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被退学”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2024-07-16 00:00:00郭培荣吴玄音
高教学刊 2024年21期

摘 要:近年来,“研究生被退学”现象在我国高校中频繁出现,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该文从多元视角对“研究生被退学”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以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研究生;退学;教育改革;多元视角;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1-0111-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henomenon of "graduate students being dropped out" has frequently occurred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ttracting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society. This paper conduct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impact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graduate students being dropped ou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iming to reveal the underlying issues behind this phenomenon and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and inspiration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graduate students; drop out; education reform; multiple perspectives; coping s strategies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被退学”现象逐渐浮现并引起了广泛关注[1-3]。这一现象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教育质量。因此,深入剖析“研究生被退学”的原因、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对于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研究生被退学”的原因

(一) 学术压力与能力不足问题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高级阶段,承载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因此,它对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一些学生在踏入研究生阶段之前,未能对自己的学术积淀和研究潜能进行详尽而深入的评估。这种自我认知的缺失导致他们在面对研究生期间密集且深入的学术探索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有效应对。此外,部分高校在研究生选拔机制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过分倚重考试成绩作为选拔的主要标准,而相对忽视了学生发展潜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4]。这种选拔方式虽然简便易行,但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一些学术基础薄弱但考试成绩尚可的学生得以入学,他们在后续的研究生学习中往往面临更大的困难,从而增加了退学的风险。

(二) 就业压力与专业匹配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研究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态势愈发严峻。在一些研究生的眼里,教育呈现出相当显著的工具性特征:学生们希望通过读研获得一种身份的象征,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进QVwwqldDPpNE6RexpDz6P2Jedt2K1+RbdEGgibuBsAQ=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5]。在这种背景下,部分研究生由于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实习经历缺乏或实习质量不高等因素,在寻找理想工作岗位时面临重重困难。这种严峻的就业压力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挫败感,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术成果产出。此外,一些高校在研究生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未能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导致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这种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也影响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不匹配现象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研究生教育的怀疑,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完成情况,导致了退学风险的增加。

(三) 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问题

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精英群体,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家庭及社会关系等多维度的压力。在学业的高压与外界的督促下,研究生群体中经常会因学业高压而出现一些身体疾病或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会放弃生命以寻求解脱[6]。部分学生由于心理韧性不足,缺乏有效的压力应对机制,难以妥善处理这些压力,进而产生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还对其学业表现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说,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动力减弱、专注力下降、思维迟缓等学习障碍,进而影响其学术表现和成绩。长期的心理困扰还可能使学生陷入学习困境,难以自拔,最终面临退学的风险。

二 “研究生被退学”的影响

(一) 个人发展受阻

“研究生被退学”对学生个人发展造成的阻碍是多维度且深远的。首先,从职业发展的视角来看,退学意味着学生将失去在高等教育阶段继续深造的机会,这无疑会对其未来的职业规划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原本可能通过研究生教育获得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将因退学而中断,进而可能导致学生在求职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甚至面临更长时间的失业和就业不稳定问题。其次,从生活质量的维度来看,退学也可能对学生的生活造成长期影响。研究生阶段通常是学生积累社会资本、拓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退学可能导致学生失去这些宝贵的社会资源,进而影响其社交网络和生活圈子。此外,退学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最后,从学籍、学历等管理层面来看,退学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处理也会给学生带来额外的困扰和负担。学生可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处理与退学相关的学籍注销、学历认证等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还可能对其未来的教育路径和职业发展造成不确定性。

(二) 学校声誉受损

“研究生被退学”不仅是个别学生的学业问题,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多个层面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种现象的存在与蔓延,无疑会对学校的声誉和形象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进而降低其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吸引力。首先,从教学层面来看,退学现象可能暗示着学校在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或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学术指导,进而难以完成学业要求,最终走向退学。这种教学层面的不足,会严重损害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声誉。其次,科研层面的问题也可能通过退学现象得以显现。学校若在科研指导、资金支持或科研环境等方面存在缺陷,可能导致研究生的科研进展受阻,无法完成研究任务,从而引发退学。这种科研层面的不足,同样会损害学校的学术声誉。此外,管理层面的问题也是导致退学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若在学籍管理、学业预警、心理疏导等方面存在疏漏,可能无法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困难,最终导致退学。这种管理层面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日常运行效率,还会对学校的整体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三) 教育资源浪费

“研究生被退学”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是基于研究生教育“成本-效益”理论[7],成本大于效益下的理性选择,是高等教育减损行为,有利于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充分和合理使用[8]。退学的学生在占据学校教育资源的同时,未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产生预期的学术成果和社会效益,这无疑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首先,从教育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被退学的研究生占用了学校提供的教室、实验室、图书资料等硬件设施,以及教师指导、学术交流等软件资源。然而,由于未能完成学业要求,这些资源并未能在他们身上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效益。这不仅导致了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也影响了其他学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其次,退学学生的导师和研究团队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他们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处理与退学相关的问题,如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学籍管理等。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也可能影响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效率。导师们原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中,但由于需要处理退学学生的问题,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和潜力。此外,这种教育资源浪费现象还会对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它可能导致学校在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失衡,影响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声誉;另一方面,它也可能降低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吸引力,进而影响其未来的招生和发展。

三 “研究生被退学”的对策

(一) 完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

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当致力于构建一套科学、公正且全面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这一机制的构建,旨在充分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发展潜力,以确保选拔出的研究生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强烈的研究兴趣、良好的实践能力以及前瞻性的创新思维。在选拔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外,高校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学术背景、研究兴趣、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深入考察。学术背景反映了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积累与学科素养,研究兴趣则是学生未来在学术领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实践能力体现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创新思维则是推动学科发展、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高校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能力与潜力,从而为研究生教育选拔出更具潜力的优秀学子。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通过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高校可以获取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和行业动态,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针对市场需求调整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使研究生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更具实用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社会、适应岗位需求,也有助于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 加强学术指导与能力培养

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与能力培养工作,确保研究生能够高效应对高强度的学习与研究任务,为其未来的学术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导师作为研究生学术道路上的关键引领者,应定期与学生开展深入的学术对话与交流,不仅有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术进展和所面临的挑战,更能够针对性地提供学术指导与支持,确保学生的学术研究得以顺利推进。同时,高校应积极探索并举办多样化的学术活动,如学术讲座、研讨会等,为研究生构建更为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这些活动,研究生能够接触到国内外前沿的学术动态与研究成果,从而拓宽其学术视野,丰富其知识储备。这些活动也是促进学生间学术交流与合作,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跨学科研究能力。此外,高校还应加强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9],遵循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培养规律,使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人数、层次和深度不断提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还有助于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走向国际舞台,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三)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强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体系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当给予高度关注,并切实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促进研究生全面健康发展。具体而言,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作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重要载体。该中心应配备具备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他们不仅要有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这些服务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确保他们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发放心理健康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心理状态,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还能够促进校园心理健康文化的形成,为研究生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四) 优化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高校应当主动作为,积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构建一套更为完善、系统且高效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群体的职业发展需求。首先,高校应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与更新,确保课程内容系统、专业且贴合实际。这些课程应涵盖职业规划、求职技巧、行业分析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就业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掌握求职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和技巧,从而提升他们的求职竞争力。同时,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模拟面试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次,高校应定期举办各类就业活动,如招聘会、企业宣讲会等,为学生搭建与用人单位直接交流的平台。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的招聘需求和流程,更能促进他们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深入互动,为未来的就业铺设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筛选和审核,确保参与活动的企业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实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此外,高校还应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进实习项目、产学研合作等实践活动。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行业特点,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产学研合作也有助于高校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精准的方向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后,高校还应加强对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评估与改进。通过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就业数据,分析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相关措施,确保该体系能够持续、有效地为研究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

(五) 建立健全退学预警与帮扶机制

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应当致力于构建一套全面、系统且高效的退学预警与综合帮扶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旨在通过早期预警和及时干预,有效减少研究生因学业困难、心理困扰等问题而引发的退学行为,为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退学意向作为退学行为产生的早期预警信号, 如果进行及时干预, 能有效降低研究生“被退学”或主动退学行为的发生[10]。因此,高校应设立专门的退学预警系统,通过对研究生的学习成绩、出勤情况、心理健康状况等多维度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深入分析,精准识别出存在退学风险的学生。这一预警系统应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研究生信息的实时更新和智能分析,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一旦退学预警系统发出信号,高校应立即启动综合帮扶机制。这一机制应包含与研究生进行积极沟通、了解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制定出个性化的帮扶方案等多个环节。帮扶方案应充分考虑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包括提供学术指导、心理辅导、经济援助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高校还应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如导师、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和学生工作部门等,形成合力,共同帮助研究生解决问题,顺利度过困难时期。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退学预警与帮扶机制的宣传和普及工作。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提高研究生对这一机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应对困难的能力。同时,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也可以促进校园内形成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重视学业辅导的良好氛围,为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四 结束语

“研究生被退学”现象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涉及学生个人、高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原因、影响及对策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通过完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加强学术指导与能力培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优化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和建立健全退学预警与帮扶机制等措施,共同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在未来,通过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培养水平,我们有望减少退学现象的发生,从而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16名研究生被退学:该严的环节严起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5):126.

[2] 徐瑞哲.研究生退学是常态,但越少越好[J].上海教育,2020(16):59.

[3] 研究生清退制度激发教育活力[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4):126.

[4] 孟海清.“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清退的制度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3.

[5] 张云霞,李红英.研究生教育目的的实现——从研究生“被退学”谈起[J].北京教育(高教),2020(7):26-30.

[6] 尚瑞茜,么加利,李雄.“质量”逻辑与育人逻辑之辩——基于“高校研究生清退事件”的学理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1):38-53.

[7] TINTO V. Dropout from Higher Education:A theoretical synthesis of recent research[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5,45(1):89-125.

[8] 缪志心.研究生学籍超期清退“五问”及规范化路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4):76-83.

[9] 刘春荣,郭海燕,刘玮.高校研究生退学现象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以A大学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7,34(5):80-85.

[10] 何妃霞,周小李,娄真真.硕士生退学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1):29-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