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天,你怎么还没去洗澡?”“妈妈,我再玩十分钟嘛。”“刚才就说只玩十分钟,喊了你多少次了?说话不算话,一天到晚磨磨叽叽的,你再这样,我不管你了啊。”
儿子已经六岁了,可每天拖拉磨蹭的模样,真是让人气不打一处来。孩子爸爸一回家,我便把不满情绪一股脑宣泄出来。原以为他会像往常一样理解并安慰我,没想到他却这样将我一军:“你最近不是在学校普及‘非暴力沟通’吗?怎么对自己的孩子这么没耐心呀?”
虽然“感性小人”没能接受意见,但孩子爸爸的这句话却让“理性小人”开始反思。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自己的孩子,遇到任何问题都要保持情绪稳定,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用情绪表达。暴力沟通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精神内耗,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知道而做不到,其实是不知道,我还得好好修炼。《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讲到“暴力沟通”四个特征:第一,道德评判(也就是给别人贴标签);第二,作比较;第三,推卸责任;第四,强人所难(也就是威胁式的沟通)。
一一对照下来,我感觉有点羞愧。“喊了你多少次了”这不是在推卸责任吗?“说话不算话,一天到晚磨磨叽叽的”这不就是道德评判,给孩子贴标签吗?“你再这样,我不管你了啊。”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
任何情绪背后的真实原因都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当时像只愤怒的小鸟一样的我,需求是什么呢?不过是想让儿子去洗澡。磨蹭一会儿又怎么了?难道我这个成年人就能保证凡事立马行动?可我非但没有反省自己、帮儿子解决问题,还把情绪发泄在他身上,这对孩子来说太不公平了。我决定,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一定好好跟儿子沟通。
一天晚上,又到了该洗澡的时间,孩子摆弄着他的玩具不愿去洗。
“不要用情绪表达,而是表达情绪。”我在心里默默地提醒自己,平静地对儿子说:“天天,这是你一周来第四次没有按时去洗澡。妈妈感到很难过,也很担心。难过是因为妈妈连续提醒你三天了,可你还是没有按时去洗澡;担心是怕你养成拖拉的习惯,咱们不是经常说,今日事今日毕嘛。”
听到这里,儿子停下手里的动作看向我。我知道,他在期待我接下来的话。“所以,天天,你现在可以去洗澡吗?不行的话,你还想再玩几分钟?”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步:礼貌且尊重地表达请求,而非命令。“妈妈,我玩好了,我现在就去洗澡。”那一刻,我感到欣慰。
爱,需要温柔地表达。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以爱和理解为基础,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去倾听、尊重和信任孩子。
编辑"乔可可"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