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中,蕴含的经济领域思想也在熠熠生辉,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学科建设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从必要性与重要性来看,当前高校经济学科建设面临“西化”色彩较浓、自主创新不足等问题,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经济学课程教育中,探索具有本土性、原创性的经济新理论和新思想,这既为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有助于新文科背景下“经世济民”的经济学人才培养。为此,高校经济学科的建设与改革应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绿色发展”“先义后利”“国家调控”和“以民为本”等经济思想,通过制定经济学科建设方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点,实现经济学课程思政,创新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等渠道,共同促进课堂实践、完善学科体系。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1-0085-06
Abstract: Within the rich and excellent treasur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the traditional spirit in the economic field also shines brilliantly. The long-standing Chinese civilization contains many outstanding cultural elements, among which are embedded rich economic thoughts that serve as valuable resources and unique advantag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economic discipl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disciplin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issues such as strong Westernization and insufficien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t is imperative to integrat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urriculum of economics, to explore and reveal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Chinese economics as it advances towards the global stage. This not onl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accelerating the formation of an independent Chinese economic knowledge system but also aids in the cultivation of economics talents who can "benefit the world and the people" under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text.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economic discipline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fully excavate economic thoughts from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uch as "green development," "virtue before profit," "state regulation," and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s. These should b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dvanced through strategies such as developing economic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improving the content of economics courses, realiz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in economics courses, and innovating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in economics.
Key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conom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curriculum reform
经济学是一门以社会经济现象为对象,研究人类经济社会行为活动,提炼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从而提升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019年,教育部启动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行动,强调要大力推动新文科建设。2020年,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召开,明确了高校新文科发展的培养方向与具体要求。在此背景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经济类学科建设面临着更高更新的要求,必须培育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综合型文科人才。为此,高校需要全面推进经济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进一步地完善经济学科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支撑。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学是“拿来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以“巴山轮会议”为标志的中国宏观经济学开始依赖西方现代经济学,市场经济理论全面进入中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领域,西方经济学大规模地引入中国及国内的高校教学体系,使得高校经济学科建设总是笼罩在西方中心论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话语体系下[1],反映的是经济体制、经济运行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等层面的市场经济一般规律[2]。伴随着历史虚无主义冲击、西方普世价值持续入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经济学科建设面临“西化”色彩较浓、自主创新不足等问题,套用外来经济学理论解释中国经济社会实践,既没能为解释真实世界变化提供理论基础,也没能为世界经济发展提出指导意见,更无法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提供解释,未能很好地指导中国的经济实践活动,亟需对我国经济学科体系进行改革,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形成经济学的中国学派”[3]应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学人的意识自觉和学术追求。
能够达成共识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人智慧运用和文化积累的宝贵成果,其中蕴含的优秀经济思想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是我国的独特优势,能够为经济学科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经济学科建设,既能够在全面总结中国的经验基础上,探索和揭示中国走向世界的经济学理论逻辑,也能够为新文科背景下学科转型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思路,为“经世济民”人才培养提供新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上述重要论述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和理论指导[4]。为此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入探索一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经济学科建设之路。
一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 必要性——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实践的扭曲
可以肯定的是,西方经济学理论逻辑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西方价值观的反映[5]。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正在对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渗透,难免会出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丁涛[5]总结,无论是西方还是国内的研究均指出,由于长期接受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思想,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和学者变得更加自私。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机制是,学习西方经济学会使个体逐渐接受理性经济人假设,并将其内化为自身对世界和他人的看法,变成自身的一种价值观[6]。在“利益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基础逻辑上建立起来的西方经济学,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德本财末”“以义为利”,这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违背,从而影响了高校人才培育之路的建设,同时也与中国经济发展和平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原则相违背。
事实上,自引进和应用经济学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就有学者在一直思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关系问题[4]。自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以来,为构建我国现代经济学课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部分经济学学者们开始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探寻内容素材,为当代经济学科建设提供基础。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共同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出现了“许多现有的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7],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难题的解决思路都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所体现,让学者们意识到根植于经济领域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本土化、自主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必要性。在“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的世纪大讨论中,不少学者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视为创建中国经济学的三个“根”之一[4]。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指导理论。为此学者们深入挖掘我国几千年以来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总结其中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智慧和经验,用于指导实践发展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从而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国家层面上构建起中国理论与国际学界平等对话的能力和地位,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而不倒。为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经济学教育是目前高校经济学科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方向,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中国经济管理实践,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本土性、原创性的经济管理新理论和新思想。
(二) 重要性——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社会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适应这一时代要求,中国本土的经济学体系要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构建起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经济理论体系,在指导实践的同时挖掘立足于本国国情的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提炼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理论,指导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而言,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不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价值,还在于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突出其时代内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经济思想服务于现代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塑当前经济学理论体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持下的经济学是“经世济民”学科,体现了经济学专业的基本立场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价值[8]。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经济学科的教学与改革建设是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优秀人才。具体来看,其一,能够丰富课程内容,引导高校大学生构建经济学知识架构,达成课程知识目标,提升专业知识素养,实现经济学基础原理和现实实践的结合、运用与创新。其二,引导学生“三观”价值建设。在“信息茧房”大困境之下,大学生通过网络对有益信息的吸收和学习往往是零散、碎片化的,甚至部分大学生对信息判断和分析能力较弱,容易被不良信息诱导。在这种背景下,在教学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教学资源的来源,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方针思想的认识,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与价值塑造”,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守经世济民的发展初心和信念,让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和道路充满自信。其三,增强学生专业素养。结合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案例,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系统的经济分析思维,培养以天下为己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世济民”人才。
二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内涵
作为文明古国,我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丰富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华文明独特基因当中的,具有珍贵的社会主义价值元素。民国时期的唐庆增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一书中指出:“中国上古经济思想在外邦产生有相当之影响,细读西洋哲学及政治经济名著,即可了然,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历史者,如于此点忽略,不足以称完璧”[9]。其中,中华文明的经济思想逐渐发展成为有异于西方古典经济学的思想体系,蕴含着“经世济民”与“以民为本”等诸多带有规律性的经济学理念和卓越的经济分析,也为现代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先行思想要素[10]。
(一) 绿色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绿色生态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理念,也是突破当前资源环境制约,加快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实现我国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当然,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并不是近代中国才提出的发展概念,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始终对自然怀抱着敬畏之心,例如孔子提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要“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处理人与自然矛盾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依照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合理劳作。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该思想强调“道”是宇宙的本体,也是自然规律。“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人类的经济活动需要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顺应自然本身发展的规律和万物的自然状态,体现了先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辩证统一思想,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和立场。孟子首次提出“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息息相通、和谐统一,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基于“崇尚自然、顺应天时”的理念发展社会经济。《荀子·王制》中讲:“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样才能实现“万物皆得其宜,群生皆得其命”。可见,尊重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数千年来牢不可破的发展理念,也因此成就了古代中国繁荣兴盛于世。甚至是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和重要代表魁奈也曾以中国作为遵循自然秩序的楷模:“中华帝国不是由于遵守自然规律而得以年代绵长、疆土辽阔、繁荣不息吗?……这个服从自然秩序的疆土辽阔的帝国,不就是一个稳定而持久不变的政府的范例吗?[11]”如今,如何维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传统文化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现代绿色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古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2],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在当前的经济学科建设过程中,向大学生传达的不仅仅是追求经济的发展“速度”,而更应该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完善课程体系过程中应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点,体现出我国把绿色生态发展始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目标之一的思想内涵,推动全社会塑造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生态化理论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念。
(二) 先义后利理念
古书里有诸多关于“义”的论述,尤其是在与“利”相关时,主张“德本财末,欲生财气,必先培其德”(《大学》),强调“以义生利”“先义后利”的价值理念,要求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要置于从属伦理的地位。孔孟思想中也有此强调。根据赵春玲的总结,孔子在表述其财富观念时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求利必须以合乎道德的方法取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以“性善论”重新诠释“仁政”的基本内涵,继而提出井田制;董仲舒结合当时土地兼并的危害,根据其贵义贱利论提出限田制等。中国的当代经济发展也在“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取利有道”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强调经济行为要重“义”的特征,坚持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主张,超越了发达国家在西方经济学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指导下要求本国利益优先的竞争逻辑[12]。在经济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向高校学生格外强调,我国追求的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而不是西方经济学强调的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单一导向和新自由主义奉行的弱肉强食,引导学生以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全球共赢作为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将重“义”的理念根植于服务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中。
(三) 国家调控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经济体系能否自我调节的问题,形成了关于政府与市场、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等二元概念对立统一的丰富思想[4]。《道德经》中提到,“道”是宇宙本源,也就是世界都是按照特定自然规律运行的,人类社会发展要遵守自然规律,所以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由此形成古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渊源。但是,自由主义在更多时候只是古代中国的一股思想潜流,干预主义才是主流意识[4]。因为人性是逐利的,所以古代思想家认为不能放任个人追逐名利和欲望,主张利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合法性,通过国家机器来控制社会经济秩序。春秋时期起,先人依托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出现了有关经济周期的认知。例如,《史记》中记录到“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13]”再如,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变动规律:“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13]”春秋时期越国的平粜法、战国时期魏国的平籴法、西汉末年建立的常平仓制度等都是国家平抑物价的重要行为,通过政府对粮食等商品在市场上的收购和释放来调节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进而打击个人的投机活动,稳定市场秩序,使国家“以商业操纵天下”[14],“使民毋伤而农益劝”[15]。这些思想体现了国家在市场的波动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根本理念,尽可能平滑经济周期带来的经济波动。西方经济学尽管早已从反复出现的经济危机中注意到经济周期的存在,但在主张自由放任与政府调控之间存在争论。纵然古代中国的宏观调控思想带有浓厚的功利性与工具性,但是古代中国既强调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和遵循,却也未忽略利用客观规律的可能。古代宏观调控对于经济运行规律的认知,发挥人利用经济规律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在不同周期过程中关注不同群体福利的民本思想,都对现代宏观经济学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应融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中。
(四) 以民为本理念
中国古代很早便有了经济和经济学的概念,长久以来形成了“经世济民”的经济思想。“经世济民”理念中蕴含了“经济”的基本概念,也强调了“治民安邦、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宗旨。“经济学”或“经济之学”,是指用于治理国家发展的相关知识与理论,而“经世济民”则是致用之学,在利用经济学的知识之上,帮助国计民生的发展,实现民众的赋予和国家的兴盛。“济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尚书·五子之歌》中提到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孟思想中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老子提出,“以百姓之心为心”“我无事,而民自富”;朱熹强调的“新民”思想;王阳明强调的“亲民”等等都是该思想的体现,通过“济民”来实现“强民”“富民”,从而达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的目标。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为增进民生福祉,保障改善民生、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了前进方向,值得深入到当代经济学科体系内涵当中。
三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 做好顶层规划,制定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经济学科建设方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构建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相适应的经济学理论来判断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能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人才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和原则,既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集成其中的积极价值,又要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经济实践要求,推动其内涵创新、形式转化及语境重构,使之与当代经济思想相适应、与现代经济发展相协调。尽管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我国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应看到高校经济学科建设仍存在着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经济学科建设在顶层设计、长效机制构建上还存在不足,常态化机制尚未形成。为此,各高校必须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逐步推进,必须要从顶层规划做起,从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评价方式等各方面制定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经济学科建设方略,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经济学科建设中的持续推进,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相统一。顶层规划既要做到文化自信,充分重视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对于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要价值;又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分析思路、方法论、政策主张等方面获取破解当代经济学难题的启发,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符合实际的理论指引。
(二) 完善教学内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点
教学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经济学科建设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导致了传统文化与高校经济学科建设融合不理想,无法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需要完善教学内容,包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案评价的修订等。首先,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要适应时代特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以经济学的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去糟粕取精华的原则,把经典文献、经典理论转化为能够解决当前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论支撑。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调控”思想与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相结合,在课程中作为导入材料,或者作为解释案例来加强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其次,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引入恰当的古文典籍、历史人物、经典故事等,将传统文化中的故事、理论等转化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例如,在讲到微观经济学供需关系一节中,以汉代常平仓为例,讲解政府对粮食市场的操控: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通过这一案例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供应,更好地掌握价值规律的运用。这种传统文化案例的引入,相比枯燥的数理模型和供需关系图,能够更生动地体现其中的经济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其规律的识别和掌握,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根据笔者在山东省某高校微观经济学课堂上的随堂调查,82.6%的学生认为常平仓案例的引入有利于他们对供需关系和价值规律的掌握。
(三) 实现课程思政,为经济学思政教育提供资源与案例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还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精神滋养,助力培养既具备经济学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经世济民”高尚品德的人才。高校经济学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要战场”,经济学的大学生们对变化万千的社会经济活动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但也难免会受到逐利化思想的负面影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经济学的课堂中,能够为经济学课堂的教学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树立对国家经济稳步发展的强大自信心。为此,在经济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机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多元思维方法和正确价值理念,设计成为课程思政案例,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课上讨论和课下作业等各环节,同时达到教授经济学理论的知识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思政目标。例如,在关于市场概念的课程中,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设计“宋代市场良性竞争法则对当代市场竞争观念启发”的思政案例。
(四)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经济学课堂授课过程中以多元化教学方法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课程教学目标。其一,除了教案、课件、习题库、文献和经典名著等常规教学资源外,应主动利用SPOC和MOOC教学模式等共享资源、时事热点和社会热点,拓展教学资源和内容,还需要充分利用微课堂等新媒体技术容量大、实时性和交互性强的优势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师生的及时沟通,从而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例如,教师完全可以将网络上传统文化的影片、纪录片等内容截取一部分用于课堂,或者将《论语》等传统儒学名家名著的一段乃至一句话作为课堂导入并加以展开,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可以更好体现传统文化对高校经济学课程的补充和辅助性质[16]。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理论逻辑、方法论和价值判断,由此拓展了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对古今中外的经济思想进行比较。其二,开展案例研讨与分组演示。在课堂实践中发现,设有案例研究和讨论的课堂氛围明显更为活跃,更利于提高教学效率。通过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案例,有效组织学生的分组演示,锻炼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培养其批判性精神和创新性思维,自然而然地实现对学生经济观的价值引领。例如,在涉及到土地经济的课程中,引入宋代“垦田即为永业,官不收取其租”的土地制度作为案例,通过古今对比,让学生自然理解当前我国坚持土地公有制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四 结束语
2019年教育部启动了新文科建设以来,为高校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新契机,需要全面推进经济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经济学科建设,有助于探索和揭示中国走向世界的经济学理论逻辑,为新文科背景下学科转型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来源和实践经验,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为此,本文充分梳理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绿色发展”“先义后利”“国家调控”和“以民为本”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对于我国当前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为经济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材料。同时本文结合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实际和传统优秀文化内容,提出了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包括做好顶层规划,制定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经济学科建设方略、完善教学内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点、实现课程思政,为经济学思政教育提供资源与案例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等,为高校经济学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可行思路。
参考文献:
[1] 周文,何雨晴.西方经济学话语特征与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建设[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52-61.
[2] 杨正位.中华传统文化对经济研究的时代价值[J].行政管理改革,2017(11):48-51.
[3] 洪银兴.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J].政治经济学报,2019,14(1):3-7.
[4] 董志勇,沈博.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必要性、可行路径与基本原则[J].教学与研究,2023(8):5-17.
[5] 丁涛.西方经济学意识形态批判与新时代中国经济学发展[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7(5):92-103,116.
[6] 辛自强,窦东徽,陈超.学经济学降低人际信任?经济类专业学习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31-36.
[7] 林毅夫.现有理论尚难解释中国“奇迹”[J].人民论坛,2007(13):24-26.
[8] 赵春玲.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设[J].当代经济研究,2022(10):43-50.
[9] 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440.
[10] 谈敏.中国经济学的过去与未来——从王亚南先生的“中国经济学”主张所想到的[J].经济研究,2000(4):57-65.
[11] 吴斐丹,张草纫.魁奈经济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02-420.
[12] 韩英,余斌.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高校经济学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23(8):36-40.
[13]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A].史记卷一百二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9:3256.
[14] 管子传[A].饮冰室合集·专集(第8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5:6382.
[15] 食货志第四上[A].汉书卷二十四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1124-1125.
[16] 张三萍,徐小丰.优秀传统儒学资源在高校思政课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0):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