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应用策略

2024-07-16 00:00:00黄芝路
艺术大观 2024年13期

摘 要: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作曲技术理论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基础和手段,科学合理地运用作曲技术能有效提升民族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促进民族音乐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从和声、复调、曲式、配器四个方面探讨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用策略,以期为民族音乐创作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理论;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3-00-03

作曲技术理论是一门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随着音乐实践而不断发展、日趋完备,形成了包括和声学、复调学、曲式学、配器学等在内的庞大知识体系。一部作曲技术理论发展史,也正是一部人类音乐思维不断进步的历史。新时代的民族音乐创作,必须树立科学的创作理念,掌握娴熟的创作技巧。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民族作曲技法的基础上,虚心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作曲理念,努力实现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风格与国际表达的完美结合。

一、民族音乐的内涵与特点

民族音乐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各民族人民集体创造并世代相传的音乐文化遗产。它根植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土壤,反映着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总体而言,我国民族音乐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地域性与民族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这些因素深深浸润在各民族的音乐创作中,使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如汉族音乐旋律多采用五声音阶,节奏平稳有序,注重曲调的起承转合,给人以明快流畅之感;壮族音乐多用五声羽调式,节奏自由奔放,嗓音粗犷豪迈,极富阳刚之美;蒙古族音乐多以长调见长,采用六声音阶,旋律辽阔悠扬,充满苍茫悲壮的草原风情。这些独特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韵味,构成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口传性与变异性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承音乐文化。这种传承方式一方面使民族音乐得以代代相袭,成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另一方面也使民族音乐在传唱过程中不断发生细微变化,产生许多地方性变异版本。比如同一首民歌,在不同地区可能会出现歌词、旋律、节奏的差异,但其基本调式特征和情感基调却保持一致。这种口传性和变异性使民族音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力,能够与时俱进,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

(三)功能性与仪式性

我国民族音乐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密不可分,不仅是娱乐消遣的手段,更承载着劳动号子、仪式祭祀等多种实用功能。比如,在农耕劳作时,人们往往借助音乐的节奏感来调动情绪、缓解疲劳,田间劳动号子就是在这种场景下应运而生的;在隆重的宗教庆典和民俗节日中,音乐又是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各种祭祀乐舞、庆贺乐曲应时而作。正是由于这种功能性和仪式性,我国民族音乐才能植根于现实生活沃土,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情感动力。

(四)即兴性与互动性

在民间音乐活动中,歌手和听众往往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能够即兴切换、互相转化的。一个优秀的民间艺人,既要能熟练掌握传统曲目,又要能根据现场氛围和观众反应及时调整演唱内容,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同时,台下的听众也并非被动欣赏,而是能够自由加入演唱互动中来,或齐声合唱,或即兴对答,或用掌声、欢呼声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正是在歌手与听众的积极互动中,我国民族音乐焕发出勃勃生机,充分体现了群众参与性,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一)和声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

民族音乐的和声处理需要在遵循民族调式特点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审美需求,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我国民族调式以五声音阶为主,其特点是结构简单、音程关系明晰。在这种调式背景下,民族音乐的和声织体应当避免频繁使用半音关系的和弦或外来和弦,因为这些和弦可能会削弱民族调式的特色,造成风格的割裂和不协调。相反,应当多采用功能简单、色彩明快的三和弦,如I、IV、V等基本和弦,它们能够与民族调式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凸显出民族音乐单纯质朴的韵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审美的变迁,当代民族音乐创作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重复传统和声模式,而是在继承民族和声语汇的基础上,努力追求革新与突破。比如,在传统三和弦的基础上,适度引入七和弦、九和弦等致密复杂的和弦,能够显著提升音乐织体的厚重感和饱和度,营造出更加立体丰富的和声效果。又如,借鉴西方古典音乐的无调性和声,打破调性的束缚,通过自由悬浮的和声连接,创造出新颖独特的音响空间[2]。

(二)复调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

我国民间音乐中自古就存在着复调的萌芽和雏形,如民歌对唱中的“对歌”“叠唱”,民族器乐演奏中的协奏、对位演奏等,这些都蕴含着复调思维的因子。民族音乐创作者应当善于从这些民间复调形式中汲取灵感和营养,深入发掘其创作潜力,使之在竖向结构上获得延伸和拓展。例如,可以在民歌对唱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声部,形成三部、四部甚至多部复调织体,让原本简单的旋律在声部的交织对比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运用复调写作时,还要根据不同的体裁特点,恰当选用不同的复调织体。例如,在抒情性的民族器乐曲中,可以采用自由复调的手法,通过声部间的和声衬托与旋律呼应,营造出如歌如诉、委婉流畅的抒情氛围;而在一些欢快热烈的民族舞曲中,则更适宜采用模仿复调,通过声部间的即兴模仿与你追我赶,塑造出欢腾跳跃、热情洋溢的音乐意境。同时,民族复调写作还要注重复调线条的民族化处理,要善于在旋律进行、节奏形态等方面融入鲜明的民族音乐元素。例如,在旋律线条的塑造上,可以采用民族调式、民族音阶等特点,赋予复调以独特的民族音乐色彩;在节奏形态的处理上,可以采用民族舞蹈的典型节奏,让复调线条跳出民族音乐的律动感。

(三)曲式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

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孕育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传统曲式。这些曲式结构大多源于民间器乐、舞蹈、戏曲等领域,经过广大艺术家的不断锤炼和完善,逐渐形成了成熟稳定的逻辑框架和审美规范。以民族套曲为例,“引子—慢板—快板—尾声”的曲式结构已经成为一种典型模式。引子部分旨在渲染氛围、引起兴趣;慢板部分多以抒情性为主,音乐舒缓柔美;快板部分节奏欢快,气氛热烈;尾声部分则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这种循序渐进、由慢到快、由轻到重的曲式布局,对音乐情绪和意境的塑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又如在民乐合奏中,“起、承、转、合”的乐段结构也广为采用。“起”是开端,奠定音乐基调;“承”是发展,深化主题思想;“转”是变化,引入新的音乐素材;“合”是归结,将全曲趋向高潮。这种结构模式对于组织大型管弦乐队可谓简捷有效,堪称民族器乐曲式的经典范式。与此同时,民族音乐创作也要博采众长,学习借鉴西方古典曲式和现代曲式。如奏鸣曲式便是一种富于戏剧张力的曲式结构,将其移植到民族音乐中,能使作品在横向发展上获得强大的逻辑动力。再如十二音体系、随机音乐的曲式创意,若能与民族因素巧妙结合,必将擦出异彩纷呈的火花[3]。

(四)配器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

民族管弦乐是展现民族音乐独特魅力的重要载体,而配器恰恰是组织民族管弦乐的核心手段。好的配器能充分发挥各种民族乐器的音色个性,调动乐队的整体表现力,使民族基调和时代气息水乳交融。民族管弦乐的配器要做到:第一,根据乐曲的情绪基调,因地制宜地选择乐器。如表现山林田园的乐曲多用笛子、埙等,营造高远空灵之感;表现江南水乡的乐曲多用琵琶、古筝等,营造委婉多情之感。第二,合理分配各声部的音域,避免交叉重叠,确保乐队音响的纵深感。如在高音区多用高胡、笙等,在中音区多用二胡、琵琶等,在低音区多用板胡、低音提琴等。第三,制造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时而厚重饱满,时而轻柔空灵,时而刚劲有力,时而柔美悠扬。这就要求在配器中注重乐器组合的多样性变化,灵活处理各声部的音色关系。第四,借鉴西洋管弦乐的织体处理经验,在主题呈示、对比发展、再现等环节采用不同的配器策略,使乐曲在音响上呈现波澜起伏、由疏至密的戏剧效果。

三、作曲技术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应用策略

加强基本功训练,夯实作曲技术根基,包括视唱练耳、和声学、复调学、曲式学、配器学等,使创作者具备全面扎实的音乐理论素养和过硬的作曲技巧。

(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充分吸收民间音乐资源

民族音乐的创作源泉在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作为民族音乐的创作者,必须走进生活、贴近群众,用心感受各族人民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聆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审美需求。只有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才能真正读懂民族文化的内涵,揣摩民族音乐的精髓。为了丰富创作素材,创作者应当通过采风、访谈、学习等多种方式,广泛搜集各地民歌、曲艺、器乐等音乐材料。特别是一些古老、濒危、稀有的民族民间音乐,更要逐一记录、抢救性保护。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要善于从中发掘蕴含着民族特色的旋律、节奏、调式、音色等元素,充实自己的创作素材库。唯有如此,才能让民族音乐创作获得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焕发出更加绚丽多姿的艺术光彩。

(二)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民族音乐创作要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遗产。这就要求作曲家深刻领会各民族音乐的文化精髓,充分运用本民族的调式、节奏、织体等特点,创作出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优秀作品。同时,民族音乐创作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以现代审美眼光来重新诠释和表现民族音乐内涵。这就要求作曲家勇于创新,善于将传统民族音乐素材与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赋予作品以鲜明的时代印记。例如,可以尝试将民族调式与西洋和声相融合,将民族节奏与摇滚、爵士、电子等流行元素相混搭,将民族器乐与交响乐队相配合,开拓全新的艺术表现空间。总之,作曲家要在继承民族音乐精华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纳时代音乐语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民族音乐的生机活力,实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

(三)学习借鉴西方先进作曲技法,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大潮,民族音乐创作要善于用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来审视自身,主动与外来文化展开平等对话,积极吸收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尤其是西方古典作曲技术和现代作曲技术,更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作曲家要虚心向西方音乐大师学习,掌握古典和声、复调、曲式等严谨细腻的作曲技巧,领会十二音体系、随机音乐、电子音乐等先锋创作理念,并且结合我国国情和民族特色,进行灵活运用、自主创新,打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品格的民族音乐精品。要以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胸襟,努力实现中西技法的有机融合,使民族因素和国际表现手段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不断开拓民族音乐创作的新境界。

(四)重视工具训练,提高计算机辅助作曲水平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音乐软件已经成为当代作曲家必不可少的创作工具。运用计算机辅助作曲,不仅能够节省大量书写、修改乐谱的时间,而且可以通过音色合成、数字混音等手段,快速实现作品的试听和演示。因此,民族音乐创作者要与时俱进,加强计算机音乐制作的学习和训练,熟练掌握Sibelius、Cubase、Logic等主流音乐软件的操作技巧。在创作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计算机模拟民族乐器音色、编配复杂的民族管弦乐、制作大型音乐作品的总谱等,让现代科技成为民族音乐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同时,还要发挥计算机音乐的独特作用,利用电子合成、数字采样、音频处理等技术手段,探索全新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和创作语汇,让传统民族音乐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焕发出别样的魅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

作曲技术理论固然重要,但它绝非僵化的条文,而应当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升华。作曲家要坚持以创作实践为中心,将所学的作曲理论灵活运用到民族音乐创作中,在实践中不断体悟理论的精髓要义。要勇于突破陈规,大胆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方式,在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中,解放思想、激发灵感、拓展思路。同时,在创作过程中还要主动分析反思,客观评价作品的得失,透过现象探寻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唯其如此,作曲技术才能真正做到灵活运用、活学活用,在创作实践的熔炉中愈加纯熟精湛。总之,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提高,才能使作曲理论与创作实际水乳交融、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作曲技术与艺术构思的完美统一。

四、结束语

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瑰丽明珠,作曲技术是民族音乐创作的法宝利器。只有将两者高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繁荣。作为民族音乐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我们要不断学习、勇于实践,以高超的作曲技艺和炽热的民族情怀,谱写民族音乐事业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刘子剀.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应用策略[J].艺术品鉴,2023(21):189-192.

[2]于静.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大观,2021(20):23-24.

[3]胡玲玲.和声与复调作曲技术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3(35):85-87.

作者简介:黄芝路(1990-),女,广西梧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作曲以及作曲与技术(配器)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