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总在进步,当我们还将动物摄影与专业相机联系到一起时,我们手中的手机已经具备了超越过去的长焦和微距实力。漫步于城市的公园和动物园中,如今的手机能够帮你更容易地拍好从昆虫到鸟类的各种动物。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摄影技巧的运用,因为即使不是最新型号的手机,依然有将动物拍美的潜力,等待我们去发掘和探索。
很多人将拍动物视为一个非常专业的题材,并在开拍之前就给自己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我看来,其实拍摄动物并不需要时时刻刻想着出片,而是应该先去观察周遭的生灵,去尝试理解它们的行为,去体验和感受它们所处的环境。之后,你会发现拍摄动物变得轻松了,也更享受了,就像一次散步、一杯咖啡。
比如蝴蝶除了会围着花朵飞,也会被地面的积水、树上流出的汁液或湖水本身所吸引,它们还会停在那里吸食水分。而动物园中的很多动物都会沿着相同的路径反复绕圈踱步,比如小熊猫。水中的鸟类如果将头没入水中,或是整个身体潜入水中后,一定会在一段时间后站直身体抖动翅膀……
当你有了对这些动物的观察,就可以大概知道什么情景下会有好的瞬间,甚至可以预判将要发生什么。
就像打游戏会有一个新手村,你可以在这里磨炼技术、打怪升级,对拍动物而言,我始终认为动物园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新手村。一方面因为动物园里各种动物很多,有不少是非常绚丽而难得一见的,游览一下都会觉得赏心悦目;另一方面是因为动物园里人与动物的距离可以很近,并且不需要像夜晚那样去费力气寻找。对于拍摄来说,这可以节约时间和体力,还能让新手尝试各种拍摄角度,有充足的试错空间。
举一个北京动物园的例子,小熊猫区域外的玻璃是像落地窗一样的设计,因此我们可以用手机以贴近地面的角度去拍摄。而有的小熊猫也会习惯来来回回地在场地里兜圈子,总有正对着镜头走来的时候。即使你错过一次拍摄,它还会再次绕回来,给你第二次、第三次机会去拍摄。
在这个场景里,由于小熊猫距离拍摄者很近,所以我们甚至可以使用手机上的3×或6×人像模式进行拍摄。使用这一模式的好处是画面中的背景能被手机中的算法模糊掉,进而突出可爱的小熊猫主体。当然,算法有时会出错,但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正如前面所说,小熊猫会贴心地再给你和你的手机很多机会。
手机厂商很“卷”,很多以往无法想象的功能也逐渐出现在了手机中,比如长焦微距。以小米14Ultra和vivoX100Ultra等机型为代表,你可以使用它们的3×摄像头拍摄很近距离的画面。特别是后者,当焦距变为等效170mm(7.4×)时,依然能获得不错的画面细节。
所以像花丛中的蝴蝶、蜜蜂,动物园里的蜥蜴,宠物猫狗的眼睛等等,当然微距拍摄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难点,需要新手去适应和克服。
比如取景,当你拿着手机凑近花朵拍摄蜜蜂时,视角其实非常狭窄,很可能肉眼看到了蜜蜂但取景画面却怎么都找不到。这时可以先尝试将手机变回到2×左右的焦距,然后让蜜蜂居于画面正中,再切换到3×或更长的微距焦段。
此外,防抖也是一个在微距拍摄时需要格外重视的方面。这一点手机本身的防抖已经达到了不错的水准,但我们依然需要在拍摄微距时注意避免过大的移动,并尽量用双手拿稳手机。
当你习惯了近摄微观的视角与防抖之后,就可以挑战一些更为专业的取景角度了。比如同样是拍摄落在花朵上的蜜蜂,一般从上往下拍就会显得很平淡,缺少虚实对比。而如果在花朵的旁边,从侧面拍摄蜜蜂,则能获得更强烈的背景虚化。这需要更低的机位,你可能需要蹲下来拍摄,但获得的效果也是站立或弯腰时无法比拟的。
如同“优雅永不过时”一样,有些摄影技巧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沉淀下来,成为不可替代却总是很好用的存在。
比如在动物园中拍摄水禽湖的鸟类时,可以找湖边的几座小桥,站在上面向下拍摄时不时路过的天鹅或鸭子。这样获得的垂直视角能展现出天鹅修长优雅的体态。而如果你经常去动物园,或许可以像我一样,赶上一两次天鹅打瞌睡。此时的它会将修长的脖子向后弯曲,埋入翅膀之间,体态非常优雅。类似的俯拍技巧,我也在拍摄公园里的鸳鸯时用过。像鸭子和鸳鸯这样的鸟类往往已经不那么怕人,慢慢靠近然后将手机举高向下拍摄,往往能获得不错的画面效果,并且这时也不需要很长的焦距,3×至5×左右即可。
另一个不会过时的技巧,是利用一些前景遮挡物来简化画面。同样是在动物园中,我曾经透过几片树叶拍摄了停在水上的疣鼻天鹅。由于距离的差异,树叶呈现出前景虚化的模糊状态,包围住了天鹅,也遮挡了杂乱的环境。同时,这种拍摄方式还可以带来一种隐秘的窥视感,让照片更神秘,更像是夜晚拍摄,而非人工的环境里。
总之,动物园也好,公园也罢,随着生态变好,我们身处的整个城市都可以作为拍摄动物的“练级新手村”。而我们的手机,也已经拥有长焦、微距、人像模式等等“武器”,可以称得上拍摄动物的初级“神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