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文化助推乡村教育振兴发展路径研究

2024-07-20 00:00:00韦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6期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国家重点战略规划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性一步。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助力农业科技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了促进乡村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助推乡村教育振兴,该文梳理耕读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其思想内涵以及乡村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耕读文化在乡村教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整体思考当前乡村教育发展的现实依据,立足耕读文化的思想内核,聚焦现状、展望未来,探讨耕读文化驱动下的乡村教育发展新路径,既促进人们对耕读文化的继承,发扬务实作风,提升文化知识水平,也推动乡村教育振兴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耕读文化;耕读文化内涵;耕读文化作用;助推;乡村教育振兴;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6(a)-0118-05

Study on the Path of Rural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moted by Farming-Reading Culture

WEI Ya

(Institute of Marxism, Minzu Normal University of Xingyi, Xingyi Guizhou, 562400, China)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as become one of the national key strategic plans and a crucial step towards achiev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achieving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and support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and assist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basic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as well a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rural education. It analyzes the huge role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s the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core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focusing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it explores the new path of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driven by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which not only promotes people's inheritance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promotes pragmatic style, and improves cultural knowledge level, but also promotes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Farming-reading culture; The connotation of farming-reading culture; The role of farming-reading culture; Boost; Rural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path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育振兴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基础前提,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必要条件。耕读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乡村教育发展中,不仅有利于构建乡村地区教育新局面,加快实现乡村教育振兴,更有利于乡村地区人民对耕读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促使乡村地区人民成为耕读之人,既弘扬务实耕作之风,也发扬学习与读书之风。本文就乡村教育发展现状,探寻耕读文化助推乡村教育发展可行性路径,促进乡村教育振兴。

1 耕读文化的基本内容及思想内核

1.1 耕读文化的基本内容

耕读文化是一种劳动耕作与读书学习相结合的优秀传统文化,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

中国古代过耕读生活的人主要有三种,一是读过书的农庄主、较富裕的自耕农,他们大多有良好的物质基础与读书学习时间,既可以参加农业劳动,又可以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比如,汉代的崔寔自幼读书,学识渊博,成年后经营田庄,40岁左右就成为有名的农业经营家;清代的杨秀元早年在乡间执教,40岁后归耕,主张耕读兼营,半耕半读。二是田园隐士,他们大多有较高的学识与丰富读书经历,他们或因不愿做官,或因不能做官,向往“啸歌弃城市,归来事耕织”的耕读生活,又如,宋代的陈旉长期隐居扬州西山,读书、耕作,自称“隐居全真子”;明代的王象,30岁中举,40岁中进士,三年后弃官从农,家有田近百亩,除雇人耕种外,还亲自种植园圃,自称“明农隐士”。三是从事农业治理的政府官员,他们或是肩负着农业生产与管理的责任,或是做官后仍关心农业生产,过着边从政做官、边耕种田园、边读书深造的生活,如贾思勰任高阳太守时,致力于农业技术学习与研究,耕读结合,创作了中国传世经典著作《齐民要术》;元代的王祯在作县令期间,鼓励农耕,亲自传授植棉、嫁接技术,热衷于专研农业技术、学习农业知识[1]。

1.2 耕读文化的思想内核

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是人们乐于坚守劳动耕作的务实之风,发扬热爱读书学习的上进风气,主张人们边劳动耕作、边读书学习,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食粮的双满足,这一文化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属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2]。另外,耕读文化冲破了儒家传统思想的局限性,这一文化与孔子主张的“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相反,更是批判了孟子主张的“劳心”“劳力”分开的思想理念,反对标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对“看不起农业劳动,看不起劳动人民”的思想糟粕,主张半耕半读、耕读结合,正如梁启超自述:“启超故贫,濒海乡居,世代耕且读。数亩薄田,举家躬耘以为恒。”这是出身乡村的名流所秉持的信仰,何尝不是那些有识之士的普遍做法?正是耕读文化被人信奉,改变了多少贫瘠的乡村生活,复苏了多少寒酸的乡村教育,使文化不死,灵魂充盈。

2 耕读文化在乡村教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2.1 有利于乡村良好教育生态的打造,建设乡村教育新局面

耕读文化视野下乡村教育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在乡村地区打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乡村教育新面貌,是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及组织振兴的根本要求,也是民众所盼。耕读文化融入乡村的土壤中,在乡村地区大力弘扬耕读文化,倡导乡村地区的人民向耕读生活奔赴,农忙时耕田种地,获取生活资料;农闲时浏览书籍,获取精神养料[3]。可以有效地打造乡村地区的良好教育生态环境,形成一个人人践行与倡导边耕作、边读书的良好社会风气,激励广大民众自主参与读书学习,如此一来,可以有效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素养、农业技能,让广大民众主动利用好国家提供的教育资源,把握好时代机会,踏实生活,提升自我。尤其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强调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标志便是有文化、学问,且善于农业生产与经营,拥有农业技术特长,发扬光大耕读文化,完善乡村地区教育环境,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培养更多像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王祯、陈旉、徐光启等一样的人才。更可以激励与引导那些有知识、文化、学问的人积极融入乡村生活中,参加农业劳动,钻研农业技术,打造中国乡村特色的教育风气。

2.2 有利于解决乡村教育问题与瓶颈,给予民众物质与精神食粮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任务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乡村地区人民由于山村自然因素制约,教育资源匮乏,生活条件与城市有着一定差距,导致乡村地区儿童、青少年接受教育机会相对有限,与城市里孩子相比,享受的教育资源有着一定差距[4]。乡村教育振兴的首要目标就是解决这些问题,既要消除乡村地区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也要完善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基础设施,缩短与消除乡村地区与城市的教育差距,发展乡村教育,完善教育资源与条件,就需要建立在“既保证民众的物质生活,也给予民众教育学习机会”的理念上,显然这一理念契合耕读文化,以耕读文化为基本思想原则,边完善乡村地区教育资源,边优化乡村地区的劳动耕作条件,可以使乡村地区人民通过自身努力,过上物质生活饱足、精神生活满足的美好生活。

3 耕读文化驱动乡村教育发展路径

3.1 着手终身教育,发扬耕读教育理念

3.1.1 面向全体民众做好耕读教育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耕读文化的发扬光大有助于乡村教育振兴,耕读文化需要由广大人民群众继承与发扬,对于乡村地区的民众而言,需要树立起耕读文化思想,改变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取向,充分认识到耕读结合对于人生的重要性[5]。一方面,对于乡村地区的民众,开展好耕读文化宣传活动,让耕读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以耕读文化引领乡村地区人民树立起终身学习意识,如地方政府部门开展的“耕读文化进万家”终身教育主题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线下宣传栏等途经进行耕读文化宣传,帮助地方民众认识到耕读文化的内核,发扬边劳动耕作、边乐于读书学习的良好风气,地方政府部门派遣工作人员到群众家中,为群众送上农业生产类、经济管理类、文化艺术类等不同类型的书籍,鼓舞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读书学习活动,发扬耕读文化的作风,农忙时专心于农业生产与经营,农闲时专注于读书与深造,践行“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精神理念,让耕读文化在自己身上充分显现。

3.1.2 立足耕读文化健全终身教育平台

乡村振兴背景下,终身教育应是乡村教育的一部分,对于乡村地区的广大民众,需要为他们提供终身学习平台,满足他们耕读的需要,给予他们终身学习的资源与渠道。如在乡村地区建设公益性图书馆、读书厅等,建设能够满足乡村地区民众自主学习的场所,为农民提供各种书籍、学习资源与材料,鼓励农民朋友在农闲之时到图书馆、读书厅自主学习,学习农业知识与技能、文化知识、工业知识等,广大农民根据自身的学习喜好与人生方向,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坚持耕读结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与学历水平[6]。又如,地方高校与教育部门联手,为乡村地区的民众提供线上学习平台,鼓励他们通过网络平台报名参加各种农业产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课程,鼓励农民在农闲之时潜心学习、钻研进修,通过耕读结合,不断提升自我。

3.2 着手职业教育,展现耕读教育特色

3.2.1 面向农民群众开展好乡村职业教育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我国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任务,乡村地区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职业教育发展。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在乡村地区都属于薄弱板块,尤其是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较为短缺。以耕读文化为先驱理念,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好职业教育,重点是“三农”方面的职业技能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关联耕读文化,既培养乡村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也发展壮大乡村职业教育事业,如地方政府带头,鼓励企业、教育机构等在乡村地区兴建“家庭农场指导中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网点”等,派遣农业技术专家、指导组等入驻培训机构、教育网点[7]。面向农民提供优惠性的教育培训,为农民学习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供平台。同时,地方政府牵头,在培训机构、教育网点的参与下,定期组织农业技术团队实施“科技下乡”“蹲点技术培训”等活动,面向农民实施面对面、点对点、一对一的帮扶带,促进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经营方法的掌握,通过增强农户的农业生产与经营能力,促进其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地方与国家培养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形成乡村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3.2.2 面向青少年学生提供农业技能学习渠道

耕读文化理念下,乡村地区的教育发展除了面向农民群众开展好职业教育,更需要面向青少年学生开展好职业教育,发展壮大乡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事业[8]。面向青少年学生开展好职业教育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政府应加大对青少年学生职业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如在乡镇区域或乡镇周围兴建职业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等,给予乡村地区的青少年选择学习农业技能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学校注重对青少年学生学习农业技能内生动力的培养。首先,挖掘优秀传统耕读文化的天然亲和力、感召力。借助“请进来”的方式将耕读劳动教育观和劳动教育技能相结合,邀请名师大家、农事专家开办讲座沙龙,分享国情、农事、民风,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感悟古人“耕读传家”之情。其次,深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立耕读田园、科技小院等新型耕读教育基地,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相结合,将耕读教育与服务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堂走进“三农”实践,形成项目化、活动化的耕读劳动教育新模式。最后,将现代智慧农业、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农耕劳动。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赋能农业生产,让学生充分体验高新技术带给农业产业的高效、高质和高能,感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蓬勃生机,在情感、价值和能力上共同发力,促成学生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情感回归和价值认同。引领青少年学生扎根于乡土,边参与劳动耕种,边参与读书学习,实践与学习相结合,培养“懂农、知农、爱农”的时代新人,激励他们励志学习,乐于劳动耕作,努力成长为农业领域人才。

3.3 着手基础教育,根植耕读教育基础

3.3.1 完善中小学耕读教育课程

乡村振兴背景下,儿童与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乡村振兴的未来人才保障,应立足耕读文化,大力发展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让耕读文化走进乡村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中,从基础教育入手培养学生们的耕读文化思想,引导儿童、青少年积极践行耕读结合的生活,既坚守劳动耕作的务实之风,不忘农业耕作技能,更要乐于学习、热爱读书,做积极向上之人。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在于完善乡村地区中小学耕读教育课程,改变过去对传统课程的依赖性,展现耕读教育特色,如地方政府部门发挥好指导作用,统筹引领当地乡村地区的中小学,把劳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积极打造“新时代耕读文化”特色课程,以培养中小学生的农业技能、农业常识、农业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为耕读教育课程内容重点,重点激励学生树立耕读结合的人生理念与信仰。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农耕文化运动会”,让乡村学校焕发勃勃生机,践行耕读文化,推进劳动课程,努力把教育写成“乡村振兴”路上的田园诗行[9]。建设以“耕读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将“书香校园”与古镇农耕文化有机结合,焕发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耕读文化新风貌。

3.3.2 培养中小学教师乡土情怀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推动,教师始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教育理念等,直接影响到乡村教育事业的走向[10]。耕读文化理念下,乡村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是有乡土情怀的教师,人民教师需要树立起乡土情怀、坚守耕读文化,在劳动耕作中读书学习,在读书学习中提升专业本领,最终服务于莘莘学子,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乡土情怀,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发挥好责任作用,对内培养好本土拥有乡土情怀的优秀乡村教师队伍,鼓励乡村教师申报耕读文化主题的教研课题,增强乡村教师对耕读文化内核的认识与精神理念传承,鼓舞乡村教师践行耕读结合理念;通过为乡村教师提供耕读结合的实践平台,定期举办教师下农田实践工作,鼓励教师融入农业生产之中,培养教师劳动耕作与教学双向能力。另一方面,对外引进优秀的教师人才,补足乡村地区的教师人才资源,通过提高对乡村教师人才的补贴力度、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吸引更多教师人才到乡村践行耕读教育的使命。

3.4 着手教育支持,完善教育各项资源支撑

3.4.1 加强乡村地区教育硬软件设施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立足耕读文化是基础,完善教育发展理念是关键,夯实教育硬软件资源则是根本。乡村地区的教育硬件资源完善上,关键任务目标是发展壮大已有的中小学学校,同时,按照地区的适龄学生数量,有计划性地扩充学校。当地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外部筹资、社会征集资金及内部向上级单位申请专项资金等方式,获取用于支持学校建设的资金。同时,补足乡村学校短板,完善学校宿舍楼、食堂餐厅、功能教室、操场等硬件设施,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根据学生读书学习的需求,完善相应的硬、软件设施,包括来往学校的公共道路、装配健康照明护眼灯等,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学生享有优质教育提供硬件保障。软件资源方面,推动乡村地区人口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如在乡村地区学校创建多功能录播教室,加快实现乡村学校及教学点网络教学资源班班通,适时共享网络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便捷、更经济、更高效的优质教育资源。

3.4.2 学术与知识界加强对乡村教育的支持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地区教育事业,除了需要完善硬软件资源,更需要学术界与知识界对乡村百姓的人文关怀,对乡村教育的鼎力支持[11]。如国家应从政策入手,鼓励学术界与知识界关注乡村教育与农耕生产,倡导学术界与知识界向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王祯、陈旉、徐光启等人看齐,主动关注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农民生存,积极投入到乡村农业建设中,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特长,加强对农业生产问题的研究,为乡村农耕文明发展注入力量。鼓励学术界与知识界参与到乡村农业实践中,践行耕读结合的理念,学习他们的思想精神,既为乡村农业发展作出贡献,也帮助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为乡村地区注入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乡村地区教育振兴重点是消除乡村地区教育不公平、教育条件差、教育资源不足等不良现象;根本出路是将耕读文化发扬光大,以耕读文化为核心理念驱动,培养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的耕读思想理念,加深他们对耕读文化的认识,树立起耕读结合的思想;关键抓手是加大对乡村地区的教育基础资源保障力度,优化教育生态,完善教育条件,健全教育平台等,为乡村地区人民参与耕读结合生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条件保障,使他们有机会、有能力过上耕读结合的生活,既实现教育发展,也发扬务实之风。

参考文献

[1] 邹德秀.中国的“耕读文化”[J].中国农史,1996(4):61-63.

[2] 葛欣旭.出而负耒,入而横经:耕读文化的内涵与传承[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4(1):52-54.

[3] 雨凡.我心中的耕读文化[J].中学语文,2019(25):89.

[4] 何立华,陈沅.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2-2023年省际教育面板数据[J].民族教育研究,2017,28(6):87-94.

[5] 黎海明,梁伟豪.乡村振兴视角下耕读教育的现实价值和实施路劲[J].中国农业教育,2023,24(1):44-51.

[6] 刘亚玲,雷稼颖.耕读文化的前世今生与现代性转化[J].图书馆,2021(4):89-93.

[7] 张海军.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农民“训育共享”发展研究:评《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北京模式”实践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21):85.

[8] 秦玮苡,马云天.耕读文化传承:意义、困境与策略:基于学校文化发展的研究[J].教育观察,2020,9(44):138-140.

[9] 惠鑫鑫.“耕读文化”融入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与路劲研究[J].文教资料,2023(7):170-173.

[10]沈月娣,杨平.乡村振兴背景下耕读教育法人时代意蕴及其实施路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4(3):44-50.

[11]陈芳,朱向军.乡村规划建设人才耕读教育的实践探索[J].大学,2022(20):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