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蒲松龄与爱伦·坡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是他们的鬼怪小说都体现出伦理归顺与伦理反叛精神。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受封建文化影响,创作出情感伦理型和死亡恐怖型的鬼怪故事,同时反映了儒家伦理观念。爱伦·坡的作品受清教文化影响,融入超自然与神秘元素,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困境。他们在无意识延续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的同时,通过批判、颠覆、解构等手法对这些观念进行了有意识的反抗和反思,深刻探讨了社会价值观、性别角色和道德困境等主题,展示了对传统观念的独立思考和现代意识。然而,从现代视角看,蒲松龄作品虽赋予女性爱情主动权,却忽视家庭责任;爱伦·坡揭示人性阴暗,但引发对社会伦理的反思。该文以期进一步加深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促进世界文学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关键词:伦理环境;伦理归顺;伦理反叛;蒲松龄;爱伦·坡;鬼怪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6(a)-0001-04
Ethic Obedience and Ethical Rebellion
—Comparison Between Pu Songling's and Allan Poe's Ghost Novels
XING Ruit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0,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Pu Songling and Edgar Allan Poe lived in different eras and countries, their ghost stories both embody ethical submission and ethical rebellion. Pu Songling, influenced by feudal culture, created ghost stories with emotional and ethical themes as well as deathly horror in 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reflecting Confucian ethical concepts. While Edgar Allan Poe's works, influenced by Puritan culture, incorporate supernatural and mysterious elements, exploring the complexity of human nature and moral dilemmas. While unconsciously perpetuating feudal ethical concepts, they both consciously resist and reflect on these concepts through criticism, subversion, and deconstruction, deeply exploring themes such as social values, gender roles, and moral dilemmas, demonstrating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modern consciousness towards traditional beliefs. However, from a modern perspective, Pu Songling's works empower women with romantic agency but overlook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while Poe reveals the darkness of human nature, sparking reflection on social ethics. This article aims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and promote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world literature.
Key words: Ethical environment; Ethical submission; Ethical rebellion; Pu Songling; Edgar Allan Poe; Ghost stories
蒲松龄(1640—1715年)是中国清代著名的志怪小说家,而爱伦·坡(1809—1849年)则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以哥特小说而闻名,二者的小说都可被称为鬼怪小说。蒲松龄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了后来的神怪小说和文学创作;爱伦·坡被认为是恐怖和神秘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家,尤其是恐怖文学和心理惊悚文学方面的创作。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是他们之间具有非常强的可比性。首先,二人的文学之路很相似,都是在世时郁郁不得志,逝世后才逐渐被时代发现与欣赏;其次,二人都以鬼怪小说而闻名,偏爱超自然的鬼怪意象;最后,在当时他们各自的时代鬼怪小说处于文学边缘地位,但都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有文学批评家看到了他们的可比性,近年来,批评界对二者的研究热情也是只增不减,并且学者们从二者作品中的恐怖氛围营造手法[1]、艺术之美的表现形式[2]、作品中反映的死亡观[3]及小说叙事艺术[4]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除去以上研究角度,蒲松龄与爱伦·坡还有一处非常强的相似点,即写作中对其所处时代文化中现实伦理的无意识的归顺与有意识的反叛。本文拟通过分析蒲松龄与爱伦·坡的经典鬼怪小说,从伦理层面解读两位作家各自时代的文化和伦理环境、二者对现实伦理的无意识归顺与有意识反叛,以及二者伦理反叛精神的历史评价与当代反思,以期进一步加深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促进世界文学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1 封建文化与清教文化之下的伦理环境
1.1 蒲松龄所处伦理环境
蒲松龄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封建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伦理环境主要受到儒家思想、封建礼教及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影响。其一,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孝道。儒家思想强调君子之道、仁爱、孝顺、忠诚等美德,这些价值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儒家对家庭地位和尊卑关系有着明确的规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长在家庭中拥有很高的权威地位。子女必须尊敬父母、长辈,遵从家长的安排和意愿,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声誉。其二,封建社会强调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因此存在严格的封建礼教。人们的行为受到各种礼仪规范的限制,社会地位和性别决定了一个人能够从事的活动。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相对较低,被认为是家庭的附属物,受到严格的束缚,需要遵循各种规定和习惯,如三从四德。“男女关系中压抑性的一面,实际上被程朱学派的理学家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前所未有地强调贞节观,认为这是女性忠贞的重要表征。”[5]社会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道德约束较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的监视和评判,人们要面对道德压力,需要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标准。其三,清代社会的宗教和民间信仰多样,包括儒家、道教、佛教等。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有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人们就迷信鬼怪传说。
1.2 爱伦·坡所处伦理环境
爱伦·坡生活在19世纪初的美国社会,清教文化在伦理环境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种文化深刻地塑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清教文化强调宗教信仰的重要性,基督教的教义和价值观贯穿了人们的生活,宗教活动和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一方面,清教文化鼓励个人遵循道德规范,强调自律和克制。个人的行为被视为对神的服从,道德责任与社会地位紧密联系。因此,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被期望以道德的方式行事,这种道德约束成为社会行为的指导原则。另一方面,清教文化中的个体的罪与救赎观念在19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也产生了影响。人们被教导承认自己的罪过,并寻求上帝的宽恕和救赎,渴望成为上帝的选民。“寻求自己与上帝的个人联系以及寻求上帝对自己之爱,导致清教徒的鲜明性格特征:擅于自我解剖,虔诚以及审慎。”[6]这种内心的道德反思和对救赎的追求,影响了个体的行为态度和社会参与。清教信仰与封建礼教对人们的约束非常相似,但是也有不同之处,封建礼教在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社会对人的压制和束缚,并不是人们发自内心地遵从,而清教信仰则是刻在信仰者的骨髓里的,如果其做出违背教义的事,不仅会遭到来自外界的惩罚,更严重的是来自内心的自我折磨。
2 对现实伦理的无意识归顺
2.1 蒲松龄的作品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所处的封建社会的伦理环境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在写作时无意识地归顺于现实伦理。在封建社会,人们普遍对神灵、鬼怪、妖魔等超自然现象抱有敬畏之情。蒲松龄的作品中经常涉及鬼怪、妖精等超自然元素,这与当时人们对超自然世界的想象和信仰密切相关。于天池在评《聊斋志异》时写道:“《聊斋志异》的鬼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情感伦理型的,鬼有男女长幼之分,贤愚不肖之别,是现实人的化身,具备人类的一切伦理属性和情感;另一类是死亡恐怖型的,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对立面,与人不共戴天,狰狞恐怖,是死亡的象征。”[7]《聂小倩》篇大概是被现代媒体改编的最多的一篇,聂小倩就属于第一种类型的女鬼。虽然是女鬼,但聂小倩就如同现实的人类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最初,聂小倩被夜叉逼迫以美色与金钱诱惑人类,她自己“实非所乐”,诱惑宁采臣失败后,她惭愧地自言自语道:“此汉当是铁石”。随后,聂小倩对宁采臣说:“妾阅人多矣,未有刚肠如君者。君诚圣贤,妾不敢欺”。并告诉了宁采臣躲避夜叉的方法,哭着请求宁采臣带她的朽骨回家。为了感谢宁采臣的恩情,聂小倩就留在了宁采臣家里,侍奉他的母亲,为他生儿育女。这个故事体现了封建社会对于超自然现象的想象,同时也表达了跨越物种的爱情,暗示人与鬼之间的纠葛。《尸变》篇是民间传闻的“诈尸”,其中的女尸是经典的死亡恐怖型,对女尸相貌、动作客人这样描述:“面淡金色,生绢抹额。俯近榻前,遍吹卧客者三”。故事靠客人的感觉来推进,更渲染了神秘和惊悚的气氛。客人逃出去的时候,“尸驰从之”,最后,“尸暴起,伸两臂隔树探扑之”。被恶鬼从后面追着索命,字里行间透露着客人的恐惧。
同时,《聊斋志异》中的许多故事反映了儒家伦理观念,如孝道、忠诚等,这些故事可以被视为对封建社会价值观的延续。《考城隍》篇位于《聊斋志异》中开篇的位置。故事中,宋先生生病,做梦参加考试,考中之后被派到河南做城隍,但是宋先生却说:“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关帝道:“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8]最后,老母逝世后,宋先生也去世了,并成了神。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性别角色和地位的限制。女性在这些故事中往往受到家庭、社会的束缚,需要遵循传统的女性角色。“尽管《聊斋》的重点在叙述女性,但仍掩盖不了它的男性中心主义,异类女性只是满足男性需求的性伴侣和生活助手。”[9]例如:在《香玉》篇中,香玉与绛雪两妖共侍一夫;辛十四娘多次帮助嗜酒的丈夫脱离困境;王夫人苦苦请求道士救救她被女鬼色诱而死的夫君;花姑子勇敢聪慧,将自己心爱的男人从恶鬼邪灵的手中救出……都展现出女性的从属地位。
2.2 爱伦·坡的作品
爱伦·坡的作品在19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中呈现出了深刻的清教文化影响,超自然与神秘主题在其作品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清教文化强调超自然现象与宗教信仰的联系,爱伦·坡的作品中常出现幽灵、妖魔、预兆等超自然元素。例如,《乌鸦》讲述了一个男子在深夜孤独思念已故恋人的故事。男子听到敲门声,门外却只有一只乌鸦,随着乌鸦一次又一次地说“再也不会”,男子的心智逐渐疯狂。乌鸦的出现以及其中的神秘氛围和超自然元素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尽管他的故事充满了奇幻、恐怖和超自然元素,但仍然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些与清教伦理观念相呼应的主题。清教文化强调内心的罪恶感和道德抉择,在清教文化的影响下,爱伦·坡的许多作品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困境,主人公们常常陷入道德冲突。如《泄密的心》中的主人公最初为自己理智且完美的杀人藏尸计划而感到自豪,他说:“可惜你没看见我,可惜你没看到我干得多漂亮——那么审慎,那么周详,伪装得多么巧妙。”直到他听到老人心脏的扑通声,他开始感到恐慌,并因罪行感到内疚和恐惧:“他们可能听不到吗?万能的上帝!——不,不!他们听到了!他们猜到了!”[10]最后他忍受不了内心的折磨而说出了藏尸的地方,在近乎疯魔的状态下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3 对现实伦理的有意识反叛
3.1 蒲松龄的作品
尽管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表现出对封建伦理观念的延续,但也不能完全忽视他在作品中对这些观念进行的批判和颠覆,以及对封建伦理观念的有意识反叛。蒲松龄通过夸张和幽默的手法,讽刺了社会中的一些弊端和不公,间接地暗示对官僚体制、权贵阶层等存在问题的不满,例如,在《罗刹海市》中,大罗刹国所看重的“不在文章,而在形貌”,却是以丑为美,马骥只能扮丑来迎合世俗。蒲松龄在最后借异史氏之口批判道:“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而且,一些故事中,蒲松龄描绘了人物在面对感情冲突时的挣扎,给予了女性追求爱情的主动权。他将一些妖怪或超自然角色赋予了情感和欲望,展现了情感跨越社会界限和道德约束的可能性。《聊斋》中的书生与蒲松龄一样,都是郁郁不得志,在独自准备考试期间遇到美艳的女子。例如,在《香玉》篇中,香玉和绛雪是一对美丽的姐妹花,实际上前者是牡丹花妖,后者是耐冬树妖。她们能够变成人形,对书生产生感情。香玉更是主动进入书生的房间,“与风流士长作幽会”,并“贪欢忘晓矣”。在封建社会,女子被要求纯洁、含蓄,在爱情中是被动的一方,像香玉这般主动且随性的女子,一般是不被社会所容忍的。然而,蒲松龄笔下的香玉却无视道德约束,率性而为,体现出蒲松龄对社会上传统婚姻观念的挑战。
3.2 爱伦·坡的作品
虽然爱伦·坡受清教文化的影响很大,但在其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观察到他对清教伦理的有意识反叛,尤其是在伦理道德问题的评说上,爱伦·坡展现出了解构的、独具现代性的表达方式。传统的哥特小说带有一种浓烈的道德教诲意味,以惩恶扬善的模式来表达基督教的训诫,没有摆脱宗教对文学的束缚。但是,“同英国早期哥特小说善恶道德探索的主题有所不同,爱伦·坡认为文学活动必须绝对地摒弃道德说教”[11]。爱伦·坡突破了宗教的束缚,解构了传统哥特小说道德的表达模式,在其短篇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他对道德含混不清的处理方法与隐形维护。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现代化生活方式逐渐流行,伴随着的是对清教信仰的质疑,对清教道德的反叛,爱伦·坡在小说中将现代人与道德若即若离的状态表现出来,形成其对清教道德独具现代性的表达方式。再如,在爱伦·坡的《厄舍府的倒塌》中,主要角色厄舍与他的妹妹处于一种复杂的伦理关系之中。他们的关系似乎超越了亲情的范畴,呈现出一种隐晦的爱情。这一点在他对妹妹的特别关注、对她的病情的关心及对她的描述中得以体现。在小说中,妹妹以吸血的方式终结了厄舍的生命,这个情节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吸血可以被视为性关系的象征,而这种性关系又与兄妹之间的禁忌爱情联系在一起。最后,兄妹二人被合葬,这一合葬情节是对社会规范的明显反叛。
4 伦理反叛精神的历史评价与当代反思
蒲松龄和爱伦·坡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家,但他们都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了伦理反叛精神。从历史的视角上看,他们的伦理反叛精神值得肯定。蒲松龄的伦理反叛精神表现在他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挑战,以及他对禁忌和社会规范的无视。他通过小说中的超自然元素和人性描绘,传达了对社会不公、压迫和道德虚伪的批判。爱伦·坡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探讨人类内心的复杂,他的伦理反叛精神表现在对清教伦理道德的挑战,以及他对传统哥特小说的道德说教式写作手法的颠覆。
然而,从当代的视角来看二者的作品,其中的伦理反叛精神却值得反思。虽然蒲松龄对封建时代没有爱情的婚姻进行了批判,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追求自由爱情的典范,但是阅读之后不难发现,在小说中书生们大多是有家室的,然而他们的妻与子却是隐身的。书生们为逃避责任,隐居山林,与年轻美貌的女子谈着所谓的“爱情”,对自己的妻子儿女不闻不问,实在是不像一个成熟的、有责任感的男人该做的事情。“像《香玉》这样的轻视婚姻,不在乎夫妻关系的态度,让人着实无法理解。”[12]爱伦·坡的小说描写了人性的另一面,提醒我们要警惕道德的偏离,引发对社会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
5 结束语
总之,蒲松龄和爱伦·坡在各自作品中表现出对传统伦理的反叛精神。蒲松龄以夸张幽默的手法讽刺封建社会的弊端,挑战权贵阶层和婚姻观念。爱伦·坡通过探索人性的黑暗面和社会对个体的影响,颠覆传统道德模式。然而,从现代视角看,蒲松龄作品中虽赋予女性爱情主动权,却忽视家庭责任;爱伦·坡揭示人性,引发对社会伦理的反思。这两位作家的作品不仅在历史上得到较高评价,也促使我们审视当代的价值观和行为,深入思考人类的道德观念与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唐思思.试析爱伦·坡与蒲松龄恐怖氛围营造手法之异同[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6):86-90.
[2] 谢芝芹.梦魇里的华美惊魂后的沉思:蒲松龄志怪小说与爱伦·坡恐怖小说之比较[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2):68-72.
[3] 马瑞欣.比较爱伦·坡与蒲松龄作品中死亡观的异同[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6.
[4] 王任傅.埃德加·爱伦·坡与蒲松龄小说叙事艺术探微[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36(1):52-56.
[5] 任增强.开启蒲松龄世界的历史管钥:华裔汉学家张春树、骆雪伦《聊斋志异》研究译介[J].蒲松龄研究,2023(2):89-101.
[6] 赵刚松.美国清教徒与美国清教主义[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6):42-44.
[7] 于天池.聊斋志异·全四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22.
[8] 蒲松龄.聊斋志异(全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5.
[9] 顾本莹.“她”背后的“他”:蒲松龄和爱伦·坡对情感压迫认识的比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21(4):81-88.
[10]朱振武.泄密的心:爱伦·坡短篇小说精选(英汉对照·名家导读有声版)[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11]朱振武,王子红.美韵彰显的特异之“花”:论坡的哥特式小说[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4-17,42.
[12]李茜.浅析《聊斋志异》中婚恋观:以《香玉》篇为例[J].戏剧之家,2017(9):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