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杏珍
A市的C公司开发经营一款音乐视频教学类APP,在用户安装后,强制索取“访问设备上的照片、媒体内容和文件”及手机设备号等权限,由此获取了用户个人信息千万条以上。A市B区人民检察院了解到情况后,认为该款APP存在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行为,侵害了不特定多数公民的合法权益,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故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开发教学APP,拓宽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学校、家长、课外资源都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整合。教育APP具有娱乐性、互动性、多媒体、多学科综合等特点,逐步取代了很多传统教育方式和内容,在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A市的两位年轻人小王和小陈是当地艺术学院的音乐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两人教学寓教于乐、活泼生动、形式多样,深得学生们的喜爱和推崇。
前两年由于疫情原因,学校经常停课,要求老师进行线上教学,小王和小陈在上网课时感到线上教学非常便捷,和学生也能充分互动,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小王和小陈是思想前卫的年轻人,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看到这几年火起来的抖音传播效果非常好,便打算自己也通过网络创业。目前,大量的教学类APP的应用很便捷,不需要编程,而且还有成熟的整套原生教育APP模板可以直接使用。受到这些信息的启发后,他们两人一拍即合,成立了C公司,开发了一款音乐视频教学类APP,名字叫“想唱就唱”,信心满满地开启了通过教育类APP来盈利的模式。
教学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
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他们的教学APP、提高教学质量,小王和小陈建立了优质的教学模式,例如,及时更新APP、推送新的课程信息、快速发送课程表,让学生及家长知道教学节奏,更好地安排学习计划、辅导计划。同时,小王和小陈深谙运营APP的关键,一直提倡“寓教于乐”的方式,尽力采用学生们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快乐教学,无论何时,学生们打开手机就能边玩边学。同时,他们还保证APP内容更新的频率,用丰富多样的内容吸引学生自动学习。
小王和小陈知道,有互动才更有用户黏性,才能形成一个由网络连接起来的学习圈子。因此,他们建立了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习的动力;建立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老师第一时间解答学生的疑问;建立家长之间与老师的互动,交流培养孩子的经验,共同帮助孩子成长。
通过努力,他们开发的APP取得了一定影响力,也有了一些盈利。为了让自己开发的这款 “想唱就唱”教育APP与学员建立更多的、更紧密的联系,小王和小陈不断挖掘和收集学员各方面的信息。
为了防止学员翘课、虚假注册,教育APP要求学员必须通过人脸识别、身份证信息、密码等多重方式登录,同时,他们还采集了学员的兴趣爱好、家庭住址、父母情况、健康状况等等,甚至还通过开发摄录指示器、要求用户提供精确地理位置、明示APP隐私权限等方法收集信息,如果用户拒绝授权就无法使用APP,甚至被强制退出……小王和小陈不知道,他们这种做法,已经变成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变相强制用户授权。
超范围收集用户信息被投诉
对APP运营者来说,收集的个人信息“永不嫌多”,信息越多,越有利于给用户或消费者“画像”,营销越精准,可以向用户推荐更多产品或服务。更有甚者,不同APP之间可以“共享”用户的个人信息,用户在一个APP上搜索过的产品,立马就会在别的APP上看到推荐。这种通过“窃取”用户隐私而换来的“个性化”服务,非但不能让使用者感到贴心,反而会因泄露隐私而细思极恐。
诚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款教育APP获得的权限越多,提供的服务也会越个性化。比如,这款音乐APP能够随时读取手机地理位置权限,可以根据手机位置的变化实时提供当地的传统音乐、当地音乐会、演出信息,便利了学员的生活。一时间,他们的APP运营得风声水起,用户数量也日益增多。但是,使用一段时间后,越来越多的学员意识到,这款音乐教学APP不断地索要用户的麦克风权限、联系人信息、短信内容等这些与其主要功能无关的用户隐私权限,涉嫌侵犯用户的个人隐私权。
因此,该款音乐教育APP的学员都认为,平台以提供更多服务为由,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变相强制用户授权……许多学员向国家检察机关投诉,要求司法部门加强监管,对用户隐私权进行更多关注和保护。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群众对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强制用户授权的怨气很大,网友也纷纷讨论,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重视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治。相关部门了解到情况后,决定加强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对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侵害用户隐私权益等APP进行整治。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制定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规定,违法违规收集或使用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形,包括未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未经同意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等。
A市B区人民检察院了解到情况后,认为这款 “想唱就唱”教育APP存在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未公开收集使用规则等情形,违法违规收集、存储用户个人信息,侵害了不特定多数公民的合法权益,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
B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诉请小王和小陈的C公司停止违法违规收集、储存、使用个人信息并公开赔礼道歉。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C公司立即删除违法违规收集、储存的全部用户个人信息1100万余条;在报纸及案涉APP首页公开赔礼道歉;承诺今后合法合规经营,若存在违反协议约定的行为,将自愿支付50万元违约金用于全国性个人信息保护公益基金的公益支出。
律师释法
信息时代,使用APP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APP提供者违法违规过度收集用户信息也频频发生。2020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积极稳妥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指导意见》,明确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新领域,展现出个人信息保护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那么,如何要求违法收集用户信息的APP提供者承担民事责任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一般来说,民事诉讼应由权益受侵害的主体来提起,但现实中期待受侵害的用户向APP 提供者提起民事诉讼的效果不佳。其一,从用户角度而言,绝大多数用户无心向法院起诉。诉讼需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对大多数用户而言,因APP过度收集了自己的信息而提起诉讼,似乎“不划算”。其二,从APP提供者角度而言,即便用户提起诉讼,因单条用户信息的价值往往较小,与自己违法收集用户信息所获得的利益相比,其承担的赔偿金只是“九牛一毛”,对违法者不能起到威慑作用,难以抑制违法行为。因此,由相关机构代替用户提起公益诉讼,便成了实践中更为可行的方案。
(文中人名为化名)