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不断深入,民俗文化作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独有的文化形式,其国际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不仅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生态翻译学理论,作为翻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翻译即生态平衡”和“翻译即文本移植”。基于此背景,该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辽东满族民俗》为例,研究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进行探讨。以期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具体案例的实证研究,探讨民俗文化外宣的翻译策略,提升民俗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
关键词:民俗文化;生态翻译学;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外宣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6(a)-0078-05
Research on the Folk Culture for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A Case Study of Liaodong Manchu Folklore Customs
LIANG Yu, LI Yin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China)
Abstract: A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continue to deepen, folk culture—a unique cultural expression of our country and nation—has garner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or its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he translation of folk culture for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not only serves as a bridge for cultural exchange but also represents a crucial tool for bolstering national soft power. Eco-translatology, a significant theory in the realm of translation studies, underscores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s ecological balance" and "translation as textual transplantation".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 and employs Liaodong Manchu Folk Customs as a case to study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folk culture. The translator explores this subject from the linguistic dimension, the cultural dimension, and the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extant literature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specific instances, this article aims to identify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at can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effectiveness of folk culture.
Key words: Folk culture; Eco-translatology; The linguistic dimension; The cultural dimension; The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显得尤为重要。民俗即“民间风俗 ”,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外宣翻译就是和对外宣传有关的翻译[2]。因此,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并非易事。由于民俗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文化信息的丢失或误解。此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对同一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如何在翻译中保持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同时又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是民俗文化外宣翻译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策略与方法,分析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为提高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质量和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以《辽东满族民俗》为例,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文体风格、文本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后,译者将还原具体翻译过程,并结合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初步总结出一些翻译的策略、技巧和经验,力求对民俗文化翻译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的作用,提高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质量,推动民俗文化走向世界。
1 生态翻译学理论简介
近年来,为完善和拓展生态翻译学理论,胡庚申教授首倡“新生态主义”(Neo-Ecologism), 将西方生态主义与东方生态智慧巧妙地融合于一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翻译学,使翻译研究的思维方式革新成为可能[3]。它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
在本次翻译实践中,译者以生态翻译学为基础,构建本次翻译实践的理论框架。将生态翻译学理论应用于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民俗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民俗翻译应置于文化翻译研究的大语境之下[4]。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往往难以准确地被外宣翻译传达给他国读者。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过程中应尊重目标文化,尽可能保留源文化的独特色彩,以保护文化多样性。
因此,将生态翻译学理论应用于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不仅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的有效传播,还有助于推动跨文化交流和增进国际理解。
2 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国内研究现状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代表着一种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他们认识到,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国内学者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研究。例如,通过对具体翻译案例的分析,探讨翻译策略和方法;利用语料库技术,对民俗文化词汇的翻译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然而,尽管国内在民俗文化外宣翻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由于民俗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翻译过程中难以避免文化信息的丢失或误解;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和规范,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理论与实践,提出更加全面和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推动民俗文化的国际传播和理解,更有效地传播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事业,推动民俗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辽东满族民俗》外宣翻译策略
3.1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原文的语言特点和译入语的生态环境,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的选择和转换,以产生符合译入语语言规范和表达习惯的译文。这样的转换旨在保持原文意义和信息的同时,使译文更加地道、自然,易于被译入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下面以《辽东满族民俗》第三章“服饰的种类及其演变”的内容为例,进行说明。
例1:
原文:褂拉儿是满族平民百姓家妇女们穿的一种外套服装。
译文:Guala is a type of outerwear worn by women from ordinary Manchu households.
从生态翻译学语言维的角度来看,主要关注翻译过程中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应适应译语生态环境,而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首先需要理解其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再寻求一种既能保留原意又能适应目标语言生态环境的表达方式。
首先,“褂拉儿”作为满族特有的服饰名称,其翻译应尽可能地反映出其文化特色。考虑到其作为外套的功能,可以选择使用“cloak”或“jacket”等词来传达其作为服装的基本属性。其次,对于“满族平民百姓家妇女们穿”这一部分,需要强调其穿着群体和文化背景。因此,可以使用“worn by women from ordinary Manchu households”来明确指出这一服饰的穿着者和其所属的文化群体。综上所述,译者将其译为:“Guala is a type of outerwear worn by women from ordinary Manchu households.” 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原句的文化内涵,又适应了目标语言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3.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还要注重文化层面的适应与选择。这一理论强调在翻译时,译者应充分考虑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翻译效果的影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消除文化隔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通过恰当的文化转换,译者能够使译文更加贴近译入语读者的文化心理,提高译文的接受度和传播效果。
例2:
原文:女真人及其先世居住于白山黑水之间。
译文:The Jurchen people and their ancestors lived between the northeast China.(Heilongjiang, Jilin, Liaoning)
“白山黑水”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这个词语出自《金史·世纪序》,其中提到“生女之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长白山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不咸山,北魏时称太白;隋唐时称白山、太白山;辽金时,用汉语定名为长白山。而黑龙江,在中国,古称羽水、黑水、浴水、望建河、石里罕水等。由于长白山和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因此,“白山黑水”也常用来指代东北地区,即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份。在例2中,译者将“白山黑水”译为 “the northeast China(Heilongjiang, Jilin, Liaoning)”而不是直译为“Baishan and Heishui Mountains”。如果进行直译可能会造成意思偏差、传达不到位,从而误导外国读者。因此,基于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文化维,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文化差异,为了真正对文本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更合理的阐释,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因文化误解导致的误会,译者选择采取意译并加注的方法将其译为“the northeast China(Heilongjiang, Jilin, Liaoning)”,实现有效的文化转换,更便于外国读者接受与理解。
例3:
原文:随着满族共同体的逐步形成,在清太宗皇太极执政的天聪年间,统治阶级才对冠服制度进行了初定。
译文:With the gradual emergence of the Manchu ethnic identity, it was during the Tiancong Reign of Emperor Huang Taiji, the second emperor of the Qing Dynasty, that the ruling class initially established the official dress and etiquette system.
由于原语文化生态和译语文化生态在性质和内容上往往存在着差异,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调研,了解学习其语言背景习惯 ,对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保持准确性和民族性十分重要[5]。为了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不仅需要注重原语的语言的转换,还需要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文化生态,并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为了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适应性和可接受性,需要考虑这句话涉及的满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清朝的历史背景及冠服制度的初定等多个文化元素。在翻译时,需要考虑这些文化元素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对等表达,以及如何传达这些元素背后的文化内涵。
首先,“满族共同体”这一概念在英文中可能没有一个完全对应的词汇,因此需要通过解释或描述的方式来传达其含义。例如,可以将其翻译为“the gradual emergence of the Manchu ethnic identity”。其次,“清太宗皇太极执政的天聪年间”需要准确翻译清朝的历史时期和统治者,以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这一历史背景。清太宗皇太极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例3中,译者通过文化维的转换,将“清太宗皇太极”译为“Hong Taiji, the second emperor of Qing Dynasty” 。由于外国读者并不能理解清太宗的意思,所以译者采取直译和意译的翻译策略,将皇太极进行直译并将其翻译为“清朝的第二个皇帝”,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帮助外语读者理解,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最后,“冠服制度”是清朝时期特有的礼仪制度,涉及官员的服饰和礼仪规范。在翻译时,需要找到能够体现这一文化内涵的英文表达,可以将其翻译为“the initial establishment of the official dress and etiquette system”这样既保留了原句中的文化信息,又确保了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适应性和可接受性,更有利于实现文化维的转换,从而推动文化多样性、增进国际交流。
例4:
原文:清代统治者在奖赏有功绩的人员时,常赏赐“黄马褂”,以它作为奖赏的物品。
译文: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rulers often bestowed the "yellow mandarin jacket", a symbol of exceptional honor and privilege, as a reward to those who had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涉及文化层面的交流与融合。民俗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在面对文化负载词出现词汇空缺或者词义空缺时,建议采用直译、音译、形译等翻译策略,有时还需要通过附加注释以便兼顾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6]。在翻译这句话时,需要考虑到“黄马褂”这一特定文化符号在清代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以及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认知度。“黄马褂”在清代是一种特殊的荣誉象征,只有皇帝赏赐的人才能穿着,代表了极高的荣誉和地位。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找到一个能够传达这种特殊文化含义的英语表达。原译文“yellow mandarin jacket”虽然直译了“黄马褂”的字面意思,但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其在清代文化中的深层含义。为了更好地体现文化维的转换,译者可考虑采用增译法,添加解释性内容,使外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化符号的特殊含义。因此译者增译了“a symbol of exceptional honor and privilege”,既保留了“黄马褂”的字面意思,也解释了其在清代文化中的特殊含义,从而实现了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3.3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交际意图和目的,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这些意图,并在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下实现有效的交际效果。这要求译者不仅要关注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的转换,还要关注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以便实现与原文相同的交际功能。
例5:
原文: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气候寒冷无雪,地产“无桑蚕”,因此他们多以皮毛为衣。
译文:In the long and freezing winters of the north, where snow is absent and silkworms cannot be found, the locals often turn to fur as their primary means of clothing, as it effectively keeps them warm in such harsh conditions.
“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追求的是原文和译文的交际生态能够得到最佳的维护和保持”[7]。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交际维角度来看,翻译不仅是语言和文化层面的转换,更在于实现交际意图的有效传达。在翻译这句话时,需要关注其交际意图,确保译文能够在目标语言环境中实现有效的交际功能。
首先,这句话的交际意图在于描述北方冬季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以及当地人的衣着习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是需要确保这些信息能够准确、清晰地传达给目标读者。
译文清晰地描述了北方的冬季气候寒冷无雪的情况及无桑蚕的地理环境,并指出了当地人依靠皮毛御寒的衣着习惯。然而,从交际维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可以考虑在译文中增加一些解释性或描述性的语言,以帮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化现象。例如,可以提及皮毛在寒冷气候中的保暖作用,或者解释为什么当地人会选择皮毛作为主要的衣着材料。因此,译者选择增译了“as it effectively keeps them warm in such harsh conditions”,不仅保留了原文的信息,还通过增加解释性语言,使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化现象,从而实现更有效的交际功能。
例6:
原文:在马甲流行的清代,满族人缝制出了一种叫巴图鲁坎肩的马甲款式。
译文:During the Qing Dynasty, when vests were popular, the Manchu people crafted a unique style of vest known as the "Barturu Kanjian"("Warrior's Vest").
中国的对外翻译不是字对字的机械转换,而是文化因素的输出[8]。从生态翻译学理论交际维的角度来看,例6这句话的翻译关注的是译文在交际层面上的适应性选择,即译文在目的语读者中产生的交际效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审美观念等因素,确保译文能够在目的语环境中有效地传达信息,实现交际目的。在满语中,“巴图鲁”意为“勇士”或“英雄”,而“坎肩”指的是一种特定的上衣款式。对于“巴图鲁坎肩”的翻译,不仅要考虑单词的直译,还要考虑到其在文化语境中的意义,努力在内容和形式上与西方受众的话语环境和接受环境建立认同[9]。从而更好实现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因此,对于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巴图鲁坎肩”,译者在翻译时选择了音译加意译的方式,将其译为“Baturu Kanjian”,并补译了“Warrior's Vest”。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又使得目的语读者能够初步理解其含义。民俗是地方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意识基础,是地方识别、民族识别、国家识别的文化标志[10],有效运用交际维翻译民俗文化,有助于在交际中建立起文化共鸣,实现有效的民俗文化传播。
4 结束语
生态翻译学理论对于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意义深远而重大。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而外宣翻译作为连接不同文化的重要桥梁,其准确性和传播效果直接关系到文化交流的深gfEvwJE4bsHqrJi7hGSYBg8dn9vdwNBibzdLoUiBsAU=度和广度。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平衡与和谐共生,为民俗文化外宣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它有助于推动民俗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为实现文化多样性和全球化共赢提供有力保障。在未来的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实践中,我们应继续深入研究和应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 张健.外宣翻译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3]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创新与国际发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74-186.
[4] 蒋红红.民俗文化翻译探索[J].国外外语教学,2007(3):52-57.
[5] 袁帅.浅析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中的文化误解[J].文学教育(下),2018(4):116-117.
[6] 王文彬.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满族民俗文化英译策略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6(4):191-193.
[7]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8] 孙洁菡.翻译生态环境与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词的翻译[J].贵州民族研究,2014(10):118-120.
[9] 陈小慰.对外宣传翻译中的文化自觉与受众意识[J].中国翻译,2013(2):95-100.
[10]王德刚.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基于民俗学者深度访谈与文献对读研究民俗研究[J].民俗研究,2019(2):33-4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