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27℃善意

2024-07-13 14:03刘远通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4年25期

刘远通

①新春之际,情暖人心。浙江杭州的雨夜里,男孩为一位拄杖又拎包的残疾人撑伞,直到对方打上出租车才离开;河南郑州的公交上,残障小伙见义勇为,死死抱住行窃的小偷直至警察赶到;湖北襄阳调休的消防员看到餐厅火情,拉住路人看管自己的孩子,跑过去拔出消火栓的水枪;一位浙江的医生,一把抱住忽然发狂的病人,让他安静下来……唯有诚恳方为善,最是真挚能动人。让人如沐春风的,正是这些普通人没有杂念的善意。

②这些暖心善举中的主人公,或者认为自己做了再平常不过的事,或者直言当时没想那么多,一切都发乎本心、源于本性、出于本能,既非刻意造作,也非别有所图。如果不是有心人的拍摄和记录,这些温暖整个冬天的善行不会有人知晓。有人说,这样自发的善心善行,超越了冷漠的寒冰,也拂去了多余的燥热,是最让人感到舒服的27℃。

③善意总是最自然的。记得上学时经常到一个婆婆开的餐馆吃饭,她每次都为顾客备好温热的素菜汤。有次问她,为啥不嫌麻烦。她说,学生们上课急,等不得,这样的温度不烫不冷,正好。27℃的善意,并不是因为“这个世界怎么了”,而只是面对“我该怎么做”的问题时,出乎一颗真诚之心的回答。也正是因为没有多想,才更能在安危的考量、利益的盘算之外,呈现出人心中的善之端。

④现实中,“善意”却往往没有那么单纯。有的人行善,浮夸高调,是为“炫善”。短期看,这样“招摇式”的行善或许是对慈善的另类推广,对于吸引人们关注慈善有些许助益。但长远看,高调“粗暴”的行为,损伤着善的本意;眼花缭乱的外在形式,架空了善的实质。有的人行善,矫言伪行,是为“伪善”。借善事敛聚财富者有之,借善事博取名声者有之,更有甚者,从行善中发现了升官发财的“终南捷径”,于镜头前道貌岸然,向群众大施恩惠,捞取政治资本,却于镜头后卸下伪装,言行相悖,前后乖离,让人颇为不齿。

⑤在人的种种行为中,善行可能是最需要目的、过程与结果统一的。只有善的初衷,可能会好心办坏事;只讲善的结果,也可能让善的价值走偏变味。这也提示我们,善心善念,需如“明镜台”一样风光霁月、坦荡无私,并且“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思考善的意义,掌握善的火候,把善意带进工作和生活中去,对每个人而言,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份责任。让每一次善举、动机中少些杂质、多些纯粹,过程中少些想当然、多些同理心,良好的社会风气才更为可期。

⑥那些温暖了我们的行善之人,大都是普通人,每天面对工作生活,计算柴米油盐。但正是他们,用最质朴的行动、最自然的选择告诉我们:善念是每个人心底的珍藏,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目标。涵养一点一滴的善念,经由漫长的精神修行,就一定能达到不一样的人生境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借鉴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依据①段“唯有诚恳方为善,最是真挚能动人”;③段“善意总是最自然的”;④段“现实中,‘善意却往往没有那么单纯”;⑤段“在人的种种行为中,善行可能是最需要目的、过程与结果统一的”可知,本文是主要围绕“善意”进行论证的。而③④⑤⑥段分别是从不同的方面论证①段,据此可知,“唯有诚显方为善,最是真挚能动人”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画线句有何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画线句子列举了四个事例,属于事实论据,是证明论点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因此本题结合事实论据的作用作答即可。

专项训练

阅读《寓教于劳,育才于勤》一文,回答问题。

①走进校园农场,挥锹铲土、提水浇灌,种下绿色的希望;系上围裙,烹饪美食,在劳动中感受亲情、传承家风;动手动脑,体验木工、泥塑等非遗技艺,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诸多美好,都镌刻着劳动的印记。

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③“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在学生心中深植劳动的种子,让他们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懂得物力维艰的道理,培育自立自强的精神,才能使其在思想、品格上获得长久的滋养。

④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夯实成长的基础。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在家中养一盆绿植,做一道家常菜,收拾整理好自己的房间,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参与农事劳动,学会播种、浇水、施肥、间苗……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人类在劳动中进化,先人钻木取火,人类走向文明。今天学生们还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维护公共设施、参加社区服务,具备服务技能。在日常生活、生产、服务型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助力成长。

⑤劳动不只是获得技能,更有助于内在价值的生成和理性思维的提升。美好品德的培育、智力潜能的激发、健康体魄的锻造、审美水平的提升,往往都与特定的劳动场景密切相关。在劳动中讲述劳动者的感人故事,在学生心中播撒崇德向善的种子,这便是德育;在劳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工具的工作原理并进行设计与改进,这便是智育;在劳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美的构思与创造,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便是美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⑥如今,劳动教育有了更多的呈现方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当讲到古代灌溉知识时,历史老师会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早期汲水工具,还会与学校木工工艺课互动,让学生动手制作水转翻车等模型。生产车间讲思政、竹藤编里谈数学、建筑工地说物理、生态茶园聊地理等,像这样别开生面的劳动课,将更有助于在学科融通中实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价值。

⑦今天,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但劳动精神永不过时。劳动精神,激励着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梦想。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31日,有删改)

●训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文中④⑤两段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