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学音乐教育应以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为基础,提出不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新要求。声势指人借助简单动作发出节奏,律动则是随着旋律的节奏。因此,教师应将声势律动融入音乐教学中,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继续学习知识,亲身体验音乐学习的各种乐趣,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美学素养。本文将从声势律动的相关概念出发,结合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原则及现状,分析其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及具体策略。
关键词:声势律动;初中;音乐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3-0-03
音乐课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声势律动教学把学生的身体活动和音乐相结合,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进而进行高效的学习和探索。因此,音乐教师应主动研究声势律动,将不同的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将不同的课程教学资源结合起来,让学生沉浸在课程的学习中,从而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提升音乐审美素质和音乐欣赏水平。
一、声势律动概述
(一)声势律动的定义
声势律动是用肢体语言表达音乐的韵律、旋律及情感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中,“声势”是指通过肢体动作如拍手、拍腿、跺脚等产生声响,从而表现出音乐的韵律与力量。所谓“律动”,就是指人体按照音乐的节拍与旋律,有节奏地移动,以肢体的协调与节奏,将音乐的情感与意境传达出来。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对音乐基本概念的理解,培养其音乐知觉与表现技巧,并增强其肢体协调性与创新能力。声势律动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让他们用肢体语言去感受和表现音乐,并以此来加深对音乐的了解与认知。该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音乐,也适用于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教学。通过声势律动的教学,使学生对音乐的美感与表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增强了自身的艺术修养与美感。在教学中,声势律动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年龄、身体状况、音乐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灵活地加以应用,保证教学的高效与安全。同时,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声势律动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与创新[1]。
(二)声势律动的特点
声势律动是一种将音乐与肢体动作结合来抒发情感的音乐表现形式。它发源于欧美古典乐,并于20世纪初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
1.高低起伏。声势律动是指通过音高的上升和下降,在整个音乐范围内形成一种高低起伏的波动,加强了音乐的层次与张力感。
2.强弱对比。声势律动通过增大或减小音量,加强了音乐的强度对比,凸显了音乐中的重要节点及情绪的表达。
3.快慢变化。声势律动是通过对节奏、速度的改变,来增强音乐的节奏感,而节奏的快慢则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绪与意境。
4.跳跃流畅。声势律动是通过声音的跳跃与平滑的变化,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及其感染力。
二、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任何一项活动的进行,都有相应的基本原则遵循。在音乐教育的声势律动教学中,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1.适度性。过分使用肢体动作会适得其反,而肢体动作使用不当,则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在使用声势律动时,教师应掌握一定的度。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肢体动作进行合理的选择,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只有将肢体动作和音乐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作用[2]。
2.灵活性。音乐大师奥尔夫认为,音乐和声势运动有内在的关系,需要灵活地运用以揭示出它的奥秘。奥尔夫指出,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灵活设计。在应用的过程中,知道如何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加以调节,使学生能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
3.指向性。虽然声势律动可以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但是它的效果并不仅仅是这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好声势律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并能灵活地将肢体动作与音乐的学习相结合。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不但能够全面地掌握音乐知识,而且音乐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4.典型性。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不断地充实肢体动作,增强其与音乐的协调性,从而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地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音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积极活泼。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体验,在欣赏中获得发展。
三、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在当前的初中音乐教育中,声势律动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技能和表现形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实践经验,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是影响声势律动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教师对声势律动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其次,学生对于声势律动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甚至对声势律动的概念还不了解,这使得他们在学习时容易产生困惑。此外,教材设计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到声势律动教学的效果。最后,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可能会对声势律动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3]。
四、声势律动在音乐作品中运用的意义
1.声势律动可以运用音响的高低和强度的变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比如,在一首激昂的曲子中,适当加大音量、力度,就能使听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与力量;而在柔和抒情的音乐中,适度降低音量与力度,能使听者产生如水柔情之感。通过声音节奏的变化,可以更细致、更真实地表现出音乐中所要传达的感情,使听众深刻领会音乐的情感内涵。
2.声势律动能够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表现效果。在音乐表达上,声势律动能增强音乐的韵律感,增强音乐的张力与动感。比如,在音乐的高潮部分,加大力度、速度,能使音乐更激昂,使听者产生一种紧张、兴奋的感觉;而在音乐的缓板部分,适当降低音乐的力度与节奏,则能让音乐表达得更为舒缓,给人一种安宁祥和的感觉[4]。
3.声势律动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和幻想情景。在演奏中,声势律动的变化能够将听者带入音乐所要传达的情绪与意境中。比如,在歌曲的起伏处,恰当地控制声势律动的变化,可以使听者随着音乐的起伏而上下波动,从而融入作品的感情世界,与音乐形成共鸣。在声势律动的指导下,音乐的表达效果更加清晰、深刻,使受众能够体会到音乐所传达的感情与意境。
4.声势律动可以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在音乐表达中,声势律动的改变能增强音乐的感染力,让听者更乐于沉浸于音乐中,并感受音乐的美妙。比如,在音乐的高潮部分,加大音量、加大力度能引起观众的注意,使他们完全沉浸于音乐的气氛中。通过声势律动的应用,将音乐的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听者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从合唱教学入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声势律动教学不仅可以在音乐欣赏中展开,还可以结合合唱教学内容,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高效地融入声势律动教学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在科学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而且还能促使他们学有所得。音乐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能带领志同道合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学习。在实际的音乐学习中,将声势律动与合唱教学进行整合,能帮助学生熟悉音乐,感受到合唱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爱我中华》时,这首歌曲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合唱歌曲,是展现民族团结和国家富强的音乐类型。为了使课堂教学变得灵活生动,教师可以在段落节点加入一些拍手跺脚的动作,帮助学生熟悉音乐节奏。声势律动能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音乐节奏,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5]。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声势律动课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多,目的是给初中生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环境。初中生正值青春年少,朝气蓬勃,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可根据其特点,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吸引其注意力,使其学习效率能够最大化。通过多媒体手段,音乐教师能够为初中生创设多种音乐学习情境,使他们能够形象地表达音乐知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真实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在音乐课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并有效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家”这一概念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与家庭相关的影片,使学生对“家”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营造一个温馨、欢乐的气氛,学生会想到父母的关爱,从中得到启发,并意识到了父母的辛劳,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三)运用音乐游戏,提高声势律动课程教学效果
音乐与其他事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教授音乐知识,应尽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通过情境化和游戏化的教学,实现寓教于乐。同时,应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和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提高教育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加入一些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声势律动的魅力,培养音乐情感,增进情感交流。例如,在教学歌曲《龙的传人》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采用民族小乐器PK的方式,鼓励学生用“接龙”的方式演唱自己的曲子,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为了团队的荣誉,学生学会了团结,因为一首曲子要分成多个声部,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团队精神,默契配合才能完成表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也让其进一步感受到声势律动教学的魅力。
(四)将声势律动范例引入教学,提高初中生对乐理的兴趣
由于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学习基础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学生在音乐感知力、音乐理解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初中生音乐意识淡薄,音乐学习热情低,并且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单调,难以吸引学生。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练习技能,同时鼓励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进行自主创新,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音乐规律。例如,初中音乐教师可以适当地引进新型音乐教学活动,构建科技化的新型音乐课堂,并将其与声势律动相融合,培养初中生的乐感。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流行音乐,让学生自己唱,然后以“我爱记歌词”的形式组织一些小比赛,要求学生将歌曲的旋律串联起来,记忆歌词数量多的学生得到奖励,反之则有惩罚,以保证比赛的公平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五)充分发挥“势”的作用,激发初中生的音乐情趣
声势律动是初中音乐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指通过捻指、拍手、跺脚等引起声音的动作,来谱写音乐的旋律。声势律动教学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各感官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身体运动为核心,通过伴奏与律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进而形成音乐素养,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例如,在《美丽的村庄》这一课中,因为“一字多音”“休止符”等原因,学生很难进行歌曲的完整表演。教师可以通过声势律动教学,使学生对歌曲旋律有一定的了解,并将身体声势律动融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歌曲旋律的变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表演歌曲,还能通过互动增强对音乐的乐趣。
六、结束语
声势律动教学方法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肢体与音乐律动都有着一定的要求,能有效丰富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因此,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师要重视声势律动教学,进一步探索声势律动教学,将音乐教学与肢体动作进行整合编排,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堂中感知艺术,提升审美素养,并进一步发现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世界,感受音乐的美妙。
参考文献:
[1]都萌.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世纪之星—初中版,2022(04):67-69.
[2]景洁.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2(10):3.
[3]林峥嵘.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华夏教师,2022(30):3.
[4]甄倩.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赢未来,2021(11):256.
[5]蔡建玲.浅谈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0(28):74-75.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新时代初中音乐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GS[2023]GHB1427)。
作者简介:陈璐(1988-),女,甘肃天水人,硕士,中教一级,从事音乐教育、艺术素养、综合实践活动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