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沙龙现场1 有说法的“小”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作文秘籍。”李老师说完,随即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小事不“小”。
这样的说法似乎耳熟,好像爸妈常这样说,但被如此正式地搬上课堂,同学们还是有点懵。瞧那一个个看着黑板疑惑的神情,就证实了这一点。
源源笑了笑:“这‘小字加上了引号,那它定有另外的说法。”
“恭喜你长了一双慧眼。”李老师的话语总是带着几分风趣,“这里的‘小,是指茫茫人海中的寻常百姓,大千世界中的普通事物。‘小事不小,是说善于从细小的事物中发现重大的意义,即由一个平凡小人、一件普通小事、一件普通物品,折射出大道理,大主题,进而弘扬时代主旋律。不经意间看到一个熟悉人的背影。同学们,你们说这事大吗?”
“不大。”同学们异口同声。
“我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从小处选材,从父亲的背影立意,呈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护。他的那篇《背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那这里的小,可真不小啊!它是以小见大。”
“恭喜你长了一张会总结的嘴。”李老师把自己的风趣又用在了楷楷身上。
沙龙现场2 谈选材技巧
“那我们在选材时怎样才能做到以小见大,使小事不小呢?”楷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李老师侃侃而谈:“第一,‘小题材必须典型,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写作只有从本质上把握住小题材与大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发掘它们所包含的深刻的意蕴。第二,必须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小题材只有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才能体现出它的典型和概括意义,揭示重大主题。第三,准确处理‘大与‘小的关系:既要从大处着眼,‘一览众山小,又要从‘小处入手,‘一叶而知秋色。处处在写‘小,却处处在表现‘大。”
“我有点懂,又有点不懂,能不能举个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楷楷说。
“那是必须的。下面,我不仅让你们看得见、摸得着,还吃得着。”说着,李老师从讲桌下提出一个袋子,“楷楷,你来给大家分发一下吧。”
虽不知袋子里是什么,但楷楷已经猜出一定是吃的了,便喜不自禁地跑过去,接过袋子,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原来袋子里是杏子。
沙龙现场3 与杏子零距离亲昵
一人一颗,看同学们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李老师说:“虽然没过瘾,但你们也算跟杏子零距离亲昵了一下。下面,我就让你们跟杏子好好零距离亲昵一番。”说完,轻点鼠标,一旁打开的大屏幕上显示出一篇习作。
零距离的亲昵
“绿阴庭院夏初长,梅子新肥杏子黄。”今天下午,妈妈带我去老家的杏园,与成熟的杏子来一场零距离的亲昵!
杏园位于村子东南方向的山坡上,离村子大约三里地。一到杏园,就看到一棵棵身着绿装的杏树错落有致,一颗颗杏子如珠宝缀在枝头迎风轻摇,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聪明的我直奔离我最近的一棵矮杏树而去,不费吹灰之力,一伸手,就摘到了藏在绿叶下的一颗杏子。瞧它的个头,都快比鸡蛋大了,更奇妙的是,它朝我的半边脸是橙黄色的,背向我的半边脸是浅红色的,像偷偷涂抹上了一层胭脂。这是要给我惊喜呀?看得我都口水澎湃了,顾不上洗了,在衣服上胡乱擦拭了两下,就肆无忌惮地“咔嚓”咬下一大块杏肉。啊,我的口腔霎时像迎来了一个“酸军团”!要不是早有心理准备,恐怕我整个人都要被酸倒了。
“浩杰,别光顾着吃,快摘吧。”当我津津有味地吃第二个时,妈妈在一旁笑着提醒道。看一眼我提着的还空空如也的提兜,不好意思地冲妈妈笑笑后,我便两手不停地忙活起来。不一会儿,我的提兜里就被杏子们挤得鼓鼓的。再看妈妈,也摘了一大兜。此刻,我才真切地体验到什么叫满载而归了。
听妈妈说,每当杏子成熟的季节,前来采摘的城里人就络绎不绝,有的竟是举家出动,给当地农民带来不菲的收入。可不是吗?都半下午了,来采摘的人还络绎不绝呢。
原来,我这场与杏子的零距离亲昵,其实也是与当地农民的幸福生活的一场零距离亲昵呀!
“哇,这题目拟得好有悬念。这是谁跟谁零距离在亲昵?”一航咽了一下口水,说,“还有,开篇的诗句引用得好,自然引出要写采摘杏子这件事。”
“开篇提到老家的杏园,读者首先想了解这杏园,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对杏园的方位进行了简要介绍。杏园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呢?小作者在‘一到杏园后,又对杏园进行了细致描述。”
“那顺着读者的心思,接下来自然要写‘我摘杏子和吃杏子了。”光哲补充了一句。
“妈妈看到‘我光顾着吃,忘了采摘,自然要催促‘我了。”顺着光哲的话,玲玲看了一眼大屏幕说。
“小作者详细记述了自己回老家采摘杏子一事,这事不大,但他放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农村的变化,结尾看似随意地由妈妈的介绍自然引到当地农民的幸福生活上,这主题一下子就变大了。小作者的作文秘籍就是小事不‘小 。”学习委员源源说。
李老师接过话茬:“确实,侯浩杰这篇作文的秘籍就是小事不‘小,让我们把掌声献给他吧。”
掌声中,侯浩杰在干吗呢?他提着自己鼓鼓的书包,在给大家发杏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