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品的日子,最近不那么好过,连头部企业也不例外。大区总换了不少,甚至成批换。销售高层整体换掉的情况也不少。
原因无他,增长遇到大难题了。而且以目前的态势,暂时无解。
为了增长,各级强力压货。压到临期品大增,压到部分经销商爆仓的程度,已经接近2015—2016年那样大面积换经销商和部分经销商跑路的状态了。
缩量概念的流行,就是目前厂商困难的综合反映。那么,这个困境是什么?
我认为是各个行业都缺乏带动行业进步、打开行业新天花板的换挡大单品。
中国快消品头部企业,很长时间没有推出大单品了。
2013年,快消品缩量元年。大家认为不正常,期待很快回归正常。
2014年,持续缩量。大家认为还是不正常,对增量仍有期待。
2015年,继续缩量。大家认为缩量正常了,如果不在其他方面努力就不会回归增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快消品持续增长,养成了增长惯性。初遇缩量,手足无措。
于是,换人、加压,这是常规操作。换人解决不了问题,换经销商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没有根本性解决措施,换谁都一样;加压的结果,就是经销商爆仓,甚至部分经销商资金链断裂,跑路。
2014年,我提出了“主流换挡”的概念。
为什么提出主流换挡?因为我认为缩量是正常的,而且本身无解,解药在缩量之外。
什么是主流?销量最大的产品叫主流产品。
什么是换挡?就是“换主菜”。一桌大餐,不是换配菜,而是换主菜,把原来最厉害的菜换掉。否则,这桌菜还是不受客人欢迎。
从2016年起,一批曾经埋伏的产品爆发,比如汤达人;一批企业发现大单品苗头,比如莫斯利安、安慕希、纯甄;一些行业开启高端升级之路,如茅台引领的白酒高端化;一些行业迎来了持续的升级,如啤酒价格带从3元一路到5元再到8元,现在增长最快的是10—12元;还有一些行业迎来了整体升级,如瓶装水价格带从1元整体升级为2元。
换挡大单品的面世,打开了行业新天花板,缩量问题解决了。
请注意,这里有两个重要概念:一是换挡,二是大单品。通过冲开行业天花板,解决增长问题。
不是缩量问题解决了,而是新增长模式代替了增量模式,人们似乎忘记了缩量的阴影。
特别是快消品头部企业,特别享受这种有价值的增长模式,而不是过去单纯的数量型增长模式。
我认为,经过2016年那次主流换挡成功,中国快消品头部企业已经转型成功,找到了价值增长模式,从数量增长成功转型为价值增长。直到近几年,缩量这个词大流行,我才发现自己天真了。
为什么缩量概念会再次流行?因为2016年那次的换挡产品已经进入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不再发挥增长带动作用,它使问题再次显露出来。
缩量一直存在,只是现在缺乏打开行业天花板的新大单品了。
缩量这个负向词汇的流行,只能说明找不到出路的绝望。特别是最近自媒体上众多专家用经济学解读营销现象,更是说明找不到具体措施时,甩锅给宏观的逻辑取向。更可怕的是,有人认为解决缩量,只有等经济大环境向好。
这只能说明,2016年那次主流换挡,虽然让企业找到了办法,但没有从灵魂深处转变观点。一遇到相似问题,传统思维再次沉渣泛起。
其实,近几年已经有一些新主流价格带大单品推出,而且效果不错。比如,东方树叶、元气森林等,饮料行业也因此成为2023年难得的增长行业;再比如,啤酒行业的燕京的U8、青啤的白啤、华润的喜力等大单品成功推出,在啤酒行业历史累计缩量40%的情况下仍然表现不错。
解决缩量问题,还要回到主流换挡的转型逻辑。从2023年开始我反复提一个概念:新主流价格带大单品。
相比于主流换挡这个概念,新主流价格带大单品这个词更具体,更容易转化为操作逻辑,已经有一批决策层感受到了这个概念的好处。
新主流价格带大单品,这是两个概念的融合:一个是新主流价格带,另一个是大单品。
2017年,在主流换挡曙光初现时,我写了一篇文章《占领了一个价格带,就占据了一个时代》,首次提出了主流价格带的概念。
与很多人的“价格越低,销量越大”相反,产品销量围绕主流价格带呈正态分布。主流价格带,就是销量最大的价格带。(见图1)
比如,目前瓶装水的主流价格带是2元,销量最大,而1元价格带的瓶装水渐渐被边缘化了。
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也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做高端,而是围绕主流价格带布局产品。乳制品企业上一轮主流换挡产品安慕希等,替代的就是优酸乳等老主流价格带大单品。
过去讲产品升级,往往过于笼统,特别是有人觉得产品升级就是做高端,甚至做成奢侈品,更是错误。产品升级要在行业产生影响力,必须在新主流价格带占据优势。
第一,从现有产品开始,在所有主流价格带上布局。
企业有三个层面的产品:一是实现现有销量的产品,二是支持未来销量的产品,三是种子产品。
未来大单品会按照下列顺序涌现:种子产品→未来主流产品→现有主流产品。
产品在各个价格带的布局,就如同种子产品,先撒下种子,哪些种子能发芽,要先试试,而且试的时间还要足够长。汤达人、东方树叶都是布局8—10年才爆发的大单品。
主流价格带,就是现在行业销量最大的价格带。比如,啤酒的原主流价格带是6—8元,新主流价格带是8—10元,增长最快的价格带是10—12元。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价格带布局。
在缩量情况下,8—10元价格带的增长,能够解决行业增长问题;而10—12元价格带在基数不大的情况下的快速增长,又为更新的主流价格带打下了基础。
第二,新主流价格带要做出大单品。结构是有权重的,权重最大的要在新主流价格带。青啤的青啤全麦、奥古特、青岛纯生,燕京的U8,华润的雪花纯生,构成了新主流价格带增长的大单品。
新营销专家方刚整理出一个啤酒行业的价格带布局。因为布局清晰,所以啤酒行业虽然持续缩量,但头部企业整体经营不错。(见表1)
回看内卷激烈的行业,无不是缺乏新主流价格带大单品。没有向上提升的力量,就只有向下内卷。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快消品行业曾经流行一种说法:以后没有百亿级大单品了,只有10亿级大单品。现在看来,这个说法有误。东方树叶就是反例。
只要中国主流价格带升级没有结束,就一定有诞生新大单品的空间,而且互联网有自动创造“头条”的能力,注意力资源向头部自动集中,有利于创造新大单品。
伊利是乳制品行业的老大,年营业收入在1300亿元左右,而5个大单品就占了总营业收入的半壁江山。其中,年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的大单品2个,100多亿元的大单品3个。
没有大单品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因为大单品是承载品牌的载体,让品牌不再抽象。
大约20年前,我就提出了市场推进“三部曲”:单品突破(大单品)→产品丰富→产品结构。
没有大单品领航,其他产品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大单品的价值,相当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更关键的是,大单品成为营销的着力点,就有了营销的抓手。
但是,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大单品。所有的大单品,都是那个时代消费者需求的最大公约数。无论多么强调个性化,没有大单品的个性化,都是缺乏比较背景的个性化。
大单品之所以销量大,就是因为占领了主流价格带。主流价格带,反映的也是那个时代购买力的最大公约数。
目前的市场环境,K型分化是经典的表述。K型分化,表明有的消费者在降级,有的在升级。面对K型分化怎么办?我认为要双线作战。(见图2)
在图2中,我划出了三个区域,分别是内卷死亡区、内卷规模区、内卷胜负区。
双线作战,主要指内卷规模区和内卷胜负区的双线作战。
内卷死亡区,这是内卷的泥潭。掉进泥潭,挣扎得越厉害,陷得越深。这个区域,大量中小企业陷入价格内卷。
低端价格内卷,很容易把品质逼入边缘地带,稍有不慎就会出质量问题。因此,在这个区域内卷,绝对是找死,只会横尸遍野,批量死亡,并因此带来行业集中度的提高。
内卷规模区的内卷,围绕老主流价格带的内卷,很容易扩大规模,挤压竞品。
扩大规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个价格带的内卷会吸引低端价格带的消费者,从而扩大这个价格带的规模;二是这个价格带的内卷形式与低端价格带不同。
低端价格带的内卷以更“便宜”的方式呈现,而老主流价格带的内卷以“占便宜”的方式呈现。“便宜”与“占便宜”,消费者的感受差别很大。
不是低端价格带的厂家不想使用“占便宜”的内卷方式,而是渠道能力不强,终端无抓手。
内卷胜负区,严格来讲,这个区域没有价格内卷,只有新品推广。内卷的是推广方式与力度。因为这个区域的增长,能够产生很大的势能与利润,关键时刻能够支持内卷规模区的内卷。
双线作战,在内卷规模区卷了规模,在内卷胜负区推广出势能和利润,最后成为胜利者。
内卷规模区的“占便宜”式内卷,难度不大;但内卷胜负区的大单品推广,难度极大。
新主流价格带大单品的推出,需要满足三大条件:一是超前研发与前期渠道蛰伏,二是举公司之力做品牌传播,三是渠道以新大单品作为增量抓手盘活全渠道。
先来说超前研发与渠道蛰伏。
汤达人2008年推向市场,2016年火爆;东方树叶推出10年,才在2023年迎来大火。
超前研发,形成新品种子。种子能不能发芽?不知道。超前研发,还意味着销量不大。销量不大,还要认真推。这就很难平衡了。
对于超前研发与渠道蛰伏,我强调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市场仍有推新主流价格带大单品的价格空间。
中国大单品的升级空间仍然没有结束,甚至说正处于黄金时期。前不久与一位快消品头部企业家聊天,我们的共同观点是:中国未来的主流价格带会超过欧美,而现在还低于欧美。因此,中国主流价格带还有广阔的升级空间,要敢于在新价格带布局。
第二,超前研发不是赌,而是试错。
新主流价格带比较好确定,但大单品是什么难确定。超前研发,才有更大的试错空间。当竞品的大单品成功后,虽然可以模仿,但毕竟竞品确立了“正宗”地位。
第三,渠道蛰伏是核心。
既然要超前研发,就意味着投入市场时,价格有点高,市场不一定能接受。在一个以销量反向肯定产品的时代,销量小就意味着产品失败,就意味着渠道会放弃。
怎么解决渠道蛰伏问题?新主流价格带产品,一定不能全面铺货,要铺向特定的终端。不搞铺货率考核,但一定要考核“铺准率”,即符合条件的终端铺货率。
只要是推广新品,就一定要考核铺准率。
在没有销量的时候,让超前研发的产品活下来,才有未来的新主流价格带大单品。
渠道前期蛰伏,在目前是个难题。特别是在压货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谁愿意在“也许有未来,但现在没销量”的产品上下功夫呢。
东方树叶的成功,我认为有标志性作用。至少它告诉我们:新主流价格带产品是有机会的。
举两个例子。昆仑山矿泉水和恒大冰泉,两者上市时价格差不多。
昆仑山矿泉水通过“酒水融合”做高端酒伴侣,以4—5元/瓶的价格占领了一个细分市场。随着矿泉水的主流价格带升级,未来当然有可能进入大众渠道。这就是渠道蛰伏。
恒大冰泉推出时,营销很成功,销量很失败。瓶装水当时正处于从1元价格带向2元价格带过渡时期,而恒大冰泉5元的价格带,既不在老主流价格带上,也不在新主流价格带上。但是,它却要向终端全面铺货。一个种子产品,却要进入新主流价格带,缺乏前期蛰伏。
第四,发现大单品的苗头。
这个有很大难度。老实说,我真不知道如何判断。因为长期蛰伏、一朝蹿红,这已经是常态。在此之前,很难预测。
s2/J7kjhkWZaVuf01C16Pg==新主流价格带大单品一旦蛰伏期结束,肯定要花大钱推广。然而,你可能想不到,现在头部企业在营销传播费用的投放上却面临着难题。因为没有确定性的投放媒介。
大众媒体时代,押注央视。这是大概率事件。
自媒体时代,媒体碎片化,大单品的传播模式却遇到难题:钱花在哪里?
快消品大众产品,目前还没有相应的传播模式。曾经新消费品牌的“小红书+B站”饱和模式,基本已经失效。
目前的IP化传播模式,屡创传播奇迹,却不适合主流价格带大单品。很少有主流价格带大单品成为IP,而只能成为经典。
在媒体碎片化时代,线上全域营销+线下整合营销传播,或许是较为可行的模式。其基本逻辑是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舒尔茨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把所有接触点当作传播点,用同一个声音说话,从而达到“同频共振,积少成多”的效果。
大单品的推广,过去采用大水漫灌模式。这是大生产、大传播、大分销的大闭环模式,花钱比较多。
现在比较好的模式是华与华的超级符号模式和我提出来的bC一体化模式,后者的特点是小闭环。在特定商圈形成b端(零售商)与C端(消费者)的高密度闭环,迅速形成区域规模。
快消品各行业缺乏带动行业进步、打开行业天花板的大单品,这是缩量时代造成目前困难的原因。缩量时代仍未结束,但在新主流价格带推出大单品仍有多次机会。因此,我们目前不要抱怨环境,不要期望缩量会回转,而应该聚焦新大单品,像2016年那样,用新大单品为行业解困。
(作者:刘春雄,《销售与市场》高级研究员,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