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探讨了《面纱》如何反映女性在后殖民时代的身份觉醒以及对女性解放事业的推动。通过详细分析小说主人公凯蒂的性格转变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觉醒过程,揭示了女性在反殖民主义运动中的地位,以及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进行的权力斗争。通过分析历史文化背景,探讨女权运动文学作品和解析凯蒂在中国文化熏陶下心理变化等,该文着重探讨了女性在殖民主义影响下的身份认同和觉醒问题、女权文学作品与女性教育在促进女性自我意识和主体实现方面的作用,以及环境心理学对于女性成长的推动,为进一步理解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
关键词:《面纱》 ;后殖民时代;身份觉醒;女性解放;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失调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6(a)-0005-06
A Cultural Inquiry into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Identity in The Painted Veil in the Post-Colonial Era
HE Shuiqing
(School of Western Languages,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he Painted Veil reflects the awakening of women's identity in the post-colonial era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cause of women's liberation. By analyzing in detail the character transformation of the novel's protagonist, Kitty, and the process of her awaken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reveals women's position in the anti-colonial movement and the power struggle they engage in within the family and society. By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exploring the literature of feminist movement and Kitty's psychological change analysis under Chinese culture, the research method focuses on women's identity and awaken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lonialism, the roles of feminist literature and women's education in the promotion of women's self-consciousness and realization of the main body, and the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for women's growth, which provides valuable perspectives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and role of women in modern society. It provides valuable perspectives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and role of women in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 The Painted Veil; Post-colonial era; Identity awakening; Women's liber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的小说《面纱》(The Painted Veil)是一部批判殖民主义的作品,通过女主人公凯蒂(Kitty)的人生经历,揭示了英国殖民主义带来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剥夺。正如艾博默(1998)所言“维多利亚人素向有树立与其经济需求相应的道德理想的天才:他们把义务附加在利益之上,把基督教义附加在利润之上,他们相信,企业能带来幸福、繁荣,能使深陷于野蛮之中的黑暗的部落得到拯救。”[1]除了这一主题外,小说中还探讨了女性在后殖民时代中的身份觉醒,女性在反殖民主义运动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权力斗争。本文旨在通过对《面纱》中女性身份觉醒的文化探究,深入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探讨后殖民时代中女性身份认同以及小说对女性解放事业的推动作用。
1 后殖民时代中女性身份觉醒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
1.1 女性身份觉醒的历史背景
1.1.1 殖民主义的影响
随着殖民主义的衰落,许多国家在20世纪初期脱离殖民统治并且获得了独立。这些国家在殖民主义的影响下,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困难的历程。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女性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女性开始追求平等和自由,并且开始发掘自己的潜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女性身份觉醒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一些国家经历了独立和现代化过程,这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也是获得身份意识和独立的一个重要过程。许多国家的法律法规中开始出现对女性权利保护的内容。例如,印度的《印度宪法》规定禁止性别歧视,并承认妇女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女性受到教育和获得职业的机会也得到了增加。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价值,并开始探索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1.1.2 社会变革与女性解放
工业革命和殖民地的社会变革为20世纪初女性的解放提供了重要的契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女性在工厂和劳动市场中扮演了更为活跃的角色,这使她们赢得了更多的经济独立和社会地位。在工厂中,女性参与生产、贸易等活动,从而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性,不再完全依赖于家庭经济支持,这使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工业革命和妇女参政权运动的兴起共同推动了女性解放的进程,为女性赢得了更多的社会权利和地位。这一过程既是对过去女性被边缘化和压抑状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观念和制度的改革。20世纪初的女性独立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为后续的女权运动和性别平等理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女性通过劳动和参与政治赢得了社会地位的提升,也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重新定义和平等权利的实现打下了重要基础。
1.2 女性身份觉醒的文化背景
1.2.1 女性文学作品的崛起
20世纪初期的文学作品在推动女性解放和女性意识觉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作者伍尔夫通过这部作品深刻地探讨了女性的内在世界和生活状态。她强调,女性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自主权,反对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她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转变,呼吁女性追求个体自由和自我实现[2]。又如,《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中,尽管莉莉·巴特的结局显得悲剧,但是作为20世纪初的女性,对个人幸福和自我实现的不懈追求体现了女权主义的核心精神。通过莉莉的故事,作家华顿探讨了女性如何在限制和挑战中寻找自我价值,以及在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道路上遇到的阻力[3]。这些作品通过对女性生活、内心世界及社会地位的深入描写,促使读者重新审视传统观念,并激发了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关注和思考。作家通过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受压抑的家庭妇女到追求自由的职业女性,呈现了不同背景下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角色。这些作品还通过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她们独立思考和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引发了读者对女性自主权和自我实现的思考。同时,文学作品也透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限制,呼吁社会对女性地位的重新认识和关注。作家们通过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处境,引发了对性别不平等的深刻思考,并促使社会各界重视女性权利和女性解放的问题。
1.2.2 女性教育和获取知识的解放
20世纪初,女性教育和知识获取的普及可被视为女性解放运动的重要支柱和推动力。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女性开始逐步结束长期的缺席状态,进入学校,获取与男性平等的教育机会。教育被认为是引领社会变革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女性而言。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chowalter)1977 年出版《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觕 to Lessing),从女性主义视角发掘并谱写了英国女性作家自己的文学传统,强调女性接受教育,展示思想的重要性[4]。作者强调教育赋予女性新的工具来解构并挑战其对于私人和公共生活的长久边缘化。通过教育,广泛的知识和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传输,女性开始要求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参与权和平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于催化女性解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伴随着男性被征召入伍,女性必须进入各类学校进行学习并且填补工作市场空缺,这不仅改变了关于性别和工作的传统看法,还让女性接触到之前被禁止或被忽视的各类知识与技能。战后,许多工作的女性不愿回归家庭,她们渴望维持工作带来的独立和身份认同。
从文化的视角看,20世纪初女性教育的进步和知识获取是女性解放运动发展中的关键。教育不只从个人层面改变了女性,更重构了社会层面的性别关系。教育铺平了女性走向更广泛社会参与和自我实现的道路,是历史上女性不断争取地位和权力的一个里程碑。
2 《面纱》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2.1 凯蒂性格的初始状态
凯蒂的性格初始状态,一方面反映的是一种典型的内化了那个时代社会对女性角色期待的结果。她的顺从、被动并不仅是对家庭期望的应答,更是对广泛社会文化压力的一种无声回应。凯蒂的内心深处,有着对于更广阔世界的好奇以及对生活的渴望,这种矛盾的内心状态是由她作为个体对于更广泛社会环境的反应。这份顺从和被动在凯蒂的故事发展中成为她成长转变的阻碍,同时也是推动她进行自我探索的出发点。处于压抑状态的凯蒂面对人生转变的挑战时,这些内在的冲突被不断放大,最终促使她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生活的真正意义。
另一方面,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文化正处于一个动荡和变革的时期。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开始遭受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女性开始在教育、工作及政治领域争取更多的权利和认可,女性主义运动逐渐兴起,推动社会对女性角色重新评估。凯蒂的性格初始状态,既是这个时代遗留下来的维多利亚式女性形象,也潜藏着现代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欲望。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因传统观念而形成的家庭期望,构成了她性格的双重枷锁。
同时,英国的帝国扩张和殖民政策,使得英国社会接触到了多元的文化和思想。这一切的初始状态都是凯蒂后期独立意识萌芽的种子,特别是她随丈夫前往中国的旅程,象征性地反映了凯蒂性格的张力和多元性。异国文化的接触无疑为凯蒂提供了一扇窗,让她得以对自我和所处的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凯蒂性格初始状态的形成与英国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这一背景不仅塑造了凯蒂在故事伊始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为她后续的性格变化和成长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土壤。
2.2 凯蒂性格转变和女性身份觉醒
2.2.1 内心冲突的认知与接受
从心理学角度看,凯蒂的内心冲突体现了自我实现的渴望与社会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个体在满足了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后,会追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直至自我实现的需求。凯蒂起初遵循社会和家庭的期望,追求属于低阶层次的安全和归属感。但随着故事的发展,她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主体自我实现。“主体”的概念是相对客体而存在的,在《西方哲学词典》中,主体有两层含义,一是与客体相对,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实行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二是与属性相对,指属性、状态和作用的基体[5]。
正如秦宏所说:“毛姆虽然潜意识里存在男权中心意识,但是已经开始认识到女性应该成长为独立的个体”[6]。凯蒂与丈夫沃尔特·法恩的婚姻,最初并非出于爱情,而是基于社会和家庭的期望。她尝试通过服从这种安排来获得社会认可和安全感,但她很快意识到这种生活方式并不能带给她真正的满足。这种认知的觉醒,在她被迫随丈夫前往中国时变得尤为显著。在异国他乡的经历,面对未知的挑战和困难,是她人生中的转折点。与中国的贫苦民众接触,特别是与当地修女的交往,让她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这些经历激发了她对深层人性和社会正义的思考,也促使她开始探索真正的自我和人生意义。
凯蒂的反思过程符合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CDT)由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最早提出,是指个体感知到两种相对独立却矛盾的观念所产生的不协调状态[7]。她对自我和世界的原有认知与新的经验发生了冲突,迫使她重新评估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通过与外界的互动和内心的反思,她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内心需求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是单一地满足于社会的期待。在接受自身内心冲突的过程中,凯蒂展现了显著的心理弹性,这一过程体现了她从否认、困惑到最终接受自我内心深处需求的心理成长轨迹。她最终的行动——选择与沃尔特分离,并开始新的生活,标志着她对内心冲突的彻底认知与接受,并勇敢地追求自我实现。
2.2.2 逆境中的自我发现
凯蒂的自我发现之旅,是一个自我反思和自我调适的过程,是心和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处于异国他乡、远离原有社交圈的环境,逼迫她面对长期被忽视或压抑的内心需求和冲突。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往往受到潜意识驱动,而凯蒂的心理旅程可以被视为一场向内的探索,揭示和解析了她潜意识中的愿望和恐惧。她的逆境不仅是外部的生活环境变化,更是她内心冲突的外在体现。通过自我反思,她逐渐清晰了自身真正的需求和目标,开始尝试脱离他人期待,寻找真正的自我。例如,凯蒂与藏族死亡仪式的接触不仅是文化冲击,更是对生死、爱恨、放弃与接受等普遍人性主题的深刻反思,并且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意识。
环境对于凯蒂性格形成以及独立人格的塑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根据环境心理学,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是与其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凯蒂之所以能够经历性格的显著转变,正是因为她被置于一个迫使她独立思考和行动的全新环境中。与此同时,她的内在需求和外界的期待之间的冲突,迫使她进行选择和决断。正是这种在挑战和困境中的不断选择和自我肯定,推动了凯蒂独立人格的形成。通过对凯蒂逆境中的自我发现过程的深入分析,我们看到一个从传统女性被动角色逐渐转变为具有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个体的心理成长图景。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也揭示了个体内在力量在逆境中的发挥和重塑个人命运的可能。
2.2.3 对外界的新认识和自我定位
凯蒂女性身份觉醒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她对外界的新认识以及自我的重新定位。在经历了内在的自我探索和外在的文化冲击后,她开始重新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她对英国社会的固有道德观念和女性角色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对异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验又让她发现了更广阔的世界视野。这种对自我和外界新的认识推动了她重新定位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了从传统女性向现代独立女性的转变。
3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凯蒂觉醒的影响
3.1 内心探索与自我实现
中国文化中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和重视,对凯蒂的女性身份觉醒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时,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凯蒂深刻感受到东方哲学中关于内在平静、自我修养和对于自然世界敬畏之情的重要性。这些经历帮助她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不仅来自外界的成就和认可,更多地源自于内心的平和与丰盈。这种精神层面的启示,加深了她的女性身份觉醒,使她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独立和强大的个体。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内在的和谐与平静,与西方强调外在成就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道家哲学中强调的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都对凯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观察和体验中国人如何在艰辛的生活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凯蒂开始质疑自己之前追求物质和地位的生活方式,启发她从内心深处开始了对幸福和满足的寻求。
3.2 理解与接纳
到达中国后,凯蒂首先面临的是文化冲击和适应。中国的风土人情、习俗信仰与她在英国的生活截然不同。这种直接的文化冲击,开始时令她感到困惑和不适,但渐渐地,通过日常的接触和观察,她开始接纳,并对中国的文化和人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尊重,并逐渐展示出对淳朴原始自然风光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例如,小说中的描述,山上遍布着一块块的稻田,竹林边坐落着不少农舍。早晨的阳光和煦宜人,闪烁着微光的晨曦会给整齐的稻田敷上一层神话般的色彩[8]。
这种从排斥到接纳的过程,是她内心转变的起点。在中国的这段时光使凯蒂学会了超越自我中心的视角,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一个全新文化展示了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种可能,幸福和满足感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通过与当地人民的深入交流,特别是与僧侣对话,凯蒂开始理解释放欲望、追求内心平和与和谐的价值。这种思想的转变,促进了她个人独立性格的形成。凯蒂的自我独立在她的中国之旅中达到了高潮。
中国文化中关于个人修养、内在平和的思想激励她开始独立思考,寻求自己的道路。凯蒂逐渐脱离了以往依赖他人的生活方式,学会在逆境中寻找力量和灵感。特别是在她参与医疗服务期间,她不仅学会了如何照顾他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照顾自己,如何在困境中保持独立和坚强。
3.3 同化与融入
毛姆擅长以“异域”为背景,描述异域景观对外来者产生的情感与心理影响[9]。凯蒂一开始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女性具有陌生感并抱有误解,她的视角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于中国女性的传统和生活方式抱有一定的偏见。然而,随着她在中国的生活,她开始与当地的女性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并且重新审视了女性角色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作用。
首先,中国女性的独立和坚韧,给了凯蒂重新定义自我独立的视角。在西方社会中,独立往往与个人主义紧密相连,强调的是物质自足和个人自由。然而,凯蒂在中国发现中国女性的独立不仅体现在生活的自给自足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的自立。这种独立性源于对家庭责任、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以及在逆境中保持坚强和乐观。通过与这些女性的互动,凯蒂开始理解到,真正的独立是内心的自由和坚定,而非外界条件的拥有。
其次,中国女性展示的优雅和毅力,启发了凯蒂对美的重新认识。在中华文化中,美往往与内在的平和相联系。凯蒂从中国女性的日常生活中,学习到如何在简朴中见诚意,在艰苦中保持优雅。这种对美的认知,不仅是对外在形式的欣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的体现。凯蒂由此领悟,生活的意义不在于追求表面的华丽和奢侈,而在于追寻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再次,凯蒂被中国女性在社会变迁中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所触动。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巨大挑战,中国女性不仅没有屈服于困境,反而以难以想象的韧性和智慧开辟了新的生活方式。通过观察和理解这些经历,凯蒂学会了在面对人生挑战时如何保持坚韧和乐观,如何在不断的适应中成长和强大。
最后,在与中国女性的交往中,凯蒂也渐渐发现了自己的内在力量和潜力。她学会了倾听和理解,学会了尊重和包容,这些品质让她在与中国女性的互动中与她们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通过这些友谊,凯蒂不仅拓展了自己的人脉和社交圈,更重要的是,她在交往中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成长和变化。她意识到,女性不应被局限在传统的角色和框架中,而是应该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通过与中国女性的友谊,凯蒂不仅找到了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更重要的是,她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和勇气,迈向了人生的新起点。
4 《面纱》对于女性解放事业的意义
4.1 探索女性对于传统预期的反叛
毛姆用犀利的笔锋多次传递出凯蒂觉醒的种子,无声地回击着传统思想对女性的禁锢。例如,小说的开头,凯蒂因为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匆忙地嫁给了沃尔特,一个在情感上与她并不相称的细菌学家。这种非出于爱情的结合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女性需要通过婚姻来确保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安全。凯蒂在婚姻中逐渐感受到的空虚和失落,挑战了这一传统婚姻观,表达了对基于爱情和个人幸福而不是社会压力的婚姻向往。又如,凯蒂在遭遇婚姻危机和感情困惑时,选择了跟随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屈服于传统道德观和社会预期。她的这一选择虽然带来了痛苦和内疚,但也体现了女性对于自由选择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渴望。凯蒂的行为挑战了当时女性顺从、忠诚的传统美德,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复杂且具有主体性的女性形象。小说的结尾处,凯蒂和沃尔特在面对疾病和死亡威胁时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理解和和解,展示了一种基于对等和深层次的人性理解。这种关系的展现挑战了传统上男性支配、女性从属的婚姻模式,呼吁一种更加平等和互相尊重的男女关系。
4.2 探索女性情感与身份的多元化
《面纱》深入探讨了女性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凯蒂的情感旅程展示了女性在情感世界的独立追求。她与丈夫的复杂关系,她对爱情与自我价值的认知,反映了20世纪初期女性开始审视和重构情感关系中的平等地位。这一点对于正在当时社会中探索和要求情感平等和尊重的女性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10]。
凯蒂的故事是对女性身份认同多元化的一种探索和呼声。20世纪初,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女性开始质疑并反抗传统赋予她们的角色和身份。在小说中,凯蒂通过接触不同的文化,思考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最终突破传统角色,寻求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这种从属性到独立性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中寻求更广阔身份认同的呼声。
5 结束语
《面纱》不仅是毛姆的一个重要作品,也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作品。它以其对人性、道德、历史、文化和情感的深刻探讨,在毛姆的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小说不仅对女性情感和身份多元化进行探索,还深刻反映了女性解放事业的背景、挑战和追求,为女性解放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持和启发,展示了文学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盛宁,韩敏中,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41.
[2] 张宏.伍尔夫女性意识在《达洛维夫人》中的体现[J].作家,2012(20):79-80.
[3] 陈静怡.消费社会中寄居女性的“堕落”与“蜕变:《沉香屑·第一炉香》与《欢乐之家》对比研究[J].名作欣赏,2023(6):75-78.
[4] 罗媛.困境突围与女性情谊:解读《伊莱莎小姐的厨房手札》[J].当代外国文学,2024(4):35-40.
[5] 谭鑫田,等.西方哲学词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61.
[6] 秦宏.掀开彩色的面纱:毛姆创作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3.
[7] 刘琪琪,黄奇,袁勤俭.认知失调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现代情报,2020(6):154-162.
[8]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面纱[M].王晋华,译.长春:时代文学出版社,2019:201.
[9] 王丽亚.论毛姆《彩色面纱》中的中国想象[J].外国文学,2011(4):47-53.
[10]刘小勤.关于《面纱》的意蕴解读[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