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效应研究

2024-07-20 00:00:00曾俊黄凤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6期

摘要:鄂南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影响价值也是深远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从鄂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着手,针对大学生对鄂南红色文化的认知、鄂南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运用情况、学校的支持力度等情况进行分析,深挖鄂南红色文化的价值及推广成效,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立德树人理念,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探究鄂南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效应,为鄂南红色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奠定基础。

关键词:鄂南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正向效应;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6(a)-0128-06

A Study on the Positive Effect of Red Culture in Southern Hubei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ZENG Jun1, HUANG Fengxiang2

(1. Hubei Business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00, China; 2. Xiann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Xianning Hubei, 437100,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red culture of southern Hubei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value. This study adopts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o start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in southern Hubei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analyzes the 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n red culture in southern Hubei, the actual application of red culture in southern Hubei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support of schools. The value and promotion effect of red culture in southern Hubei, combined with the law of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implement the student-centered idea, explore the positive effect of red culture in southern Hubei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red culture in southern Hubei.

Key words: Red culture in southern Hubei; Red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effect; Sense of value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我们要向青年讲好我们的革命故事,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 红色文化的基本概念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的每一处红色资源,都是一座精神丰碑,都印刻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也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2]。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人们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是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对所处文化的认同[3]。国外文化认同研究最早应用在西方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国内对文化认同研究集中在心理学方面。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文化认同在心理学角度是指大众对文化所包含的属性、价值和理念进行认知理解、情感接纳和行为肯定的心理过程和实践活动[4]。

学术界对红色文化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当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的观点是: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在融媒体时代,迭代升级的信息和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在高校加强鄂南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效应研究有利于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与传承[5]。用好红色资源,做好鄂南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必当在青少年心中广撒深播“红色种子”,必能更好地引导他们明确前行方向,收获精神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6]。

2 鄂南地区红色文化概述

鄂南地区是一个拥有光荣革命传统、光辉革命业绩的老区。因此,在咸宁等地,拥有很多光辉的革命事迹,以及革命纪念地,2021咸宁市委办公室决定命名鄂南烈士陵园等17处纪念场馆和革命遗址为咸宁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主要包括:鄂南烈士陵园、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遗址纪念馆、何功伟故居及烈士陵园、咸宁钱氏英烈纪念馆、嘉鱼县烈士陵园、簰洲湾98抗洪纪念馆、簰洲湾九八抗洪烈士陵园、赤壁市烈士陵园、赤壁市金峰红色教育基地、羊楼洞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通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陈寿昌烈士陵园、寿昌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王佛炳故居、通山县烈士陵园、冷水坪红色教育基地[7]。

笔者走访通山县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耸立在纪念碑后面的山顶上,大门上悬挂由胡耀邦同志亲笔提写的“鄂东南革命烈士纪念馆”牌匾,馆内陈列各时期的各类革命文物,采用现代化声、光、电技术,完整再现了通山和鄂东南人民各个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历史贡献。在革命烈士纪念墙外,有4 960位烈士的英名,深刻展现了为国捐躯的烈士们顽强不屈、英勇奋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3 鄂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查

本次调研目的在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鄂南红色文化在咸宁高校的融入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为资源整合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更多的契机。本次问卷以湖北商贸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这两所高校的4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68份,有效回收率为92%。此次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以线上发放、线上回收的方式进行。具体情况见表1。

本次问卷设置13个问题,主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对鄂南红色文化的熟悉程度和认知水平;二是高校对鄂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用情况;三是学校对鄂南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力度。

3.1 大学生对鄂南红色文化的熟悉程度和认知水平

学校对鄂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力。在问及学生对鄂南红色文化是否感兴趣的问题中(见图1),其中有43.48%的学生对鄂南红色文化非常感兴趣,42.66%的学生对鄂南红色文化比较感兴趣,10.05%的学生对鄂南红色文化不太感兴趣,3.80%的学生对鄂南红色文化不感兴趣。这表明高校大学生对鄂南红色文化的兴趣还是浓厚的。

根据图2可得知,大部分学生认为鄂南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愿意去了解鄂南红色文化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坚信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鄂南文化的认同程度较高,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鄂南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导向、发展方向、策略研究等多个方面。

3.2 高校对鄂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用情况

高校开展鄂南红色文化教育相关活动程度层次不齐,且预期效果也一般。如图3所示,41.03%的学生“学校开展次数不多,但效果较好”;14.95%学生的学校从未开展过相关教育活动;14.13%学生的学校开展次数不多,效果也不好;经常开展,效果也不好的占1.36%。由此可见,经常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存在学校开展鄂南红色教育相关活动欠缺现象。由此可见,高校对鄂南红色文化重视不够,并没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教育价值,目前开展的相关活动次数少,形式单一,并没有将其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板块,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学习鄂南红色文化,对鄂南红色文化的融入和推广,效果不佳。

问卷调查的第8题“学校通过什么形式宣传鄂南红色文化”,以多选题的形式出现,从表2可以看出,讲座的形式是最普遍的,个案占比77.45%;网络的形式开展鄂南红色文化活动高达16.04%;参观革命遗址、观看杂志报纸、教科书、电视媒体宣传在高校的宣传形式也是较少,各占12%左右;还有10.27%的学校采取其他宣传形式。由此可见,高校开展鄂南红色文化教育相关活动的形式较单一,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平台是学生主要选择的方式,很少有学生倾向于知识的学习。

为明确大学生对鄂南红色文化的态度,进一步探究鄂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效应和实施路径,调查得知,在鄂南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45.38%的学校缺乏实践教育,32.34%的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需求低,28.26%学生认为内容枯燥乏味,24.18%学生认为宣传时间集中,占用过多时间,13.59%学生认为对红色文化本身影响力低,具体见表3。

在第9题“您觉得将学校相关课程或活动融入鄂南红色文化相关知识有必要吗”(见图4),83.70%的学生认为学校相关课程或活动融入鄂南红色文化相关知识是必要的;在调查学习鄂南红色文化的意义时,多数学生是认可鄂南红色文化的,认为学习鄂南红色文化可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积极倡导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对抗和消除当前社会上各种腐朽、落后文化,进一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因此,大学生对鄂南红色文化的态度是接受的,但由于学校宣传方式单一、传播形式和内容存在很多不足,导致大学生对鄂南红色文化没有深刻的了解,并没有认识到学习鄂南红色文化的真正价值。

3.3 高校对鄂南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力度

为了深入了解鄂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问卷设置了“您所在学校是否专门开设鄂南红色文化的课程”。通过结果得知开设1—2门课程占48%,开设3门以上的占16%,36%的学校未开设相关课程,但据调查,所开设学校设置的课程基本是思政类课程,其中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这些思政课程本质上与红色文化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却差强人意。同时通过调查得知,去过红色文化革命景区的学生也是自发组织的。由此可见,鄂南红色文化的融入力度不够,学校在鄂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机制稀缺。

4 实现鄂南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向效应的路径

4.1 深挖鄂南红色文化的价值,加强学生的认同感,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鄂南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是众所周知的,2021年咸宁市委办公室决定将17处纪念场馆和革命遗址命名为咸宁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为鄂南红色文化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鄂南红色基地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包括举办主题展览、举办红色文化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等。另一方面,鄂南红色基地也积极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通过修复和保护红色遗址,打造红色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旅游投资。笔者在实地走访咸宁市鄂南烈士陵园、通山县烈士陵园时,深刻感触到老一辈革命家的奉献精神,他们为当下和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伟大的牺牲。总的来说,鄂南红色基地在宣传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和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高校立德树人育人背景下,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价值立场,深挖鄂南红色文化的价值,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一是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鄂南红色文化背后的社会价值,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倡导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对抗和消除当前社会上各种腐朽、落后文化,学会辨别是非、分辨贪图享乐的观念。在情感价值上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观。二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知行合一,积极主动的学习、践行使命。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实施者和指导者,在传播红色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可通过一些经典案例、情景再现等,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鄂南红色文化背后的力量,进行价值熏陶。另外,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挖鄂南红色文化背后的故事,巩固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使他们在面对不良文化侵袭时,坚定理想信念。

4.2 构建丰富的鄂南红色文化资源平台,提供多维的学习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大学生作为当代赓续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责任和使命。笔者调查得知,部分高校会将党建的主题党日活动与当地红色文化学习相结合,大多数组织观看视频、网络学习打卡等,而去红色教育基地现场学习的少之又少。高校应为构建鄂南红色文化搭建平台,并采取多维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学习了解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学习途径包括但不限于观看红色电影欣赏、知识讲座、线上知识学习等。应将鄂南红色文化融入第一课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学习,结合第二课堂丰富构建多维学习平台,加强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是将鄂南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全过程。将鄂南红色文化融入第一课,通过在全校思政课程中普及相关理论知识,在教学的导入环节、讲授环节、课堂巩固环节、课后作业部分,设计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利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方式,真正在内容上与思政相匹配,在价值理念上相结合,真正落实高校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二是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借助多媒体,结合新时代和青年大学生行为特点创作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正能量的视频、影视作品[9],发挥其育人的优势,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新浪微博、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将鄂南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三是积极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高校可借助互联网平台,线上开展“学党史、强信念”的党史知识竞赛,线下举办“传唱红色经典,凝聚青春力量”的红色歌曲比赛;在全校开展“讲好红色故事,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组织学生在校外游览、参观红色基地活动,缅怀革命先烈。

4.3 共建共享多元主题共同助力,形成多方位育人的合力

近年来,地方红色文化育人呈现五彩缤纷的育人效果,但由于鄂南红色文化的地域性,在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文化呈现零散化、碎片化、同质化等特点,内涵挖掘不深、融入方式单一、融入载体欠缺、经费投入较少、师资力量不足、效果不佳等问题。应协调多方力量,加大投入。一是广纳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形成家校社会合力育人。现在社会上很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教师和学生免费,学校与博物馆、文化馆、革命纪念馆等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指定共建计划。通过举办相关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学校将社会资源的教育价值与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二是加强高校教师的鄂南红色文化教育和教学培训。常态化聘请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教授以讲座、讲学的形式进行教师培训[10],组织教师开展自主阅读、分享交流会,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三是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将第二课堂活动与社区活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践行学习。四是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将鄂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借助政府的力量,把鄂南红色文化纳入学生的课内外,丰富传播途径,提供便捷的平台。

5 结束语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鄂南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记载了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本文以高校鄂南红色文化融入现状为出发点,深入实地调研鄂南红色文化基地、展览馆、纪念馆,深挖鄂南红色文化背后的历史故事,根据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鄂南红色文化融入情况,提出实现鄂南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向效应的路径,为鄂南红色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奠定基础,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鄂南红色文化的有机结合,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2] 郭宁宁. 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N].人民日报,2024-06-07(9).

[3] 张玮玲.文化认同背景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4] 刘琦.全媒体视听综艺节目生产与青年文化身份认同[D].长春:吉林大学,2022.

[5] 沈楚皓.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19-123.

[6] 舒毅彪.以红色资源提升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6):125-129.

[7] 徐子惠,张利平.“互联网+”背景下鄂南地区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3):141-143.

[8] 习近平: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加强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04-28(1).

[9] 郑洁,苏雅雯.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2(6):143-152.

[10]张师莫,周军.乡村振兴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功能及传承路径[J].农业经济,2023(4):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