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岩岩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的计算方法,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流传至今,它承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一颗颗珠子计算了万里长城的雄伟,一次次拨动引领了多项文明的问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大数据时代快速到来,珠算这一传统计算方式受到了巨大冲击,渐渐被遗忘。
1979年,国家成立了珠算心算协会,成立后的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积极倡导实验教学。所谓珠心算,即珠算式心算,是在珠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大约在14世纪,珠心算在我国就已经被广泛应用,如明代唐顺之、清代时曰醇善算的有关记载足可以证明。
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珠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好珠心算教学,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夯实珠算基础,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一个刚刚入学的孩童来说,小小的算盘并不能支撑他们长久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枯燥的指法和技巧练习,大多数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但是,在授课的时候运用多媒体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特别是在第一堂课教学时,笔者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了一个谜语:“四四方方一只盘,冰糖葫芦十多串,天天喜欢别人打,加减乘除都会算。”谜语中的糖葫芦和小方盘形象极了,吸引了学生们的全部注意力,也让小算盘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然而,在之后学习指法“1111+1111、3333-3333”这类练习时,严苛的手指姿势、单一的机械训练使学生们实在提不起精神。因而,笔者结合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教学,展示出灵动的画面,让学生们看到一颗颗小珠子像糖豆一样跳跃在屏幕上,并让学生比一比谁跳得更快,学生们立刻来了兴致。借助多媒体做这样的游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与此同时,在教学偏难一点的进位加、退位减时,抽象的数字符号对学生来说既不容易学会,又容易混淆,长此以往,学生们便没了学习的欲望。此时,更需要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清晰演示。借助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们掌握了计算方法,理解了计算算理和口诀,又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营造心算氛围,依托教学软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珠算基础后,就可以开展心算教学了。这时学生们的头脑中虽然已初步形成算盘的模型,但常规的计算方法不能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以往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会绞尽脑汁地变换计算形式,通过教师念、学生听、再心算的方式计算出结果。然而,这会因为教师念的速度快慢有差异,不但比较不出学生的真实计算水平,还会造成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的混乱场面,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此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的助力下利用课件创设比赛情境,进行听心算、闪电心算练习活动。当屏幕中出现“ready go”字样时,学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5秒、3秒、1秒过后,一场紧张刺激的“PK赛”便开始了。
竞赛是发酵学生学习效果的催化剂,是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加速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越来越强。久而久之,学生们乐于思考、善于动脑、勤于钻研、敢于挑战、认真专注的学习习惯自然会得到极大地提升。
三、打造珠心算平台,依靠电子设备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习珠心算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学好珠心算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计算方法。当然,有人会问,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还需要这种传统老旧的计算方式吗?当多位数加多位数的计算题出现时,是计算器算得快,还是算盘算得快?众多的多位数加减混合计算题出现时,例如,“2537+6819-5340+2516+709”和“8956+3274+8510-5987+1246”,又如何呢?
记得在一次比赛前的准备训练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笔者在班级举行了一次计算器PK小算盘的热身赛,结果显而易见,当然是小算盘更胜一筹。这让学生们了解了珠心算的计算速度,认可了珠心算的计算魅力,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坚定了学生们的学习自信。这也必将促使学生们带着这种自信努力投入到各学科的学习中,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算盘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珠算凝聚着世代华夏儿女的经验与智慧,值得我们巧借创新“活水”,融入科技之光,为其赋能,使其重新“活”起来。要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就要以更博大的胸怀,积极广泛地融合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在文化创新这条道路上,虽然有艰难坎坷,但我们应该一往无前,勇毅前行。对珠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来说,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只有推动珠心算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珠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