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省唯一肩负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的地区,徐州曾经也是留才引才的“洼地”。但近年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观。
据徐州人社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徐州人才资源总量达18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5.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分别达到66.92万人和36.3万人。2023年,4万多名青年才俊在徐州放下行囊、追逐梦想。
青年人留在徐州的原因不尽相同,有的是因为恋家情怀返乡,有的是因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计划留徐,有的是因为“彭城英才计划”等政策的吸引,有的是因为在“343”创新产业集群中找到干事创业的舞台,有的是因为在日渐繁荣的文旅中找到了“烟火气”和“性价比”……
这些留在徐州的理由,都指向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和传统工业老城引领城市年轻力、激活城市活力的“求新之变”。
从2020年到2023年,徐州常住人口从882.56万人增长到902万人,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用脚“投票”,反映了徐州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过去的徐州因能源而兴盛繁荣,如今的徐州因全面转型而振兴。2022年,徐州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新一轮的发展时与势聚于徐州,立足于“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徐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培育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徐转移转化。有了创新产业集聚,加上大手笔的揽才政策和育才“组合拳”,创新“基因”正不断加速融入徐州产业发展的“血脉”。
徐州本身宜业宜居的一些先天禀赋也在新的历史时期被激发出来。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会,京杭大运河绕城迤逦穿行,观音机场为国家民航干线机场,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体系。据统计,中国主要城市60分钟以上通勤人口比重为12%,目前仍有超过1400万人口承受极端通勤。从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来看,超大、特大城市的均值为69%和77%,徐州虽然是Ⅱ型大城市,但拥有81%的较短通勤时间,相比大城市更具吸引力。
徐州作为华夏九州之一,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2600多年建城史,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近年来,徐州市围绕打造世界级汉文化重要交流窗口,“共下一盘棋、共唱一台戏”,文旅市场热度持续高涨,成为新晋旅游热点城市,持续将“网红”流量转化为城市发展新动能。今年“五一”假期,全市接待游客571.7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46亿元。地锅鸡、把子肉、烧烤……徐州美食天天换着样儿吃不腻,同时汉服接力美食成为旅途中的新流行;演唱会、市集、舞台剧各种新潮流在此汇集……在徐州的街头走一走,“网红打卡城市”实至名归。
把经济做大、产业搞强、干事创业环境搞优,徐州这种不输一线城市的发展势头和更具性价比的生活质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英才落户扎根,也为苏北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