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渔家傲》中窥别样清照

2024-07-11 12:42:40姜宜彤
百花 2024年4期
关键词:李清照

姜宜彤

摘 要:文学风格具有稳定性与多样性等特征,以李清照为例,她是我国婉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但其文学风格并不局限于此,《渔家傲》是她南渡之后的词作,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与平日的风格大不相同。作者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导致其文学风格发生变化,这为古诗词鉴赏教学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文学风格;李清照;《渔家傲》;古诗词鉴赏教学

一、李清照文学风格概述

(一)文学风格概述

文学风格这一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而东西方文人墨客对其的理解,虽然有一定的共通点,但是在某些方面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关于风格的理论始于魏晋时期,但与我们普遍理解不同的是,当时的“风格”二字并没有应用于文章的品读,而是用来评论人的气度、性格等。《世说新语》一书指出,“风”是风姿、风采,指的是人的外貌,“格”是人格、德行,重点关注人的内心,所以将“风”“格”二字合起来,就意味着在评价他人时要内外兼顾、德行并重。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风格”便不再专指人的外貌和性格,开始向文学的方向发展。曹丕是将风格理论从品人逐渐过渡到品文的关键人物之一,他认为,不仅是外貌与人的性格有关,即相由心生,涉及作家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也同样与写作者的内在涵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于是,他在《典论·论文》一书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风格理论发展至此,首次出现了“气”的说法,意味着我国文人已经关注到了文学风格与作家个性之间的关联。此后,文学风格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刘勰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不仅将“风格”二字引入文艺理论和批评中,更是在《文心雕龙》一书中,将文学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等八类。除此之外,刘勰既肯定了文学风格与人的主观因素有关,又注意到客观因素的重要性,这为全面分析作家的文学风格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而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文人还是主要围绕着“气”的观点对文学风格理论进行充实和发展。

对西方学界来说,亚里士多德等人是最早将“风格”与语言和修辞技巧等外在形式联系在一起的,他在《修辞学》中指出“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1],在《诗学》里也曾强调“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最明晰的风格是由普通字造成的”[2]。由此可见,在此阶段中,西方对“风格”的理解还主要停留在修辞等外在形式阶段,而不涉及对文本深层含义的解读。18世纪,西方文学界对文学风格的解读开始发生纵向的变化,逐渐关注作家的创作主体性。在这一背景下,布封提出了“风格即人”的观点,认为作品的文学风格实则是作家内在气质的表现,这一见解无疑与我国的“气”说不谋而合。此后在文艺思潮和马克思文艺理论等的推动下,西方的文学风格理论也逐渐摆脱了形式主义的外壳,进一步达成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综上所述,对文学风格的解读和理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中西方学者对其解读的发展历程也并非完全一致,但最终,在前人不断探索的基础之上,文学风格形成了一个较为统一的定义:文学风格指的就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言语结构和有机整体中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独特鲜明的,并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3]

(二)李清照文学风格概述

李清照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世人称其词为“易安词”。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词风温柔细腻、委婉含蓄,处处彰显了女性细致敏感的内心世界,这体现了作家文学风格的稳定性。风格是作家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写作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所以具备较强的稳定性,且往往会体现在作家大部分甚至全部的作品当中。例如,李清照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4]“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5]等词中都将女子的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等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注意的是,文学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并非绝对的一成不变,时代的变迁、个人经历的改变均会在作品中有所渗透。李清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的创作风格以南渡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李清照生于士大夫家庭,自小生活条件优越。李清照的家庭氛围十分宽松民主,父母重视其教育、尊重其喜好,因此李清照可以充分汲取文学领域和古玩字画带给她的养分,生活得无忧无虑,其前期的创作风格大多呈现出清丽、明快的特点。除此之外,李清照前期的感情生活也比较顺利,经过自由恋爱后,嫁给了情投意合、有着共同志趣爱好的丈夫赵明诚,此后李清照的生活便愈发甜蜜、高雅豁达,词作题材主要集中于自然风光和闺中生活,即使在《一剪梅》《醉花阴》等词中会抒发寂寞相思之情,但这种情感也会随着夫妻二人小别团聚很快消散,且读者从中更多的是品读出李清照与丈夫二人的恩爱之情,理解所谓“思念终有安身之所”的含义。

然而,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父亲陷入党派之争后被流放,清照上书无果,且差点为自己招来牢狱之灾,直至丈夫明诚去世后,其词作的字里行间便常常流露出寂寥感伤之情,诗词的选材也转向怀旧和思乡。不仅如此,李清照五十岁之时,本来以为自己遇上了人生第二个依靠——第二任丈夫张汝舟,但现实生活却将她拉进另一个深渊。张汝舟娶她仅仅是为了给自己装点门面,毫无“理解”二字可言,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之下,李清照最终选择了状告张汝舟,最后虽然胜诉了,但宋代“告夫需连坐”的规定也使李清照自己身陷囹圄。杭州的生活让她苦不堪言,不愿回首,这也就是为什么清照在杭州待了这么多年,却始终无心描写西湖的原因之一。在上述一连串打击之下,李清照从最初衣食无忧的小公主变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妇人,所以其文学风格也由最初的纯粹愉悦转为沉重沧桑。譬如其经典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6],《声声慢》的开头仅用14个字就将李清照当时内心的愁苦彰显得淋漓尽致,营造出清苦无依的心境,与前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等词中传达出的轻松愉悦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词人在后期创作的词几乎都是对不幸人生和苦难时代的高度艺术概括。

文学风格是对作家艺术生命的高度凝练,其轨迹和表现都是作家成长过程的缩影。“从本质上说,它是对一切可能性的最大限度的索取,而不是终止于某个目标或境界之前。”[7]从这些观点和实例中可以看出,后代学者对文学风格的理解是在一直向前推进的,稳定性是其特性,但并非绝对属性,作家的艺术生命正是在探索和对抗中不断得到升华。李清照的词作也正是因其人生轨迹的改变、经历的丰富,而变得扎实厚重、耐人寻味。正如仕途不顺的柳宗元一样,有了在永州、柳州受贬十余年的经历,才创作了闪耀文学史上千年的众多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品析《渔家傲》的文学风格

(一)《渔家傲》词作语言赏析

李清照在一次海上航行时,天气变幻莫测,她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海劫难,劫后余生之时,大笔一挥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渔家傲》,全文如下:“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8]

通读全文后不难发现,该词开篇的意境就十分开阔,天、云、银河等宏大的意象奠定了本词豪放的基调,“接”“连”“转”等动词的运用又使得这些意象浑然一体,将词人惊心动魄的感受最大限度地传递给读者。接着,“仿佛”与“梦魂”二词点明本词的内容是建立在词人梦境的基础之上,这就使《渔家傲》站到了浪漫主义风格的行列,这也是李清照比较少见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该词摆脱了传统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结构,而是将上下两片融为一体,上片以天帝的问话为结尾,“殷勤”二字刻画出了一位关心民众的统治者形象,这与现实中只顾自己逃亡的南宋高宗皇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托了李清照渴望得到关怀与温暖的愿望。接着,词人在下片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回答,“报”“嗟”二字传达出作者在经历了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生活后,内心无尽的感慨与叹息。而词人所说的“路长”与“日暮”,实则出自屈原的《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9]李清照运用了用典的手法,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自己“上下求索”的意念与经历,从而充实词作意蕴、开阔读者眼界,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紧随其后的一个“谩”字,有力地道出了词人怀才不遇、无人问津的心酸与苦闷,这与自己在逆境中仍积极进取的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添几分落寞与不堪。对天帝提出的“归何处”这一问题,李清照在下片的末尾给出了回答:“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0]词人巧借庄子《逍遥游》之力,直言自己想要像大鹏鸟一样,乘着飓风到达梦想之地——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词人虽在现实生活中饱尝心酸,但仍对未来心怀期待,对自由和光明充满渴望,只是苦于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便将其寄托于这虚无缥缈的梦境。

(二)《渔家傲》词作思想感知

《渔家傲》一词中蕴含着作者复杂深厚而又细腻的情感,最主要的是作者对祖国现状的惋惜和痛心。李清照是见过繁荣昌盛的大宋的,况且她又是一个能吟唱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种豪情壮志的女子,足以见得其不凡的女性心态,所以在一系列动乱发生之后,她对每况愈下的宋朝社会以及国君的不作为甚感悲痛,她对天帝的形象塑造也正是其对国君及其统治阶级的殷切期望,她幻想国君会像天帝一样,主动而热情地关心人民动向、体察民间疾苦,虽逢国难,但不可只顾自身周全。

从《渔家傲》的语言、内容和风格中不难推出,该词创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属于词人创作后期的作品,但这首词也绝不同于后期常见的寂寥与苦闷的基调,反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言辞豪放,被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11],这与李清照一贯的婉约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出文学风格的稳定性也并非一成不变。读惯了李清照词作的婉约细腻之后,《渔家傲》这首词反而给人以别开生面的豁达之感,别有一番风味,词人的形象也愈发饱满与生动。

如此笔力豪放、浑然天成的词作风格,对辛弃疾、陆游等后人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也不枉世人称她的词为“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12]了。

三、文学风格的稳定与变化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启发

对正处于高职阶段的学生而言,其语文学习的重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文学常识的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古诗和现代文的理解、大小作文的写作。其中,古诗词鉴赏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所在。对学生来讲,古诗词鉴赏的学习难度一直居高不下,对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割裂感和对诗人词人的陌生感成为学生学习时最大的痛点。因此,古诗词鉴赏的教学要以拉近学生与诗词的心理距离为重点,通过课内教学与课外延伸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背景有进一步的了解。

上文对词人文学风格的分析为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提供了新的启发点:本模块的教与学可以采取分模块的方式进行,以朝代更迭作为分区学习的依据,在朝代的大背景之下再选取主要诗人词人的作品进行学习。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先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历史事件,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具体作品的学习,从而对诗词本身产生更加强烈的代入感,加深对诗词含义和情感倾向的体悟,这样即便是遇到了相对陌生的作者,学生也可以根据所处的历史时期,进行作品内容和情感的初判,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对核心作家作品进行成体系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文人的文学风格有比较系统的把握,学生可以通过判断作者所处阶段的不同,对作品的情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在作品的品读和对比的过程中,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可以得到很大提高,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这一学习模式虽然花费时间较多,但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是卓有成效的。

古诗词鉴赏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的,以李清照等典型诗人词人为模块进行学习将是极具系统性和趣味性的一种学习模式。学生对作家的人生轨迹进行了解之后再去解读诗词,会与作者本身产生互通和共鸣,抛除答题技巧不言,文意的把握更会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分朝代分诗人学习的教学模式还可以达成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之间的融通和互动,让学生的文学素养有进一步的综合提升。

李清照的词作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宋朝的更迭,照出人生的起伏,也照出后人对文学风格的进一步的体悟,无论是从文学理论还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发和别样的收获。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鲁枢元,刘锋杰,姚鹤鸣.文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

[5] 同[4].

[6] 同[4].

[7] 谢凌香.文学风格的发展及审美价值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12-214.

[8] 同[4].

[9] 屈原.离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10] 同[4].

[11] 同[7].

[12] 李调元.雨村词话[M].北京:中国书店,2003.

猜你喜欢
李清照
《李清照词选抄》篆书
艺术大观(2023年23期)2023-09-08 07:23:24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29:19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北方音乐(2020年12期)2020-07-09 03:16:26
如梦令
北方音乐(2019年19期)2019-11-29 07:19:36
性格刚烈
一剪梅
当代音乐(2019年7期)2019-07-09 05:38:14
喝醉的李清照
小布老虎(2017年1期)2017-07-18 10:57:26
李清照改嫁辨证
浅析李清照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