曾对国民党统治下的文化教育状况做出如下评价,国民党统治下的文化教育机关是操纵在地主阶级手里的,他们一方面压迫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另一方面将广大人民群众排除在文化教育行列之外,最终造成了人民的愚昧无知。

2.中共中央发布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方针政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将教育工作确定为中央苏区文化事业的建设重点,会议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指出,中国苏维埃政权下的人民群众都享有免费受教育的权利。此后,苏区文化教育事业进入了统一领导、稳步发展的阶段。1934年,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后,中央教育部在瞿秋白的领导下颁发了《苏维埃教育法规》,为苏区文化教育事业提供了进一步指引。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发布了一系列文化教育的方针政策,力求改善中央苏区文化教育落后的现状。

3.《红色中华》对自身任务与使命的落实。1931年12月,《红色中华》于中央苏区首都瑞金创办,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的任务是宣传中央政府在苏区进行的工作。因此,为了推动中共中央文化教育建设的顺利开展,《红色中华》开启了中央苏区文化教育的宣传工作。1933年,苏维埃文化教育大会召开,在会议开幕的次日,《红色中华》便撰写文章进行报道,指出了当前文化教育工作的不足,并提出文化教育建设的方针。此后,《红色中华》不断进行中央苏区文化教育的宣传活动,其自身也成为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宣传的主流阵地。

二、《红色中华》开展文化教育宣传的内容

在《红色中华》的报道中,文化教育一直是其刊登的重要内容,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红色中华》创刊期间刊登文化教育相关的文章至少40篇,主要进行了以下宣传。

1.宣传中央苏区文化教育的方针政策。在中央苏区进行文化教育宣传时,《红色中华》明确地向群众指出了进行文化教育的目的,并且报道了中央和地方开展文化教育建设的方针与政策。

其指出,中央苏区进行文化教育是为了获得革命战争的胜利,为此要动员苏区人民的力量,创造新的工农阶级苏维埃文化。《红色中华》不仅报道中央的总体性方针,同时还报道地方的具体政策。在《开展文化战线上的突击》中提到,地方政府为了使政策广泛地深入群众中,召开了文化教育运动大会,目的是将文化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红色中华》向人民群众清晰明了地阐述了中央开展文化教育工作的目的,让中央苏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了文化教育建设的必要性。《红色中华》的报道不仅包括中共中央的总体性方针,同时还涉及地方的具体政策,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向苏区广大人民群众传播了文化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2.报道苏区文化教育进展。自中共中央提出文化教育建设的要求后,苏区各地积极开展了文化教育建设工作,《红色中华》从政府、军队、社会团体三个方面报道了苏区文化教育工作的进展和成果。

政府方面,在《长汀的文化教育工作》中提到,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要注重培养工农干部,因为工农群众在克服了文盲的问题后就会成为苏区建设的中坚力量。军队方面,《红色中华》发布的文章表示,中央苏区的红军过去忽视了文化教育工作对军队的作用,因此文化教育建设进展缓慢,如今他们认识到了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开展文化教育的方式也有了极大转变。社会群体方面,《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文化研究组》中提到,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建立是文化教育建设中的重大成果,研究会通过聘请苏联专家来提升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

从《红色中华》的宣传内容可以看到,苏区各种组织不仅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工作,同时还根据各自受众群体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创新了文化教育建设的形式。《红色中华》对政府、军队、社会团体进行文化建设的报道,展示出苏区文化建设的多元化成果。

3.对文化教育中的错误进行批评指导。《红色中华》在发刊词中表示,本刊将纠正各级苏维埃在工作中的缺点与错误,并从中找出正确的方法,从而指导各级苏维埃开展实际工作。在文化教育的宣传中,《红色中华》报道了文化教育错误的行为与方式,并且总结出了文化教育的指导方针。

其在《打击文化战线上的官僚主义者》的报道中指出,部分苏区组织在进行文化教育工作中产生了消极行为,只通过开会的形式来进行文化教育,这种在工作中搞形式主义的行为是错误的,我们应当极力避免。《红色中华》在纠正中央苏区文化教育错误行为的同时,还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在《瑞金的文化教育》中提到,要确保苏区文化教育建设的正确开展,各级政府应当积极落实监督工作,使文化教育工作切实有效开展。

《红色中华》通过报道文化教育中的反面案例,督促和纠正了文化教育工作中的错误行为,其提出的文化教育指导方针,确保了中央苏区的文化教育工作能够正确、有效进行。

三、《红色中华》开展文化教育宣传的特色

在宣传过程中,《红色中华》融入了革命形势、阶级性质、人才培养的理念,形成了独有的宣传特色。

1.同革命形势结合,进行战争动员宣传。《红色中华》在苏区进行文化教育宣传时,结合了中共中央关于文化教育的政策,将文化教育工作同苏区革命形势结合,围绕战争动员进行报道。

其在《文化工作与战争脱离起来》中表示,部分同志觉得文化教育和战争动员毫无关系,这种将文化教育和战争动员脱离的行为是错误的,忽略了文化教育在战争动员中的巨大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将文化教育工作同战争动员结合起来。《红色中华》在报道中回答了为何要将文化教育同战争动员结合的问题,使人民群众了解到战争动员是和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任务。在内容的撰写上,《红色中华》详细介绍了将二者结合的方式,《文化教育上的战争动员》中说到,博生县政府将文化教育和战争动员结合起来开会,这样既节省了同志们的时间,又起到了群众动员作用。该报道肯定了这种将文化教育和战争动员融合的方式,同时向苏区群众强调了文化教育和战争动员结合的作用。

《红色中华》将文化教育宣传同革命形势结合,推动了中共中央在苏区进行的战争动员与扩大红军运动,其对于文化教育方法的宣传,推动了苏区文化教育建设的进展。

2.同阶级性质结合,学习苏联文化教育经验。苏联的文化教育运动开展较早的同时也更为成熟,而中央苏区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初探阶段,尚未形成自身的文化教育理念,因此学习苏联的文化教育经验成为苏区文化教育的一大特色。

《苏联文化教育的发达》说到,以前的苏联人民文化教育水平十分落后,在俄国革命创建苏联后,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有了一个阶段性提升。《红色中华》通过报道苏联文化教育建设从无到有的成果,提升了苏区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教育的积极性。

在激励苏区群众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红色中华》还介绍了苏联文化教育建设的经验,为正确开展苏区文化教育提供了指导。《苏联文化教育的伟大成功》说到,苏联文化教育取得成功是有原因的,我们当前的文化教育不仅要普及扫盲运动,还要指定标准的课本,才能提升文化教育的效率。

由此可见,《红色中华》通过宣传苏联文化教育的经验,不仅鼓舞了苏区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教育工作的信心,同时还从国际视野向群众指明了文化教育工作的成功范式。

3.同人才培养结合,注重培养苏区工农干部。伴随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扩大,需要大批的工农干部来建设苏区。然而文化教育工作的落后,使得工农干部的数量增长缓慢,导致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还不能完全展开。针对上述问题,《红色中华》将文化教育宣传同人才培养相结合,呼吁文化教育工作要注重培养工农干部。其在《公略加紧文化教育运动》中说到,文化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工农群众,才能起到培养人才的作用。《红色中华》通过深入群众调研明确指出了立足群众培养工农干部的必要性。

在文化教育的宣传中,《红色中华》总结出了培养工农干部的高效方法,其指出,要让苏区的工农干部来担任文化教育的老师,因为他们在教学中能够结合地方群众的兴趣,从而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红色中华》文化教育宣传和人才培养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通过宣传苏区文化教育对培养工农干部的作用与意义,明确了文化教育培养工农干部的目标。这种将文化教育宣传同人才培养结合的做法,一方面增加了苏区工农干部的数量,另一方面为苏区文化教育工作提供了教学人员。

四、《红色中华》开展文化教育宣传的启示

《红色中华》对文化教育的宣传不仅推动了当时革命事业的发展,并且为当前党报的宣传工作提供了经验与指引。

1.以推进政策为目的确立党报的宣传重心。《红色中华》以推进政策为目的进行的宣传报道,有力地抓住了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宣传重心。其在宣传过程中将战争动员、经验普及、人才培养同文化教育相结合,不仅协助苏维埃政府进行文化教育建设,同时推动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完善与巩固。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需要形成党与政府的宣传阵地。如今,党的媒体应当抓住新形势下党与政府宣传工作的重心,同当前的新闻舆论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在完成自身新闻报道工作的同时注意引入党与政府的宣传重心,从而cf0faea2929844b989bb0613d095df8dd3d8308c02f77b7e0bfdc10575e850a3完成新形势下党与政府的宣传任务。

2.以树立榜样为形式提升党报的宣传作用。《红色中华》以树立榜样的宣传形式提升了党报的宣传作用。中共中央曾明确指出,苏区必须进行国际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因为人民群众只有借鉴了苏联的成功经验,才能取得显著成果。《红色中华》通过报道苏联文化教育的进展与成果,不仅调动起了苏区群众进行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还将苏联文化教育的经验向群众进行了传达。在新形势下,媒体不仅要坚持党的领导,还要以创新的形式提升新闻舆论宣传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深入群众中进行调查走访,找到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榜样,通过生动朴实的语言向群众进行宣传报道,从而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宣传作用。

3.以培养人才为方法完善党报的采编工作。高素质的人才资源能够为党的新闻舆论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开展不断增添新活力。《红色中华》通过文化教育宣传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中央苏区的工农干部,不仅为苏维埃政权建设提供了人员保障,同时也扩充了党报宣传的有生力量。这些具备文化和政治素养的工农干部,提升了党报的宣传能力。如今,我国的文化教育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报应当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利用,从理论教育和实践培养两个方面进行新闻人才的塑造,从而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作者单位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予霞,汤家庆,蔡佳伍.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2]黄伟英.理想与现实:中央苏区的革命教育研究[J].历史教学问题,2018(03).

[3]冯裕强.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文化扶贫实践及其现实意义——基于对《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的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03).

[4]肖小华.中央苏区时期成人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5]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毛泽东.苏维埃的文化教育[N].红色中华,1934-01-26.

[7]冯光潮.开展文化战线上的突击[N].红色中华,1933-01-17.

[8]庆承.长汀的文化教育工作[N].红色中华,1933-02-17.

[9]刘敏强.打击文化战线上的官僚主义者[N].红色中华,1934-01-10.

[10]李维.把文化工作与战争脱离起来[N].红色中华,1933-12-17.

[11]肖云峰.文化教育上的战争动员[N].红色中华,1933-11-20.

[12]成仿吾.成仿吾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4]刘凯,朱宗友.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四个着力点[EB/OL].(2021-02-18)[2023-07-24].https://www.cssn.cn/skgz/ bwyc/202208/t20220803_5461395.shtml.

【编辑:曲涌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