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古称彭城,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6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是“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拥有以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为代表的“汉代三绝”,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承东接西、沟通南北,东襟淮海、西按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一座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徐州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称号,经济基础比较好,房价也不高,居住环境也不错,是一座宜居城市。
与徐州青年一席谈,谈到徐州从一座古都到现代化城市的崛起,他们在其中工作、生活,既为古都彭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又对现代化城市徐州的未来充满信心。
全方位打造一座对青年有吸引力的城市
苏汀(播音名:苏苏) 徐州交通广播主持人、交通音乐融媒部主任
我于2008年大学毕业后,在南京的省台实习了两个月,得知徐州台招聘,立刻就回到了家乡。我是一个非常依恋家乡的人。回到徐州后,我考入了徐州广播电台,至今已有15年的工龄。我先是做了三个月的记者,然后成为了主持人,一直负责早高峰节目。工作之外,我还担任了很多社会职务,如市政协委员、徐州青联副主席、徐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徐州网络协会理事等。
我不仅感受到城市的变化,更像是与城市共同成长。徐州的许多重大项目包括文旅项目,我都很荣幸地参与其中。徐州近年来致力于打造一座对青年有吸引力的城市,不仅有对青年的住房政策的支持,还通过组织一场场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提升城市的交友氛围和文化活力。
我们举办了许多活动来丰富城市的文化生活,如引进顶级脱口秀团队,举办跨年电音节、大学生音乐节以及各种主题的跑步活动。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如淮海经济区博物馆音视频直播,来展示徐州的文化特色。
徐州的旅游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徐州不仅是烧烤的源头,还有许多其他吸引人的特点。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如爱心送考、快乐书屋等,来服务社会,提升徐州的城市形象。
此外,我还参与了教育领域的公益活动,如行走的思政课,让孩子们了解徐州的文化,提升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我也参与了消防宣传,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孩子们的自护能力。
徐州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硬件设施的改善,更注重软实力的提升。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项目,我们希望徐州成为一座充满活力、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在这里生活和工作。
“网红”是文化积淀的体现
宋璞 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我是徐州本地人,除了2020年和2021年因为读博士而在苏州待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其他时间我都在徐州学习、生活和工作。从医疗行业来看,徐州在淮海经济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强大的辐射力。徐州作为一个地级城市,拥有十多家三级医院,市区各家医院床位数超过1.5万张,在全省名列前茅,仅徐州市中心医院和徐医附院两家医院床位总数就接近9000张,这表明徐州医疗资源丰富,不仅服务本地,还辐射到鲁豫皖等周边地区,邻省某些市县的医保甚至可在徐州直接结算,且报销政策与本地无异。作为一名医疗行业的从业者,对这一点我感觉到很骄傲。
我2012年开始工作,从2009年读研究生起就开始接触临床。从那时起,我明显感受到了徐州医疗行业的发展很快。例如,徐州市中心医院的神经内科从最初的两个病区发展到了现在的七个病区。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医院发展的需要,医院也从注重数量的增长转向了提升质量。无论是医院还是医生个人,都更加重视提升医疗质量和专业能力。在科研能力培养、上级医院进修、学历提升等方面,医院也予以政策上的倾斜。
在对年轻医生和学生的教学中,我们也更加强调医疗质量,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教学的规范。
工作之外,我还参与了一些志愿者工作,主要是健康宣教。2018年,我们十几名医生发起成立了一个公益组织,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医疗方面的科普常识,如慢性病防控、辟谣科普、健康饮食等。
2020年初,我们开始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防疫、抗疫相关的内容,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我们的团队从最初的15人发展到现在的近100人,涵盖了徐州的13家医疗机构和近30个临床医技科室。
经过几年的坚持,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也获得了一些表彰。视频拍摄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从最初的文字撰写到后来的视频制作,都由团队成员自己完成。
近年来,徐州的变化很大,不仅是城市建设,还有老百姓的心态。比如近两年,徐州的饮食文化在网络爆红,那也是基于徐州饮食南北交融,本身就有着深厚的底蕴。现在徐州的网红“打卡地”、网红餐厅越来越多,并经久不衰,这也是徐州深厚文化积淀的体现。
最美还是家乡的美食
朱欣彤 徐州市中医院护士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徐州人,2018年从学校毕业后,考虑过不回徐州工作,因为护理职业与医生的情况不太相同。在苏南地区,护理职业无论是薪资、奖金还是社会地位,都比苏北地区要高很多。我当时希望留在南京或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工作,曾参加过省级医院的考试并通过了,但最终因为是家中独生子女,考虑到父母将来老后陪护的问题,与父母商量后,还是决定回徐州。
徐州的护理岗位并不多,竞争压力很大。一个医院可能只招十几到二十几个人,而我们一个学校毕业的徐州同学就有上百人。尽管如此,我有幸在徐州市中医院找到了工作,这是我毕业五年后遇到的难得机会。
我在临床岗位工作了五年,2020年疫情暴发时,我一直在呼吸科工作。医院考虑到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希望我前往北京机场参与防疫工作。我在那里待了一个多月,之后回到徐州,转到了心内科监护室工作。我非常喜欢心内科监护室的工作,因为有很强的职业荣誉感,看到病人在自己的护理下康复,是一件非常不容易且值得骄傲的事情。
今年初,我被调离了临床岗位,现在在护理部工作,主要负责行政方面的事务。近年来,大家对中医的看法开始有所改变,我们希望借助这个契机,发展医院的中医事业。政府大力支持我们在大龙湖那边建设新院区,预计今年中医院将搬迁到新院区。
我们开展了中药代煎服务,方便患者;也常常到社区一线做一些志愿服务,让居民感受中医的魅力,让人们了解到中医不仅仅是针灸和拔罐,还有更多的护理、治疗方法。
我对徐州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徐州变成了一座旅游城市,徐州美食吸引了天南海北的人。每次从外地旅游回来,我都喊上家人去餐厅吃一顿,满足自己对徐州美食的想念。徐州人热情开朗,无论到此工作还是生活,这座城市都让人感到暖心、舒适。
城市和个人的发展,都在逐步上升中
戴前进 徐州工程学院物理与新能源学院副教授、校团委副书记
我的经历比较特殊,2015年博士毕业时,原本有机会回家乡徐州工作,但因为当时感觉徐州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所以就没有选择回去。当时经济形势不错,许多人都倾向于创业而不是体制内的工作,我也不例外,于是便去了杭州的一家能源电力行业的公司。
2016年开始我参与徐州的一个环保项目,频繁往返杭州和徐州,逐渐感觉到徐州的变化。2017年,因为个人原因,我回到了徐州,在徐州工程学院工作。
徐州工程学院当时条件比较艰苦,学校快速发展,引进了很多博士。我算是比较早加入的一批,也有机会担任团委副书记。虽然学校在项目合作和资金支持方面有所限制,但只要努力工作,教学和科研能力都能逐步提升。近年来学校整合校区、申请硕士点、积极对接徐州地区产业发展,整体校园面貌和工作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一批特色专业在徐州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随着学校的发展,我在教学和科研项目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在学校陆续建设了传热学、工程热力学、风能发电原理等课程资源,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献计献策,帮助学校为新能源产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人才;同时积极对接学校团委和团市委的学生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加入徐州城市建设中。
生活上,我也感受到了徐州的很多变化,比如地铁的开通,让出行变得更加便利。同时,我也注意到徐州在吸引人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提供了各种补贴和支持。新同事来到这里后都觉得徐州是个不错的城市。
徐州工程学院大部分学生来自江苏省内,如果是苏南一带的学生,毕业后首选是回家。徐州的产业链和容纳就业的单位与苏南地区相比还有差距,这与徐州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有关。苏南地区的校企合作更加成熟,政府和企业都会更主动地与学校合作。徐州也号称“新能源之都”,但主要集中于光伏产业,在校企合作和服务地方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潜力,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加入新兴行业,我获得了很多发展机会
潘上 徐州申通为群快运有限公司综合部主任
大学毕业后,我原本想考公务员,但没有考上,就加入了快递行业,成为申通快递的一员。徐州的快递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从以前的手工操作到现在的自动化处理,业务量也在快速增长。在新城区,以前可能只需要三名快递员就能完成整个区域的配送,现在则需要20多名。不仅人员增多,小区、商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也非常好,环境也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我们骑电动车送快递时,都能感觉到环境的舒适,这让工作变得更加愉快。
我是徐州本地人,大学是在南通上的,人家一提起徐州,都觉得这里很穷,环境不好,跟苏南的城市不能比。我小时候觉得徐州也是如此,但现在徐州已成为旅游城市,环境大有改观,出行变得便利,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我所在的新城区以前还是农村,现在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商业区,有了写字楼和地铁站。
我在快递行业工作已经七年了,最早是作为公司的安全员,负责处理网点出现的问题。现在,我已经成为一名管理人员。
这几年,申通的业务量每年增速在20%~30%,办公用地以前只有二三十亩,现在是180亩。整个快递行业也开始重视员工的职称评定,我就获得了快递工程师职称。相比我刚入行时,快递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有了明显提高。社会各界给予了我很多荣誉和奖项,比如劳动模范等,这些体现了国家对于快递等新兴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重视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