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增强社会号召力的三维审视

2024-07-17 00:00:00谭林莉
理论导刊 2024年7期

摘 要:社会号召力作为党的领导力的内在构成,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砥砺奋进的战略支撑。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具有重要价值,不仅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历史主动,也是提升党长期和稳固执政可行性的行动自觉,更是协调党社关系和化解党社矛盾的核心驱动。历经“萌芽发展”“深入推进”到“多维展开”再到“持续创新”的逻辑演进,党的社会号召力在深化拓展中得到显著增强,并在此过程中总结出了丰富经验,即在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中凝聚社会共识,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中获得人民支持,在坚持党的自我革命中深化执政形象。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意识形态;政党政治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4)07-0034-08

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构成现代政党的核心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的互构与联结是政党政治体系中最为基础性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党的领导力并强调“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1]13作为[JP+1]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号召力是党依靠自身魅力和执政绩效等形成的对社会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动员力,也是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的集中展现和生动诠释,在党的领导力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高度重视社会号召力并持续增强社会号召力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浪潮中赢得广泛社会支持的领导范式。党的百余年实践确证,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通过维护人民利益、深化执政形象以及提升领导本领等增强社会号召力,最终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鉴于此,本文尝试在明晰增强社会号召力价值意蕴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中国共产党增强社会号召力的历程,进而总结党增强社会号召力的基本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增强社会号召力的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依靠自身魅力和执政能力形成对社会的强大引领力和号召力,是党能够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不仅是党提升领导力的必由之路,更是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遵循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历史主动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增强社会号召力既遵循现代政党领导力建设的一般性规律,又基于无产阶级政党本质属性和革命实践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一方面,对社会进行有效号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功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11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摆脱资产阶级的支配和控制,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建设国家、发展生产和完善民主。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其领导的运动与资产阶级运动存在本质差异,属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411。无产阶级以在“自由的联合体”中实现“全人类解放”为宗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号召和动员人民群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在创造丰富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过程中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基于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理性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以人民为中心”,在实践中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其社会号召力在遵循“人民性”中得到增强。总之,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号召人民广泛参与革命、建设和改革是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植于人民的本质彰显,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多数人利益”的清晰呈现。

(二)提升党长期和稳固执政可行性的行动自觉

社会号召力同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和群众组织力一起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体系。相比较政治领导力之“发动机”功效、思想引领力之“探照灯”影响、群众组织力之“稳压器”作用,社会号召力是“助推器”[4],是维系党的领导力的重要源泉和精神动力,也是助推中国共产党长期和稳固执政的关键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淬炼出强大社会号召力,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听党指挥并自觉追随,成为党在诸多紧要关头夺取胜利的重要因素。换言之,重视并增强社会号召力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经验,党始终以协调利益、调和矛盾、引领思潮、激发活力等途径维系和增强自身的社会号召力。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深刻调整,关涉党增强社会号召力的现状。面对“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发展矛盾如何解决”等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要求中国共产党强基固本,聚焦领导能力的持续性完善,发挥“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5]总揽全局、协调四方的核心力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汇聚民力,为破解各类风险和挑战聚集社会力量、夯实社会基础,从而为党长期执政和稳固执政提供实质性保障。

(三)协调党社关系和化解党社矛盾的核心驱动

政党与社会的关系不仅构成当代政党政治生活的逻辑起点,也是关系政党执政能力和绩效的战略性议题。马克思关于政党与社会的关系遵循“经济决定论”逻辑,认为阶级划分反映客观生产水平,而政党来源于社会,也是阶级划分的产物。现代政党把保持政党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提升至战略性高度位置,缓和党社矛盾,重视政党与社会关系的构建与维系以夯实执政之社会基础。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政党能否有效组织社会成员、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兼顾社会各阶层利益成为反映政党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形态。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社会本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将维护好人民的切身利益作为起点和归宿,有效发挥党与社会关系的政治稳固功能,形成号召社会的强大向心力和吸引力。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这意味着,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是否得到实质性满足关系党的社会号召力成效,而党只有具备强大社会号召力,才能有效协调社会利益。面对新时代社会利益分化以及多元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社会主流价值的冲击,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协调社会利益等方面作出现实回应,持续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为党社关系的良性互动与正向循环积极蓄力。

二、中国共产党增强社会号召力的历史实践

从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增强社会号召力与各时期的目标和任务紧密联系,党的社会号召力在推进完成革命任务、经济建设任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中得到持续增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增强社会号召力萌芽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新生政党,如何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以及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成为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核心议题。这一时期党增强社会号召力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首要任务紧密联系。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号召红军和人民全体为反对‘围剿’和保卫根据地而斗争”[7]202,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要求党员“号召农民施肥”以及在维护军队团结中“号召干部爱护士兵,同时号召士兵拥护干部”[8]等都体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号召力的高度重视。这一时期党增强社会号召力的具体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依托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和生产问题以获取支持。土地问题是农民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在经济政治发展滞后的农业大国,解决农村土地所有权问题不仅有利于维护农民根本利益,更是获取中国革命依靠力量——农民的信任与支持的有效途径。对于中国革命形势而言,“革命运动必须向农民个人提供物质利益,以换取农民对革命的支持和参与”[9]。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召开的八七会议上,土地革命总方针的确定为解决土地问题提供了价值遵循。随后,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的制定开创了土地立法先例,贫苦农民在插牌分田运动中明晰党的政治属性,奠定了“井冈山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10]42。1929年的《兴国土地法》和1931年的《土地法》对政策和内容进行适时调整,党领导农民建立农会,“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创建革命根据地并建立工农民主政权。随着土地革命在赣东北、湘鄂赣以及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的持续发展,1931年春,党依据革命实践和经验总结确立土地革命总路线,肯定农民土地所有权,得到农民对党和土地革命的积极拥护。“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11]正是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党在号召和组织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深化了党群和军民关系。之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政策变为减租减息,激发地主和富农参与抗日斗争热情,以及在解放战争时期主张“耕者有其田”,农民等各阶级的革命热情持续高涨,都是党覆盖力、社会影响力以及号召力增强的集中体现。

二是加强对工人和农民等阶级的思想宣传工作以强化认同。一方面,党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号召力的增强功效。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农民在党和农民协会的领导下参与政治宣传普及乡村活动,“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7]35。此后的革命实践中,党创办学校和《红色中华》等报刊强化政治认同和心理归属,拉近党与人民的内在联系。毛泽东指出:“想要凝聚全体党员的力量实行伟大的政治革命,最核心的一步就是理解政治教育的方式。”[12]通过《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及《新民主主义论》,党向人民群众解释抗战目的并解答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积极宣传参与中国革命维护自身利益的思想,深化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正义形象,从思想维度为党增强社会号召力奠定了牢固基础。另一方面,党广泛推进社会宣传和动员。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7]136,党发布《关于战争动员与后方工作的训令》《关于战争紧急动员》等,在革命实践中提升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力。抗战期间,为实现“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13],党十分重视动员工作,例如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告全党同志书》中强调“精神动员”的重要性,主张依靠“民主方式”和“宣传鼓动”,实现“人民之政治的自觉”和“动员全国人民振奋抗战”[14],为凝聚共识和协同实践铺设道路。此外,借助《新华日报》等期刊报纸,以及宣传口号、标语、广播等宣传工具进行组织和动员,党的社会号召力得到持续巩固。

三是完善自身思想和纪律建设提高党的纯洁性以赢得信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既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优良传统,也是党深化自身形象和提升社会号召力的有效路径。党持续加强思想建设以赢取民心,在加强思想建设实践中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地位。为“与人民群众密切合作”[15]1187,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标志着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始。随后,毛泽东发表《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等文章,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宗旨和方针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动员。延安整风运动及时纠正了非无产阶级思想,党员思想素质的提高和党内政治生态的净化为获取人民信任和支持提供了充分条件。此外,党还制定了严明的群[JP2]众纪律。毛泽东于1927年和1928年分别提出“三项纪律”和“六项注意”,随着对革命形势认识的深化,党又将“六项注意”正式改为“八项注意”,为增强意识和规范行为提供遵循。总之,党完善思想和纪律建设的实践以提高纪律性为首要、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根本,在推进自我革命的过程中,党的纯洁性和纪律性得以提升,人民认同感和支持度显著增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实践中以完善自身建设、解决土地问题、强化思想宣传增强社会号召力,党执政为民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人民认可和追随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基础正式形成。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增强社会号召力深入推进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增强社会号召力的举措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这一目标紧密联系,在夯实执政根基、凝聚政治共识和深化政党形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筑牢群众物质基础以夯实执政根基。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集中生产工具和夺取全部资本提供了理论来源,并指明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后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3]421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生产、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增强就业不仅成为党巩固政权的首要任务,也是党增强社会号召力和引领力的重要途径。在“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15]1428以及“围绕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15]1428的号召下,1950年3月政务院发布的《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为稳定物价、平衡收支以及物资调度提供了实践遵循。为促进财政经济情况基本好转,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口头讲话,为土地改革、工商业调整和节减机构经费确定了行动纲领。党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为基本方针,逐渐形成多领域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格局,包括推进农业劳动互助、重视工业制造、恢复交通运输业、促进贸易物资交流等。此外,在调整公私关系和整顿税收中,毛泽东强调“不要树敌”,通过“有所让步”和“有所缓和”,确保“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16]260。概言之,党在统筹国民经济发展中不仅争取农民的积极拥护,还重视改善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并将其团结起来,为恢复国民经济凝聚了社会力量,更在夯实物质基础的同时赢得了广泛信任和支持。

二是加强思想宣传工作、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以凝聚政治共识。作为揭示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2]1003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得到验证。革命取得胜利后,党更加重视宣传工作对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对社会共识的塑造与凝聚作用,要求“动员宣传工具来为中心工作服务”[17],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并宣传社会主义建设。针对“长期的紧张的战争环境中所形成的工作的经常性、系统性和深刻性不足”[18]1的问题,1951年,中共中央相继发布《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和《关于健全各级宣传机构和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完善党的书籍出版、群众宣传、理论教[JP+1]育以及国际宣传工作。随后,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部署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制度愈加完善,坚持“系统地、经常地、生动地、切合实际需要地灌输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18]48的主基调,党正式将思想宣传工作列入治国理政的中心任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思想宣传工作的行动遵循。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党的思想宣传工作围绕“思想—意识形态建设”这一主线展开,具有教育性和系统性等基本特征。在党对思想宣传工作的积极探索下,“宣传工作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8]42,并与该时期的经济、政治制度相呼应。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广泛宣传,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与思想素质得到普遍提升,这不仅对深化政治认同具有促进作用,更为党凝聚合力以拓展实践筑牢坚实的思想根基。

三是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增强执政为民本领以深化政党形象。随着经济复苏、新区土改完成和朝鲜战事胜利,党赢得“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新政权构成实质性的挑战”[19]的良好政局。除以经济和思想手段增强社会号召力外,党还坚持自我革命,以强化纯洁性和纪律性深化形象,为党在全社会形成强大感染力和影响力汇聚力量。一方面,党为维系党群关系开展整风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党内出现特权主义和贪污腐败等问题,“如不及时加以整顿,即将脱离群众”[20]55。1950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强调“在中央的总领导下,领导全党全军,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严格整顿全党作风”[16]217。自此,全党自上而下以举办培训班或会议的方式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提高党员干部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以及提升党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发挥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在全国开展“三反”“五反”运动。1952年,针[JP2]对部分党员干部负材矜地、居功自傲等不良作风,毛泽东号召“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20]221,群众性“三反”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对于党员干部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文化侵蚀、提高执政本领起到积极作用。随后,党中央发出《关于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五反”斗争的开展既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又为党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增强社会号召力多维展开

在这一时期,党增强社会号召力的历史实践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齐头并进,在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立场,在协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改善人民生活,为党增强社会号召力输注不竭动力。

一是紧抓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维护民众支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以及社会关系的有序调整等不仅“调动了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10]227,更推进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为维护人民物质利益提供了基础性条件。邓小平强调:“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21]1461979年4月党中央召开会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既是对多年来经济指导思想偏差的矫正,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寻。在从国情出发与遵循规律的方针指引下和“为全体人民物质利益奋斗”[21]337的号召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农村改革取得突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和创办经济特区逐步展开,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随着党的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和党的十三大“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立,党持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诠释民主真谛,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以改善的情境中愈加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江泽民、胡锦涛进一步要求“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22]279,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3],重视物质利益对党社会号召力的形成和增强功能,紧抓经济建设使国家“富起来”,党在这一时期增强社会号召力的实践取得极大成效。

二是深化社会体制机制改革积聚民众力量。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不仅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能有效激发社会活力,为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夯实社会基础。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21]250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建设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党明确提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互促进”[22]733以及五年规划中对“社会发展”的强调都凸显了党中央对社会建设工作的重视。进入21世纪,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党领导的社会建设呈现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靠近的新特征,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在实践演进中走向完善和成熟: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为社会体制改革提供了价值指引;为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推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新治理格局;2005年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将“社会建设”作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7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为社会管理工作提供了行动遵循。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党在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各领域取得成就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促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增强对党的支持度和信任感,广泛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党增强社会号召力的实践得以提质增效。

三是利用文学艺术多元载体夯实民意支撑。针对不同社会群体采取差异化号召策略,并以纪念活动、文艺作品、艺术宣传等多元载体引领大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将党的宣传工作上升到战略性和全局性高度,为此,党中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对外宣传小组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通知》等,以强化思想宣传工作凝聚社会共识。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强调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1]208,在明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强调推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2]430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宣传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江泽民、胡锦涛在实践中继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筑牢思想基础。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指引。多年来,党中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创新,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繁荣发展,并积极利用《人民日报》等权威报刊、纪念活动以及互联网等传播平台引领社会思潮,为增强对社会成员的精神聚合力和价值渗透力提供保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增强社会号召力持续创新

不论是从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执政绩效维度看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力度,还是从民调层面洞察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强弱,历经百余年峥嵘岁月,党的社会号召力已具备坚实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得到中国人民的积极拥护和广泛支持。因此,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增强社会号召力的实践以“维持”和“运用”为主,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持续增强社会号召力。坚持自我革命、重视“打铁必须自身硬”,对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塑造和维持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列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社会号召力在加强党的领导、思想建设以及组织建设中得到增强。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24],同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党中央打出“组合拳”推进自我革命:党中央先后印发《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及《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规定纠正偏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两次修改将纪律建设提升到治本之策的高度;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两个维护”的确立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实践上,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在政治引领、理论武装、纪律约束等方面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最终形成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经过新时代的革命性锻造,党在自我革命能力和领导力提升的同时成功“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25]504,对社会的号召能力得以继续提升。

二是运用网络传媒宣传以长效维持社会号召力。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解释权和引领权是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以及党管媒体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增强社会号召力的路径拓展。同时,凭借网络媒体强化思想宣传工作既能筑牢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有助于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又能通过网络媒体塑造和维护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的使命型政党形象,从而在网络上形成听党指挥、跟党走的磅礴力量。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传媒对社会的引导力、影响力以及公信力:早在2006年,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便强调新闻媒体工作为党为民的宗旨;进入新时代,为推进网络媒体对党的思想和政策的宣传工作,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闻舆论体制机制和内宣外宣体制进行完善;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闻舆论工作和网络信息化进行整体性部署;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文化建设目标;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为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提供行动遵循。综观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为关注主流媒体“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1]471的功效释放,也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1]451的职责担当。宣传工作的智能化发展不仅为党的社会号召力提供精神动能,也为党增强社会号召力拓宽了现实路径。

三是以实现民族复兴共同愿景来集聚社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的社会号召目标,也内蕴党的社会号召力的承载方式,党在推进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以伟大梦想为载体来实现目标鼓舞和共识凝聚。首先,党强调民族复兴梦想的历史性。称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25]4,指引和激励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并自力更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承载着国家梦想,更是民族和个人梦想的集合,与社会成员个人利益紧密关联,党能够以此汇聚民心、发挥民力,夯实党的社会号召力的社会基础。其次,强调党在肩负民族复兴重任中的历史作[JP+1]用和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党能够发挥整合力和协调力,是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坚强领导力量。再次,进一步阐释“中国梦”的本质。2012年,习近平在参加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并将“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内涵上意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最后,强调民族复兴的实践理路。党的二十大上提出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便是对全社会最直接、最真诚、最生动的号召。而实现“伟大梦想”须与“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紧密联系。总之,党以民族复兴为载体激活社会动力并形成磅礴伟力,成为党的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的有效佐证。

三、中国共产党增强社会号召力的基本经验

依据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协调利益关系以及勇于自我革命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强烈的向心力、归属感和高度信任。这些经验不仅是党的政治优势以及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更对于新时代凝心聚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具有重要镜鉴价值。

(一)在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中凝聚社会共识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11中国共产党能够以强大社会号召力动员群众、凝聚力量取得百余年历史成就,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重视社会思想文化的集成效应。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坚定维护者和践行者,在革命实践中重视思想宣传对群众的号召和动员,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宣传等方式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党的社会号召力在深化政治认同中得以增强。改革开放新时期,在邓小平领导下,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的过程中强化了党的思想领导。随后,党中央贯彻落实思想宣传工作,高唱主旋律并稳步推进文化建设,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促成社会成员与党中央在价值取向和意识观念上的政治共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视野为增强社会号召力统筹谋划,借助网络传媒强化思想引领工作实现党与社会群体的互通互融,增强对意识形态的引领推动上下画好主流价值同心圆,“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1]57,为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总之,从党增强社会号召力的历史演进来看,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始终占据增强社会号召力实践的主导地位。可以说,无论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如何变化,党始终重视激发社会成员的精神驱动力,在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中凝聚社会共识和防范风险,党的社会号召力随时间横轴和实践纵轴的铺陈展开呈现出梯度上升的稳健趋势。

(二)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中获得人民支持

“现实的人”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在“创造历史”中持续性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在需要满足时“又产生新的需要”,由此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利益是“需要”在经济领域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驱动力。利益构成社会关系的内核,利益追求具有永恒性和历史性。对于执政党而言,强化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与整合不仅是缓和社会矛盾的有效方式,也是党获得人民广泛支持、增强社会号召力的内驱动力。基于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事关执政党成败重要性的深刻认知,中国共产党凸显社会群体的能动性优势,紧抓利益问题,缩小利益差距,从而不断增强对社会利益主体的号召力。不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不能看轻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并在土地革命中确保农民权益的合理性实现;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多措并举,结合时代特征从多元维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抑或是迈进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踔厉奋进,都增强了党的社会号召力的稳定性与持久性。从党调整社会利益的哲学思维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推动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党在变革中愈加重视个体利益,调整社会利益的哲学思维经历了从探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命题的“共存—合作”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博弈—协调”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和谐—包容”[26]。在此背景下,社会利益群体、格局和结构的高效整合,利益群体边缘化现实难题的精准解决等举措有效驱动社会系统良性运作,从而为党的社会号召力的持续增强凝聚广泛社会力量。

(三)在坚持党的自我革命中深化执政形象

党的形象是保持社会成员对党向心力、认同感的重要基石。坚持党的自我革命有助于提升党引领思想、整合利益、分配资源、组织动员的能力,进而从整体上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坚持党的自我革命有助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执政为民、领导有力以及治国有方的执政党形象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勇于并持之以恒自我革命的使命担当型政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争取群众对革命的支持,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加强自身建设,不仅通过遵义会议纠正组织和军事错误,还以整风运动严厉整顿组织、思想和作风以提高组织性和纪律性。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党内存在的贪污腐败问题,党大力开展反腐败运动,推进大规模的“三反”“五反”和整风运动,党执政为民的形象得以深化,党的社会号召力在巩固新生政权中得到增强。新时期,为了顺应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党透视时代特征强化思想建设并加强党风廉政基础建设,积极深入开展“三讲”教育,反腐败斗争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化政治引领和理论武装,以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为打好自我革命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可以说,基于对执政形象和社会号召的辩证认识,党中央权威和党的形象在推进自我革命的实践中得以巩固,党对人民群众的引导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也在自我革命中得以增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

[4]黄清迎.新时代党的领导力提升的内涵、缘由和路径分析[J].理论导刊,2018(10):59-67.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7.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38.

[9]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M]. 李玉琪,袁宁,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99.

[10]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1]洛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47.

[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1.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80.

[1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6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86.

[1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97.

[18]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年[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19]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2.

[20]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3]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9.

[2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5.

[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6]张思军.试析中国共产党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三次哲学思维转换[J].云南社会科学, 2013 (6): 20-24.

【责任编辑:何妮】

作者简介:谭林莉(1997—),女,重庆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